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四個春天》,近十年的熱門國產紀錄片你看過幾部?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四個春天》,近十年的熱門國產紀錄片你看過幾部?

希區柯克說:“劇情片裡,導演是上帝,紀錄片裡,上帝是導演。”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綜合

1月4日,一舉斬獲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最佳紀錄片獎的《四個春天》上映。憑借對家庭本真生活的深情刻畫,收獲諸多感動,並打下了扎實的口碑基礎,得到了陳坤等眾多明星的強烈推薦,也收獲了8.9的豆瓣評分(截至2019.1.11,下同)。

導演陸慶屹15歲離家,在異鄉漂泊多年,以自己南方小城裡的父母為主角,仔細收集著從2013年到2016年的四個春天裡他們的勞作、歌唱、出遊、探親、歡聚與離別,通過平和的影像記錄,傳遞了一種生活的真諦。影片中諸多現實生活中難以被發現的細節或瞬間,不聚焦於生活的艱辛,也不放大苦難,讓大眾看到了浸潤在漫長時光中的愛與家庭。

除了近期廣受好評的《四個春天》以外,還有一些紀錄片也曾在UCCA放映、CCTV及網絡紀錄片頻道等管道跟觀眾見面,並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支持。今天,大眼帶大家回顧一下近十年的熱門國產紀錄片。

以下作品,你看過幾部?是時候把想看的加入待看片單了!(不完全整理,按時間逆序排列)

生活萬歲

這部電影記錄了十四名普通中國人在2017年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在亡妻墳前朗誦樸素情書的抗戰老英雄,是上海賣油墩子替兒子還債的老年夫婦,是寧夏固守鄉村小學的年輕教師,是重慶夜場美麗潑辣的失戀舞蹈演員,是武漢帶著女兒開計程車的單身媽媽,是深圳兼職單車獵人的快遞小哥,是成都街頭唱歌相濡以沫的老年盲人夫婦,是北京父親重病臥床還在致力傳統文化研究的中年導遊,是廣州夜市賣田螺供女兒上學的明哥,是大興安嶺父親患心髒病在家的青年護林員,是上海自身患了癌症還在給病重孩子扮小醜逗樂的青年醫生,是廣州等待接受心髒移植手術的中年女子,是上海高空擦玻璃致力把兒子培養成專業足球運動員的“蜘蛛人”,是拉薩蹬人力三輪車的老大爺。

並無交集的十四段故事譜寫著同一個世界角落的生活,它或許艱辛,或許無奈,或許也帶著些許苦澀,但每個人都在默默堅持著、愛著這樣的生活。

一百年很長嗎

導演蕭寒將鏡頭對焦在命運與手藝糾纏在一起的普通小人物身上,講述了在佛山學習蔡李佛拳和癡迷於舞獅的小夥子黃忠堅、新疆哈薩克族做馬鞍子的老爺子阿合特一年當中面臨的生活故事和人生抉擇。

黃忠堅是一位來自鄉間的小包工頭。現如今,他生活在廣東佛山。在這裡,他近乎卑微地存在著,住在一間極逼仄的小屋裡,飲酒、討薪,為了與女友張雪菲結婚,苦苦哀求未來的老丈人。在電影中,他顯然代表著一種“晉升”城市的願望,這種願望急切地表現為他渴望被嶽父母接受——後者已是城市的化身,儘管他們可能也剛到這座沿海發達城市不久,尚操持著一口帶有鄉音的國語。

阿勒泰地區66歲的老人阿合特也一次次離開家,到略有城市規模的集市裡去賣馬鞍。大兒子嗜賭,家中債台高築。整個家庭只能靠阿合特做馬鞍的手藝來維持,“一年做夠20個”,就能活下去。但他也深知隨著城市化的擴張,“騎摩托車的人越來越多了,馬鞍越來越賣不出去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

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複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鍾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複過程和修複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複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複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複的歷史源流;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複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最後的棒棒

改革開放之初,山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一個特殊的行業——山城棒棒軍。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

癸巳歲末,幾個佝僂背影即將道別正在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開始了自己的追尋——輝煌與尷尬,艱韌和無奈,他們的人生無須評說,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

喜馬拉雅天梯

建於1899年的上絨布寺位於珠峰北麓,距峰頂約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阿古桑傑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人類不應當打擾她,但他的兒子卻是一名畢業於“西藏登山學校”的出色高山向導。這所全球唯一持續招生的登山學校僅面向珠峰腳下的兩個縣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時間把牧民的孩子培養成勇敢堅毅的高山向導,他們將在每年僅有幾天的登頂期到來之前鋪路、修保護繩、搭建從大本營到8400的所有營地、搬運物資和行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讓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

