cardamom(小豆蔻)和nutmeg(豆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cardamom(小豆蔻)和nutmeg(豆蔻)这两种东西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名字都含“豆蔻”,有什么联系吗?是属于同一类香料?
关注者
28
被浏览
203,416

3 个回答

cardamom(小豆蔻)中文名很多,(豆蔻)(白豆蔻)等等都是它。

姜科豆蔻属

,是一种草本植物。


而nutmeg叫(豆蔻)当然可以,不过叫(肉豆蔻)更合适,这就是当年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渴求的东方香料之一。这种东西长在热带,原产

印尼摩鹿加群岛

,是一种木本植物,

肉豆蔻科肉豆蔻属

对比以上两种植物的图片就可以看出,这两种东西差别挺大,维基上图片更多更全,可以去找找成品比较看看。

最后,为什么他们名字都含豆蔻两字,这我就不请楚了,可能是因为它们味道有相似处吧……

这个回答是针对 @夏三伏 的回答中 “而nutmeg叫(豆蔻)当然可以,不过叫(肉豆蔻)更合适”这句话的。

以下摘自蔡澜和倪匡博文 神秘的豆蔻,区分了豆蔻(nutmeg)和肉豆蔻(mace),两者是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香料。

豆蔻NUTMEG,又有人叫為肉豆蔻MACE,一直被混淆。在十七、十八世紀,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世界上大部份的香料貿易,設在阿姆斯特丹總公司的官員,寫信給管轄殖民地的下屬說:「多生產一點肉豆蔻,少產些豆蔻!」
大家都沒想到的是:肉豆蔻和豆蔻,都是同一棵樹長出來的。
我這次去了檳城,欣賞了這一棵學名為MYRISTICA FRAGRANS的樹,仔細分析了豆蔻和肉豆蔻的分別。
豆蔻樹從三十呎可長到九十呎高,葉茂盛,由枝頭長出水蜜桃般大的果實來。
熟透了,這粒黃色皮的果實會裂開,露出褐色的核,核的外層包著紅色的假皮,假皮有血管般的裂痕,而這假皮,才叫肉豆蔻MACE,肉豆蔻包著的核仁叫豆蔻NUTMEG,包著肉豆蔻的那層厚肉,中國名叫豆蔻肉,英文名就叫NUTMEG FRUIT了。你說容不容易混淆?
到了檳城,你可以看到菜市場中有大量的豆蔻肉出售,小販們用利刀切成一片片,但有一部份因連了起來,用手一推,像一把扇那麼打開,加糖醃製,發酵後就變成一種很普通的蜜餞,吃起來有很獨特的辛辣味,當地人認為豆蔻可以驅風,又好吃又有藥用,很受歡迎。
至於肉豆蔻那層紅色的花,當地人拿來煲老鴨湯,說富有風味,我試了一口,並不感到有甚麼特別的味道,可能是下得少的緣故。
但是歐洲人已經把豆蔻當寶了,吃甚麼東西都加了一點豆蔻下去,才認為美味,身上帶著一個磨,把曬乾了的豆蔻隨時磨粉來吃。
著名的美食家ELIZABETH DAVID著有一本書叫《IS THERE A NUTMEG IN THE HOUSE?》被翻譯成《府上有肉豆蔻嗎?》,其實用豆蔻二字已經足夠。
她在書中說:「十八世紀的人喜歡隨身攜帶豆蔻磨刨,去餐廳,參加上流社交舞會時用來刨磨香料加入熱飲……我認為這是很文明的時尚,覺得應該復甦,口袋裏放著這把小刨到處去,非但一點也不傻,而且順手得很。」
伊麗莎白在牛油芝士裏、菠菜上都撒豆蔻,她說幾乎所有乳酪料理,都少不了用豆蔻調味,意大利廚房中沒有一粒豆蔻就不叫廚房了。英國料理不像意大利菜那麼懂得發揮,通常是把豆蔻加在布丁、蛋糕裏,以及鮮奶油裏面,或乳凍甜品,奶糊及牛油中。
不過,肉醬凍、香腸、餡餅等就不用豆蔻NUTMEG,而是用肉豆蔻MACE了。兩種東西的香氣相似,但前者粗糙,甜味略遜,較為辛辣。
我在檳城見到的豆蔻產品除了蜜餞之外,還有豆蔻油,白色的油可治抽筋、扭傷、刀傷、燙傷。放一兩茶匙於滾水中,還能內服,治肚痛,據說十分有效。紅色的油浸著肉豆蔻,這層假皮當地人叫為「花」,浸在油中,藥效與白花油相同,但不能內服。
把豆蔻果核仁磨成粉,加在油膏之中,像萬金油,但味道不那麼古怪,就是豆蔻膏了,可治蚊咬。傷風咳嗽,搽之立癒云云。
豆蔻也廣泛應用於化妝品工業,如製造香皂、洗髮露和香水等,當今流行香薰按摩,用的油也有豆蔻做的。
說到發源地,則應該是印尼的MOLUCCAS。希臘和羅馬的菜餚中,並沒有豆蔻的記載。原先是葡萄牙人發現它的好處,十七世紀荷蘭搶印尼為殖民地,把豆蔻帶到歐洲來,這一下子驚為天人,成為最貴重的香料之一。英國人要等到十八世紀才在檳城種豆蔻。到最後,在東印度群島的EMENADA大量種植,全世界的老饕才得到普遍的享受。
來到法國和意大利,常見他們用一種叫BECHAMAL的醬汁,燉牛肉、煮菠菜,尤其是在馬鈴薯上常撒幾滴,是用豆蔻做的。豆蔻能做成飲料,也入酒呢。
歐洲人對豆蔻的愛好已接近瘋狂,又何況說它壯陽,其實它含有豆蔻油醚,是一種能夠引起幻覺的化合物,不過醫學上的研究,得要大量地吃,才有那種效果,不然早就被嬉皮士們拿來代替大麻了。
中國人除了南洋華僑,對豆蔻似乎沒多大興趣,但早已有研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豆蔻分為草豆蔻和肉豆蔻,更加令人混淆,但亦有紅豆蔻者,可能就是假皮的MACE了。他說草豆蔻嶺南皆有,可是現在於廣東一帶,還是罕見的。
但是唐朝人的見識甚廣,杜牧《樊川文集‧惜別詩》上曰:「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又有注解為:「豆蔻,草本植物,其狀嬌嫩,小如妊身,用喻處女也。」 故,「豆蔻年華」之句,由此產生。經常使用,不知其然。吃了,覺得味道辛烈,比較薄荷纖細得多,但是也不會學洋人老饕帶個刨子去刨那麼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