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飛上外太空!成立僅 3 年,創未來科技憑什麼殺入最前沿產業?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台灣新創飛上外太空!成立僅 3 年,創未來科技憑什麼殺入最前沿產業?

創未來科技
創未來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

採訪:鄒昀倢、藍立晴
撰文:藍立晴
核稿:鄒昀倢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宣布,旗下衛星網路服務 Starlink 最快將在今年 8 月初步覆蓋全球,預計未來一年內將有 50 萬個使用者。未來,太空中將佈滿衛星,來自台灣的新創「創未來科技」因為擁有關鍵技術,在創立了 150 天內就拿下太空中心訂單,預計未來 2 到 3 年內產品就會飛上外太空,俯瞰台灣。

「這麼快拿到訂單,我也很驚訝!」疫情期間,創未來科技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透過視訊接受《TechOrange》訪問,和我們談到創未來科技的成立過程。

全球從舊太空走向「新太空時代」,衛星要越輕薄越好

王毓駒原是交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由於心中一直懷抱創業的念頭,於是在 2018 年辭職,成立了創未來科技。在創立公司的 3 年內,靠著「超薄型陣列雷達」與「衛星通訊系統」兩大主要產品於航太及軍事領域嶄露頭角。

王毓駒在訪談中提及了兩個關鍵字詞:「舊太空」(old space)「新太空」(new space)

最近,國際上諸多民營公司開始探索太空夢。貝佐斯比馬斯克還要更早展開「太空之旅」的消息在各大媒體版面洗版、Starlink 能在 8 月開台,都是因為我們的太空科技已進入了「新太空時代」。

與過去美蘇冷戰時期由國家力量掌控太空技術發展、沒有民營企業可以插手的時期全然不同,民間企業正在百花齊放,諸如馬斯克的 Starlink、貝佐斯的 Kuiper 或是英國衛星公司 OneWeb 都爭相搶著將衛星打上太空,搶奪低軌衛星網路的龐大商機。

創未來科技
創未來科技在成立 150 天內拿下太空中心訂單,進入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疫情期間,創未來科技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毓駒透過視訊接受《TechOrange》訪問。

延伸閱讀:馬斯克與貝佐斯 17 年前曾共進晚餐聊太空,如何走到為爭奪衛星軌道而互嗆?

在這人人有機會的新太空時代,對比從前一個太空計畫僅發射 1、2 顆衛星,現在單一計劃可能就發射 2000 顆衛星,在規模上有很大的差別——Starlink 更曾在 1 個月內就發射了 300 顆衛星!

每家企業都在極盡追求發射成本的降低,也因此新太空時代對衛星「體積輕薄」的需求比以往更甚。創未來設計的「超薄型陣列微型雷達」就是讓這家公司備受關注的原因。

雷達由不同模組拼湊而成,而現在隨著通訊傳輸速度越來越快,雷達組成因模組變多而變得厚重,並不利於降低發射成本。

王毓駒指出,15 年前他的指導教授是全世界第一個將相控陣列做進系統單晶片(SoC)的實驗室,當時他也參與其中。

現在,創未來科技所設計的超薄型陣列微型雷達,就因為把相控陣列做進系統單晶片裡,一方面減少了雷達厚度、通訊功耗,偵測掃描範圍還比以往大,因此在軍事及新太空時代的航太領域都受到關注。

未來,太空中心發射的衛星,其中的通訊、雷達模組就會是由創未來科技提供,而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量產產品、將出貨量大幅提高,並要在明年將團隊規模擴張至 100 人。

飛向浩瀚宇宙,創未來科技還要布局「天空下的商機」

王毓駒說,除了在天空上飛的太空衛星, 天空下的商機也非常重要。

他舉例,隨著未來大量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在基礎建設上,都市中的人們與車子能使用到 5G 網路,但離開都會區之後,就得依靠天空上覆蓋範圍廣且具低延遲特性的低軌衛星進行通訊。

事實上,SpaceX 就計畫讓使 Starlink 連接到世界各地的船舶、飛機、卡車、汽車上,馬斯克更指出,「特斯拉可連接至 Starlink 網路在未來幾年一定會發生」。

除了產品具有相當的優勢之外,創未來科技也不只提供客戶「零組件」,而是打造出總晶片系統一條龍服務,從 IC、模組到一路做到系統,而受到客戶青睞。

與創未來科技相同,《TechOrange》上回訪問的另一台灣太空新創「張量科技」,也將眼光放在提供完整解決方案,而非只做零組件的供應者,而創未來科技也具有相同思維。王毓駒說,如果可以不做代工,往系統與品牌的方向發展,「這對台灣整體來說會是最好的,我很樂見更多業者往這個方向走。

台灣缺乏太空的系統人才,原因與國家政策發展有關

不過,談到台灣太空產業的人才問題,王毓駒坦言台灣缺乏了太空的系統人才。「我們缺乏能做出太空系統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要有能力設計大型衛星系統或星系此種規模的任務。」

至於為何台灣會缺乏這樣的人才?王毓駒點出,可能原因是台灣並無大型太空計畫,此外,計畫的延續性太低可能是因素之一。

看看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太空產業發展,就以無論是棒球還是半導體台灣都不能輸的韓國作為例子來說:今年 4 月,韓國民營公司韓華宣布要在 2030 年前發射 2,000 顆低軌衛星,且要在 2023 年前投入 5000 億韓元(折合新台幣約 124 億元)。

現在,韓國政府更因應汽車自動駕駛、飛天車(Flying Car) 等未來應用的通訊基礎建設需求,研擬建構韓版衛星導航系統「KPS」(Korean Positioning System),預計要在 2035 年前將 8 顆 KPS 的專用衛星送上太空,並且在 2031 年前也要將 100 顆左右的超小型衛星送上太空。因考量到與韓國競爭問題,台灣的通訊衛星發展計畫仍在調整。

延伸閱讀:【美國技術協力】政府帶頭,南韓民間企業投入太空科技!未來十年發射 2000 顆低軌衛星

隨著近年來商用太空活動逐步普及,台灣已有多家業者與新創打入太空產業鏈,立法院在今年 5 月底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為管理面相複雜、相對前沿的太空產業做完善發展,包括鼓勵民間投資太空事業、協助產業與國際接軌以及培育相關人才等。

包括張量科技、創未來科技都與我們談過台灣太空產業人才稀缺的問題,未來隨著太空發展法三讀通過,台灣的國力是否真能打上太空,透過台灣半導體的產業優勢,發展太空經濟、培育人才,讓太空產業成為台灣新的護國群山,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