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唐中后期的宦官可以如此跋扈以致能废立皇帝,明朝宦官权倾朝野却仍受制于皇权?

同时,为何大宋和满清自始至终并没出现过宦官乱政(童贯、李莲英等个例除外),东汉末年十常侍也曾短暂弄权,但很快遭消灭并再未雄起。唐朝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关注者
509
被浏览
79,781

15 个回答

唐朝的宦官根本就是军阀。从招兵、军饷、训练、管理都是公公们和公公们提拔上来的将领们负责的。皇上和士大夫还真的插不上手。


太监就是朝廷的保护者,太监药丸了,朝廷也就药丸了。

明朝就不同了。太监根本就是皇上的奴才,皇上用来咬人的恶狗。
大明朝有极其成熟的官僚体制,各级官僚、不同机构部门层层牵制,谁也别想胡来。庞大的太监机构是用来牵制文官集团的。
太监手里有东厂,可是还有锦衣卫、还有御林军,还有九边重镇。军队有太监监军,可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武将,更有兵部的文官。
汪公公在折腾,明宪宗难道不知道?刘公公在折腾,明武宗难道不知道?魏公公在折腾,明熹宗难道不知道?
皇上看见朝野恶评如潮,假装很傻很天真被欺骗幡然悔悟,明宪宗把汪公公贬官,明武宗把刘公公处死,明熹宗驾崩的早,大家想想,魏公公都九千岁,立生祠了,再接下去要么篡位,要么被满门抄斩,没有第三条道路,可是明熹宗关键时刻挂了。刚刚继位的崇祯帝一个眼色,众官立刻纷纷弹劾,传说中一手遮天的阉党顿时如鸟兽散,两个月前还看上去权势滔天的魏公公只好乖乖辞职,路上一看苗头不对,自尽了事。



我们经常会看到史书上说,明朝的宦官擅权,而且这一结论堪称深入人心。

但明朝的宦官擅权,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01

中国历史上宦官擅权的最厉害的几个朝代是东汉、唐和明朝,这个认知由来已久,为很多人认同。

但实际上,明朝的宦官与东汉、唐时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说明朝宦官擅权是有待商榷的。

朱元璋时期,是严禁宦官干政,甚至不让宦官们识字。

但这种规矩很快就被打破,宦官几乎是全方面地参与到政务中来。

原因有二:

一是皇帝对群臣的不信任,需要心腹,无依无靠的宦官就是最好的人选。为什么要有锦衣卫和东厂,那是为了监督官员;为什么会有监军,那是为了管控军队。

二是因为丞相制度的取消,政务堆积,皇帝精力有限,也需要一批人来帮他处理政务,这就有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出现。内阁负责根据朝臣的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交给皇帝。全国每天的奏章堆积如山,皇帝会选择自己批一些,但大多数会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照着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

最终的情况是:明朝宦官参与政务是全方位的,从政治、经济到军事,从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执行,无所不包。


02

明朝的政治运行机制有内朝和外朝之分。

外朝就是内阁、六部和三法司,内朝就是宦官的十二监四局八司。外朝有什么部门,在内朝也有相应的职能部门与之对应。

外朝有三法司,内朝就有东厂和锦衣卫。

外朝有翰林院,作为人才库,内朝就有内书堂,专门培养一些天资聪颖的宦官读书习字。

外朝有户部,内朝有内库。

外朝有内阁,内朝就有司礼监。

外朝有承运库,内朝就有内承运库。

总而言之一句话,内朝的功能之齐全,并不逊于外朝,外朝有的,内朝也有。

而宦官的人数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就正德十二年,就新增加了5301人,正德十四年又增加1100人,而明朝葛超宦官的总人数虽然有波动,在总体在1万到2万人之间。比如万历二年为15221人,隆庆元年为15000余人,很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庞大的人数,齐全的职能部门,这样的设置,很显然是皇帝有意而为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朝臣们有结党营私,有阴谋叛乱,但宦官们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帝。

所以明朝政治运行机制是以内制外,皇帝的命令通过诏书的形式发布,六部拿着命令去执行。


02

明武宗朱厚照喜好骑射玩乐,刘瑾总是趁着皇帝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把一堆奏章拿出来让皇帝决策。明武宗很不高兴地说:我要你何用,总是拿这些事来烦我。所以,刘瑾就得以独自处理政务,实际上就有了最高决策权。

在《明史》里面,在刘瑾所做的事情前面,总是在前面加“矫诏”两个字。但刘瑾是矫诏吗?严格来说他并没有,因为是明武宗明确表示让他自行处理的。

无独有偶,天启时期的魏忠贤也是在天启帝做木匠活最高兴的时候,把奏章拿出来让他处理,天启帝也是让魏忠贤自行处理。

魏忠贤和刘瑾的滔天权势,并非是他们擅权,而是皇帝不作为,自愿把权力拿给二人,让他们处理政务。

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皇帝本身尽职尽责,积极处理政务,太监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大权的。因为司礼监的太监们权力再大,秉笔太监虽然可以进行“批红”,但是他们本质上承担的是皇帝文书的职能,只是代替皇帝写字的一支笔而已。只有在皇帝不处理政务,或者懒政的时候,才可能有宦官权力急剧膨胀的事情发生。

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根本不害怕太监们权力的膨胀,因为收拾这些人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行。这与东汉和唐朝的宦官擅权有着本质区别,在唐朝,宦官可以决定太子的人选,甚至可以直接杀死皇帝,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永远不会发生。

刘瑾那么厉害,内阁成员说换就换,让百官集体下跪,正德皇帝一句话,刘瑾就完蛋了;冯保在司礼监的时候,年轻的万历皇帝都害怕他,万历帝一个诏书,冯保就垮台了;魏忠贤被尊为九千九百岁,内阁、六部全是他的人,但崇祯称帝不到三个月就让他丢了性命。

皇帝真正提防的是那些掌握了兵权的武将,掌握了朝政的文官们,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无处不在的监军,看到东厂和锦衣卫可以绕过三法司直接逮捕官员。


04

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都没有直接对六部下达命令的权力,内阁是秘书处,司礼监是文书房,六部九卿和两京十八省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

任何时候,皇帝的诏书才是所有权力的核心,皇帝玩的时候不想处理政务,就让司礼监去处理,当皇帝要回收权力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收回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央集权。

所以说,明朝宦官的擅权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们行使权力的机制是皇帝设置好了的,他们使用权力也是皇帝所允许的,又何来擅权一说呢?

但如果史书不写魏忠贤擅权,不写刘瑾矫诏,难道要写天启帝昏庸,正德帝荒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