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但到底拿香拜拜是佛教,還是道教習俗?

捻香以前就是為了要「拿香祭祀神明」嗎?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古文的紀錄,來追尋究竟歷史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項習俗。(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Luke Ma – Joss stick for praying, LongShan Temple, Taipei, Taiwan, CC BY 2.0

文/古文超譯蒟蒻

話說最近大家在吵滅香或減香的議程,蒟蒻心小編又趁機讀了一些關於古代拿香拜拜的古文(竟然有)。說起來古代確實有燒香焚香的傳統,最早焚香與祭祀的關係,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有一首祭歌〈生民之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

而「取蕭」這個詞,根據孔穎達的正義,說「蕭合馨香,是蕭為香物也」,蕭就是用來焚燒製造香氣的物品。而「羝」指的則是活羊,現代人拜公媽未必宰活羊,但仍有三牲素果燒燎焚香的儀式。 .

另外鄉民一直戰沒完的,佛教到底一開始有沒有點香朝拜的習俗、或這其實是道教的儀式?

在《後漢書》有一段關於記載,「初,順帝時,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而這本(護國)神書就是傳說中的《太平清領書》,這本書後來聽說又輾轉到了張角手中,進而引發了黃巾之亂。

而就在這段記載下引〈江表傳〉,稱于吉當初來到東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療病,吳會人多事之」,結果孫策怒了認為于吉妖言惑眾,將之收押,孫策老媽勸他不可殺這樣的宗教領袖,但孫策說以前有個叫張津的刺史,「廢漢家法律,常著絳袙頭,鼓琴焚香,讀邪俗道書」,給這種妖道領便當是剛好而已。然後于吉他就死掉了。

這麼來說,焚香操琴在六朝之前確實是道家儀式,但未必用來拜神,也有淨身齋戒的用意。 .

而說到減香,香爐自然也中槍了。

但在六朝之前香爐並非放在宮廟內,漢代有名匠曾作博山香爐,變成光榮的三國志遊戲拿來當成寶物之一,六朝也有幾個文人寫過〈博山香爐賦〉。而當時香爐最主要功能大概是薰香潔衣,當然也可能有宗教的意義,根據《梁書》當時的扶南國王(扶南國在今日泰國、柬埔寨、越南一帶)出入騎大象:「坐則偏踞翹膝,垂左膝至地,以白疊敷前,設金盆香爐於其上」,但我猜這金爐不是給人家插香燒紙用的無誤。 .

大家可能會有點懷疑,不燒香拜拜到底有沒有效?

梁朝佛教興盛,香火最盛大概是梁武帝的家廟「同泰寺」。而當時有一首〈望同泰寺浮圖詩〉流傳,這首詩內容基本上就是在貴族們對著同泰寺發願,「我祈求家族力量無遠弗屆」那一類。可能只要看著佛寺就能夠展現願力了。 .

後來到了隋唐,焚香習俗就很常見了,且不限於道教,史傳也不少「布席焚香禮佛」的記載,溫庭筠詩〈訪知玄上人〉:「縹帙無塵滿畫廊,鐘山弟子靜焚香」;靈澈〈東林寺〉「誰能來此焚香坐,共作壚峰二十人」,在佛門聖地焚香也成了常態。 .

嘛,這樣將古文一路看下來,就像之前介紹過的古代同婚似的,要追溯習俗自然有文獻可考證,但蒟蒻編以為儀式或許有其不能更動的傳統,但卻也有著隨時更變的可能。是儀式是回憶是消滅或進步,或許也未必能那麼截然二分,您說是嗎?

認同請分享。

(本文經原作者古文超譯蒟蒻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蔡英文要「滅香火」的謠言從何來?鄉民解析修法內容:原來是有人怕財路被斷  

曾經被國際盛讚的宮廟文化,為何變黑道和低俗代名詞?原來又是國民政府的「德政」

 拜腐屍等復活、放生積陰德,怎麼信眾這麼好騙?你的想像力就是宗教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