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居》对楚国历史研究有什么新的突破意义?

《楚居》中对于楚国历史的记载和传世文献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有没有为楚国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及楚居的可信度有多高?
关注者
80
被浏览
27,433

8 个回答

《楚居》对楚国历史研究有什么新的突破意义?

「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路线」对于楚国历史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个艰难的研究课题。而清华简《楚居》的面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这即是《楚居》对楚国历史研究新的、主要的突破意义。


《楚居》中对于楚国历史的记载和传世文献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

这个问题,知网上已经有几篇核心期刊了。

《楚世家》记载的熊渠分封三子为三王一向被视为楚史中的大事,根据《楚居》和汉魏学者的异说可知,所谓熊渠及其三子,实际上是祖孙三代。《楚世家》中的世系混乱,主要是因为异说杂糅、文中有错简等原因所致。

《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李守奎


以及楚居的可信度有多高?

《楚居》篇幅不过数百字,文字凝练又不乏神话传说色彩。它可能是楚人所写的楚史,其中首次出现他们自称“楚人”乃至楚别名“荆”的原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平安对《楚居》基本判断是:《楚居》是楚人自己的作品,作者是一位史官;《楚居》是综合性质的史书。

“对《楚居》我们也要辩证地看。作为史书,它是史家‘写’出来的,它要打上史家的烙印。说白了,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它只是众多史料中的一种,虽然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种。”赵平安表示。


详见赵平安《〈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

《楚居》是研究楚国历史十分突出的史料,是史书,不过历史事实其中杂糅着神话叙事,也使《楚居》同时具备了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普通读者对于《清华简·楚居》可能不太了解。不过相信很多人看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该片节奏很好,制作精良,引用了很多《楚居》相关内容。不过也有槽点,作为展示楚国文化的纪录片,却要用秦小篆来写楚简。(类似的还有《国家宝藏》中山国故事背景图片,用秦小篆不用中山文字。)这点要表扬隔壁《芈月传》道具组,虽然也有问题,但至少尝试使用了楚系文字。


一、《清华简·楚居》选读

(点击查看大图)

宽式释文(据季旭昇《清华简(壹)读本》)

  • 至熊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燔/閟]室。
  • 室既成,无以纳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
  • 惧其主,夜而纳尸。
  • 抵今曰夕,夕必夜。

白话翻译

  • 到了熊绎与屈紃,命令鄀嗌占卜,迁徙到夷屯,建造[燔/閟]室。
  • [燔/閟]室建成了,却没有祭品,于是偷了鄀人的无角牛来祭祀。
  • 害怕牛的主人发现,在夜晚举行祭祀仪式。
  • 到今日叫做「夕」,「夕」一定要在夜晚举行。

注释

  1. 熊绎:楚人先祖。「熊」姓在出土文献中皆作「酓」。
  2. 屈紃:按文意应为与熊绎同时的楚人首领。或以为是屈原先祖,但这样就比传世文献记载早了九世。王逸《楚辞补注》认为屈氏先祖是楚武王之子。
  3. 鄀嗌:人名,不详。
  4. 夷屯:地名,可能是传世文献中的「丹阳」。
  5. [燔/閟]室:原文作「⿰木⿱卞又」,「⿱卞又」是「鞭」的古文。李学勤读为「燔」,陈伟读为「閟」。根据文意,应是与祭祀有关的场所。
  6. 犝,原文作「⿰牛甬」,无角小牛。
  7. 纳尸:原文作「内[⿸尸示]」。《周礼·天官·大宰》:「及纳亨,赞王牲事。」郑玄注:「纳亨,纳牲,将告杀。谓乡祭之晨,既杀,以授亨人。」意指授予已杀之牲。综合上述「纳尸」之义可解释为「授予已杀之牲,并陈列牺牲」,而其中的「牲」应该就是楚人从鄀人偷过来的无角牛。所以,将「尸」训为「陈列牺牲」的说法结合下文的「蛮」字来看,此说应较符合文意。(金宇祥)
  8. 抵今,原文作「氐今」,即「到现在」。
  9. 夕,原文作「⿱亦示」,祭名,夜里行祭之意。

