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長者「肌少症」 官學合作研發檢測系統 - 客家電視台

檢視長者「肌少症」 官學合作研發檢測系統

【 錢薇如 林柏均 新竹.臺北 】 2022-05-09

從25歲開始,肌肉就開始逐漸流失,尤其臺灣「肌少症」盛行率,60歲者達25%,80歲以上者更上看60%,對長者來說,合宜的肌力訓練,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工研院利用AI視覺辨識技術,和國立體育大學合作打造「AI體適能魔鏡」,透過「功能性的動作檢測系統(FMS)」,受測者只要一照「魔鏡」,系統就能辨識出哪些部位早衰退化。

站在螢幕前單腳站立,像金雞獨立般做抬膝的動作,接著雙手抱胸往後蹲,繼續站好,側面站立,再往前伸展,70歲的沈先生,照著儀器的指令,連續做出5個體適能動作,這台器材是專門為長者設計的AI肌力檢測鏡。

記者 錢薇如:「我們現在站在這個面板前,這個是AI人工智慧視覺辨識的鏡面,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對著它照動作來做,就可以測出不同部位肌肉量的情形,測好之後就可以,找出自己適合的動作來做,訓練自己的肌肉量。」

工研院設計創新組組長 黃天佑:「把這樣一套動作引入到工研院來,那結合工研院的AI辨識技術,去針對運動者,他其實在做的,剛剛講的那個FMS的這樣一個機能動作檢測的流程之後,我們就可以去辨識出說,這些使用的人,他在他的肌群的分布上面,他的哪一些項目比較強,哪一些項目比較弱。」

沈先生平常會透過健走訓練心肺功能,但沒注意到的是,很多平時忽略的地方,透過檢測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大腿內側肌肉量不足,而這同樣也是許多長者經常面臨的狀況。

「大哥這是你剛剛的那個檢測結果,那這邊有弱的部分,不一定是代表是非常的差,只是說相對,你有一些地方需要改善。」

受測者長輩 沈先生:「平常走路的時候都走平路,所以沒有感覺哪邊比較有力,哪邊比較沒力,不過透過這個機器,像我左邊的肌肉比較弱,有感覺到在蹲下去的時候,有感覺有一點點的痠痛,下次可能這方面,左邊的左腳大腿的肌肉,可能要再加強、要訓練。」

記者 錢薇如:「根據研究統計,一般人在40歲以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甚至到了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所以肌肉量減少、肌力不足,很有可能會釀成「肌少症」,所以要如何維持運動,就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關渡醫院院長 陳亮恭:「運動表現才是最關鍵的,所以我們會期望說,除了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之外,要加上運動,運動又是要合併這個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以及重訓的這個阻抗運動,兩者都要兼顧,那這樣才能夠同時顧好肌肉量跟肌力,才能夠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如今健身不再是年輕族群的專利,不過長輩健身更要注意訓練的強度與速度,工研院和國立體育大學合作,將AI視覺的辨識技術,分為健身房版和長者版,長者版本還有運動處方箋,讓長者透過機器反饋,找出需要加強的部位。

國體大運動保健學系教授 張曉昀:「舉例來說我們在講圓肩的話,那就有一些胸小肌的肌肉,是比較緊繃,那上背部的肌肉力量是比較不夠,所以我們就會設定說,那他針對胸小肌的部分做一些伸展,然後後背、上背的肌肉,做一些訓練的強化。」

機能檢測鏡的背後,是靠著AI大數據判斷每個動作的角度,形成一套常模標準,再進行分析,這樣一來能減少人工誤判,提高準確率,目前這項技術運用在部分健身房和榮民之家,透過「健身科技化」銜接運動和長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