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61926381wCVR

藝陣,又稱為「陣頭」,是神明出巡繞境隊伍中的表演團體。台灣民間信仰發達,也促使藝陣的蓬勃發展。藝陣的種類相當多元化,起源也各自不同,象徵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傳承。

  • 藝陣組織

台灣藝陣大多是業餘組織,藝陣成員是社區子弟也是信徒,利用閒暇組隊集訓,以便在宗教慶典上場表演獻藝。參加藝陣可作為休閒娛樂或是習藝練舞,廟會演出是服務鄉里、參與地方公務的具體表現。

  • 台灣式行動劇場

P162-2

 (廟會活動中的大型七爺神將)

台灣傳統生活是以「廟宇」為重心,廟宇也是台灣民間的文化中心,寺廟建築、雕刻、彩繪是常態的藝術展覽;廟埕戲台好像演藝廳,上演各種野台戲;廟會時沿街表演的民俗藝陣,就像是台灣式的「行動劇場」。在迎神祭典中,藝陣扮演重要腳色,不僅為廟會活動增添熱鬧氣氛,也促使許多民俗技藝得以保存。

  • 花鼓娃娃

雲林褒忠鄉把鄉內沒落的花鼓陣結合社區發展,組成了以婦女為主的「大廍花鼓陣」,成為全國知名的地方藝陣文化。有心人士特別製作大廍花鼓娃娃,表情有趣、姿態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 甩籃

P163-1

有些車鼓陣增加「甩籃」的技藝表演,表演者將裝有茶水或是糖果的竹籃,用長繩很有技巧的甩給觀眾,觀眾取得籃內物品同時回敬賞金, 表演者即興表演歌曲以示感謝,這被稱為「採茶車鼓」。

  •  民俗藝陣的種類

宗教類

家將、十二婆姐、大仙尪仔(神將)、蜈蜙陣、五毒大神等扮演神兵神將的陣頭。

音樂類

北管陣、南管、八音、鑼鼓陣、哨角隊、漢西樂隊等,以行進方式演奏音樂的民間音樂團體。

歌舞類

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等,通常是載歌載舞、簡單劇情的歌舞小戲。

遊藝類

藝閣、花車、布馬陣、公揹婆、跑旱船、水族等,以遊街展演方式。

武術類

台灣獅、宋江陣、高蹺陣等,具有武術表演性質。

體育類

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

其他類

鬥牛陣、素蘭出嫁等。

  • 宗教類藝陣

八家將

P164-1

八家將是指八位神明的專屬部將,負責護衛神明,並協助執行任務。家將必須畫臉譜,手持羽扇、戒棍、枷鎖、令旗、令牌、金光鎚等法器。

十二婆姐陣

P164-3

十二婆姐陣是「三十六宮婆姐」簡化而來,通常由十二位男性戴著女性的面具, 穿著裙裝, 手撐雨傘, 扮演守護兒童的神明。根據民間習俗,只要讓婆姐的手撫摸過,幼兒病痛或是婦女疾病就可以康復。

官將首

P164-2

官將首有三位,與八家將的主要區別是,動作較為陽剛。官將首亦須畫臉譜,手持三叉戟、手銬、火籤、虎牌等刑具。

神將團

神將又稱大仙尪仔,是神明的護駕,身長約成人兩倍,內部中空,一人在裡面扛抬,行走時雙手大幅擺動,以示威嚴。常見的神將有千里眼、順風耳、七爺、八爺、土地公、太子爺、彌勒佛等。

蜈蚣陣

又稱「百足真人陣」或「百足陣」,也稱「蜈蚣坪」或「蜈蚣閣」。在繞境隊伍中,通常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到達廟宇時會繞廟三圈,也就是「圈廟」。蜈蚣陣的結構是以多節長塊

木板串接,每節上置一椅座,共有三十六至一百零八個,上面坐著化裝成神仙或歷史人物的孩童。

  •  武術、體育類藝陣

龍陣

舞龍不僅烘托節慶熱鬧的氣氛,龍本身即具有吉祥的含義。龍陣的長度由九節到一百零八節不等,每節約一、二公尺。在表演過程中,龍珠是龍陣的指揮,龍頭隨著龍珠移動,稱為「龍搶珠」。

獅陣

P166-1

 

(舞龍。廟會中的舞獅。)

台灣廟會中的舞獅,俗稱「弄獅」,所組成的團體叫「獅陣」,其種類依造型的不同,可分為閉口獅、開口獅、醒獅、北方獅。閉口獅亦稱簳仔獅,為中南部特有的造型,北部以開口獅居多。醒獅流行於中國兩廣地區,又名「兩廣獅」。北方獅又名「北京獅」,體型較小,金頭長毛。

宋江陣

宋江陣是清代台灣社會多族群衝突,各村莊多自組武陣以保衛家園,於農閒時集合壯丁練習。後來成為一種集合數十人以上演出的武術表演,成員每人各持一種兵器,共有數十種之多。宋江陣發展到後來,有的加入獅或白鶴等祥獸,衍生出「金獅陣」與「白鶴陣」,與宋江陣合稱為「宋江三陣」。

高蹺陣

P167

高蹺陣是一種特技性的表演,表演者雙腳踩在釘有腳踏板的木棍上,憑著熟練的技巧與平衡感,表演行走、進退、跳躍等動作。

  • 歌舞、遊藝類藝陣

車鼓陣

P168-3

車鼓陣,又稱「弄車鼓」,是一種搭配音樂伴奏的歌舞表演,車鼓是指兩種樂器,「車」是指「四塊」、「鼓」是指「鈴鼓」。基本成員包括「旦」和「丑」兩個角色,兩人相互戲謔,一唱一答,演唱的曲調被稱為「車鼓調」。

水族陣

水族陣是由人扮演海中的魚、蝦、龜、蚌等水族生物,經常與跑旱船配合表演。

花鼓陣

花鼓陣是一種身體隨著鑼鼓節奏而躍動的舞蹈表演。基本成員包括一人執頭旗、一人揹大鼓、二至四人執涼傘、四至八人執銅鑼。頭旗是全陣的總指揮,大鼓與銅鑼是主導表演者舞步快慢的伴奏樂器。

P168-169

(雲林大廍花鼓陣。)

  • 藝閣

P169-1

 

(北港藝閣花車)

藝閣也稱「詩意閣」,早期的藝閣俗稱「坪棚」或「閣棚」,早期用木板和木棍架成,上面坐著身著古裝、手抱琵琶的藝旦,由四至八人扛抬。藝閣的題材,大多取材於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或戲曲故事。

布跑旱船

跑旱船是路上行舟,模仿船在水中航行的樣子。其方式是一位姑娘站在中空的船身中,另外搭配一位船伕,手中持槳或篙,在船前後左右跟著跑,十分逗趣。

布馬陣

P169-2

布馬陣的主要角色有騎馬者與馬伕,演出模式是行進中因馬匹誤入泥沼而人仰馬翻,大家便你拉我扯地將人馬拉出,最後終能化險為夷,平安上路。

 

延伸閱讀:

參觀、採訪儘管來,林貞粿行要替台灣守住半世紀的味道

吃完美食逛完古蹟,糖鐵五分車帶你駛進府城舊時光

女性、音樂、跳舞、咖啡館…搭捷運來大稻埕散步吧!

33

(本文:《一看就懂台灣文化:認識台灣民俗文化的第一本書》授權;首圖來源:電影陣頭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