从《史记·楚世家》中的「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可以看到楚人拼搏进取,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尤其是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楚居》更是为我们展现楚人的创业之难。


二、关于《楚居》的问题

地不爱宝,随着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文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何其有幸,我们似乎也拥有了可以触摸传说时代的一百万个可能。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出土文献可以避免被後人修改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百分百相信,甚至当做历史真相。

《史记》的「昔我先王」是一种追忆,《楚居》的「抵今」也是一种追忆,都是後人对祖先行迹的想象。今年《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出版,里面也会涉及楚国创业史,和《楚居》又不一样。

先秦文献不多,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清华简》并不能给出什么定论,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楚居》的体例比较简略,只有十四枚竹简,与传世文献内容相异的,多是人名、居所等内容。

阅读出土文献,发现与传世文献相异是太正常的事,但想要真正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又是十分危险和困难的,需要对材料绝对了解。引用了没定论的东西作为论据,过个一两年就被证实有问题。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也令人遗憾。

比起《楚居》,《系年》的可研究成果更多,有一套「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丛书」可供参看。


关于「⿱亦示」为什么读成「夕」,因为本回答是介绍和科普的性质,没有详细写明。引起了评论区朋友的质疑。本回答观点主要参考《清华简读本》,这里列上原文。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找来此书:

  • [⿱亦示]=(夕,夕),整理者:“[⿱亦示],據簡文可知夜裡行祭為[⿱亦示],夜字也從亦聲。楚月有「冬[⿱亦示]」、「屈[⿱亦示]」、「遠[⿱亦示]」、「夏[⿱亦示]」,秦簡分別作「冬夕」、「屈夕」、「遠(援)夕」、「夏夕」。”
  • 李學勤《楚居古史》:“這種夜祭的習俗,成爲楚國特有的傳統,稱爲「⿱亦示」。按戰國時楚曆建亥,亥月稱「冬夕」,子月稱「屈夕」,丑月稱「援(或遠)夕」,巳月稱「夏夕」,「夕」字都可寫作「⿱亦示」。這告訴我們「⿱亦示」意即夕祭,而那幾個月可能與舉行「⿱亦示」祭有關。”
  • 陳偉《榧室小考》:“值得注意的是,漢晉人有「夕牲」之説。……《楚居》「⿱亦示」字,當如楚秦月名對應關係所示,相當於後世的「夕」,用作「夕牲」之意。是祭祀前夕檢視犧牲的儀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上文的「[⿸尸示](尸)」構成關聯。這樣,簡文「氐今曰夕,夕必夜」,意思是說楚人至今把陳牲的儀式稱爲「夕」,「夕」必定在夜間舉行。漢晉人的夕牲是否與楚人這一習俗有關,值得玩味。”
  • 宇祥案:……在通讀上,「⿱亦示」字學者們皆未作通讀,雖然《楚居》「⿱亦示」在此不作為楚月名使用,但是参考以往學者們對「⿱亦示」字的通讀,應也可讀為「夕」,兩者聲韻通讀可參朱德熙《[⿱刑田][⿱ 鬲]屈[⿱亦示]解》之說。
  • 從簡文内容來看,「⿱亦示(夕)」字之義如整理者所言「夜裡行祭」應無疑問的。學者們對此除了多表贊同之外,又有所延伸,如陳偉將《楚居》此處的「夕」與漢晉「夕牲」之說作連結。陳偉此說雖有所憑據,但古史湮沒恐難證實。又李學勤云:「(冬夕、屈夕、援夕、夏夕)而那幾個月可能與舉行[⿱亦示]祭有關。」李學勤雖未將《楚居》「⿱亦示」字通讀為「夕」,但其說可能性相當高。因此雖然《楚居》此處「⿱亦示(夕)」字用為「夜裡行祭」之名,不作楚月月名使用,但楚月月名中的「夕」字之義,很有可能來自於《楚居》的「⿱亦示(夕)」。

另外,本文花了数天构思作图,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楚居》、对古文字产生兴趣。绝对没有轻视《楚居》,认为《楚居》 不重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