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來自於藏民們畫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當地人稱之為“天梯”,並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靈魂通往聖地,而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們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將8848當成旅行的終點,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起點與成年禮。

衝天

曾經有那麽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他們必須無所畏懼,但也無所遁逃。他們是螺旋槳時代的最後一批戰鬥機飛行員,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以及生死,都在目視可及的範圍內,一如十九世紀的貴族決鬥。

《衝天》以1937-1945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全軍破敵為大背景,來呈現這群年輕人的愛戀、榮耀與存亡。

對看

影片描述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與子,及一個在北京國際學校上學的女孩與母親的情感故事。導演用鏡頭親密地紀錄了兩個孩子在不同世界的成長經歷,聚焦於家庭成員之間嘗試情感交流而最終失敗的困惑,引出了他們那些沒能互相訴說的內心獨白。

影片中,兩個主角的相同之處可能在於他們都可以劃歸為留守兒童。根據全國婦聯2013年的數據,中國有6102.55萬留守兒童;《2016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調查顯示,有470萬留守兒童一年未見到父母,還有165萬留守兒童甚至一年都沒跟父母聯繫。這些兒童目前在經歷什麽,他們的童年到底是怎樣的現狀,葉雲用她的方式記錄了其中的小小一部分。

子非魚

《子非魚》紀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的小學生的生活。故事圍繞班中成續優異的佘偉豪和他的好朋友。這些孩子在嬉笑頑皮背後,承受著非一般的經濟和家庭壓力: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所住的板間房曾面臨騷擾;有的是新移民,仍在學習適應……這些孩子親述面對貧窮和各種家庭問題的感受。

電影從小孩子的視角出發,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對答反映出他們如何從日常觀察?媒體報導等認識自己無力控制的成人世界和社會問題。

晴朗的天空

本片關注的核心就是原生態文化和環境。在蒙古高原上,格日圖家抗擊著飛雪為駱駝剪駝毛、接生牛犢,餵養初生犢駝糕和羊羔,還要解決著由於煤田的開採所帶來的不便。而弟弟寶音在為礦區出讓了草原之後從牧區來到了城鎮生活,他把馬帶到城裡的旅遊點經營旅遊生意,甚至要在房地產方面進行投資。

導演哈樂夫說:“當然,在現在看來,我一個人的能力無法阻止沙漠的推進,同樣也沒有能力來建造一個風力發電機廠來取代火力發電站。但是,我相信我現在拍攝的故事可以凝聚更多的力量、可以喚起更多的愛心來守護我們人類流傳下來的文化、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中國門

本片講述了高考紀錄片《中國門》講述關於高考的“中國式奮鬥“的故事,從甘肅會寧、北京、上海三處拍攝,試圖以三段不同背景下關於教育的故事,組成一幅當代教育現象集中呈現的現實圖景,體現了鄉村孩子艱苦學習的環境。

《中國門》並不是個勵志片,其中年輕人的奮鬥看得人感到壓抑,甚至感到了主人公身上某種病態的期望。用導演王楊自己的話說,在轉了一圈完成拍攝以後,他逐漸清晰地感受到這種畸形教育背後的病根兒,皆因人人都焦慮,人人內心都缺乏安全感,個人所面對的局面,正是當代群體的寓言,“人的奮鬥和社會的現實形成一種悖論,一個怪圈。同樣的,這是危機,也是轉機的開始。

小人國

故事發生在名為“巴學園”的幼稚園中,導演以真實直接的鏡頭記錄下了在這裡生活學習的孩子們的喜怒哀樂。

小女孩辰辰每天早早來到教室,卻一直要等到另一個叫南德的男孩到了才肯兩人一起進教室。池亦洋身強體壯,總愛欺負其他的小朋友,儘管家長們聯名要求幼稚園開除這個整日裡調皮搗蛋的學生,但大李老師卻堅信,在池亦洋的身上有著還未被發掘的閃光點。錫坤總是趁同學們不注意的時候把他們的鞋子扔進垃圾桶,他這麽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鏡頭下的孩子們天真無邪,完全不懂得掩藏和表演,他們將最純真的姿態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在喚醒我們的回憶同時觸發了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