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教授等:當前中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評估與趨勢展望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曙松教授等:當前中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評估與趨勢展望

編者語:

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供應鏈金融被視為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手段之一,客觀上也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7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為規範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體系、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提出了更為完善的指導意見。為此,巴曙松教授組織來自不同機構的專業人士,就供應鏈金融的現狀、問題、趨勢和對策進行了討論。敬請閱讀。

主持人/巴曙松教授

【參加討論人員】

1.唐時達博士,深投控

2.高枝寶博士,紅塔高新投資

3.王超博士,招商基金國際

4.胡未名博士,深投控

5.王勁松博士,雲南大學東陸金融研究院

6.陳軍,深圳紫金港投資管理公司

7.梁凱昌,中國民生銀行深圳分行公司部

8.黃佳佳,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國際部

9.周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深圳分行貿易融資部

10.李爽,中國銀行深圳分行交易銀行部

11.聶犇,中國銀行深圳分行供應鏈融資團隊

12.劉堃博士,微眾銀行風險管理部

13.李凱,招商銀行交易銀行部

14.劉雙桂,達晨創投互聯網金融及金融科技投資部

15.瀏海明,順豐控股集團戰略部

16.劉慶,順豐控股集團倉儲物流部

【會議紀要】

(本專題討論純為內部專業探討,不代表任何機構,參加討論人員均應邀以個人身份參與討論,本紀要僅供內部研究之用。本期文字整理:巴曙松、唐時達、張琦杭。)

一、供應鏈金融現狀:市場大、創新多

(一)市場大

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龐大,首先表現在融資規模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账款及存貨規模分別為16.6兆元和4.2兆元。一般而言,應收账款融資的額度通常是應收账款本身的70%-80%,存貨融資的額度是貨物價值的30%-50%。以此推算,以2019年6月底的數據估算,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約為13.7兆元。

其次,表現在市場需求方面。從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來看,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持續上升。《2019年第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以來,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持續大於50%且不斷上升;而銀行貸款審批指數直到2019年才開始高於50%,說明銀行貸款供給與中小企業貸款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從政策支持看,近幾年中央和地方集中頒布多項政策大力支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這些政策從企業、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技術創新等角度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出多種多樣的支持辦法。

(二)創新多

一是模式創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到供應鏈金融之中,數據擁有者從核心企業逐步拓展到物流公司、電商平台和ERP廠商、工商、稅務、海關環節等,融資渠道從商業銀行逐步拓展到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P2P平台等環節。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從以“銀行+核心企業”為主導不斷創新,出現了以物流企業、電商企業、財富管理企業為主導的新模式。

二是技術創新。為了推動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供應鏈金融積極擁抱技術創新,用物聯網技術來提升存貨監管的有效性、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更改性、用AI技術提升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效率和水準等等。《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發〔2019〕155號)就明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將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嵌入交易環節,運用移動感知視頻、電子圍欄、衛星定位、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對物流及庫存商品實施遠程監測,提升智能風控水準。

二、供應鏈金融當前的突出問題:1+N的模式需改革、技術創新需加快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主要包括幾個大類,例如:核心企業信用風險、上下遊企業信用風險、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抵質押資產風險、操作風險和物流監管風險。這六大風險可分為兩類:前四大類的風險主要來自於“1+N”模式的內在基因,後兩大風險主要來自於技術創新的緩慢步伐。

(一)1+N的模式亟需改革

首先,核心企業“1”很難主動給中小企業“N”去背書。大部分供應鏈金融公司,只能找到“N”,很難直接找到“1”, “N”提供的貿易背景是否真實也值得探討。然而,如果不使用核心企業的信用,金融機構很難單純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空間受限。

(二)技術創新需加快

當前,供應鏈金融的底層技術的發展尚沒有跟上風險變化的步伐,如果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足夠成熟,業務操作風險和物流監管風險將得有效控制。

中國銀保監會近日向各大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下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發〔2019〕155號)。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方面,該意見明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將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嵌入交易環節,運用移動感知視頻、電子圍欄、衛星定位、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對物流及庫存商品實施遠程監測,提升智能風控水準。

三、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趨勢:去中心化、用技術識別風險而非分散風險

(一)去中心化:從“1+N”到“1即N、N即1”

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行性,供應鏈金融“1+N”的模式將向去中心化的“1即N、N即1”轉變,供應鏈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是一個核心,節點與節點之間相互增信,無需核心企業“1”對其上下遊中小企業“N”進行信用增信,大大降低了因核心企業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競爭態勢的發展使得核心企業有了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的現實需求。為了優化供應鏈關係和流程、整合相關業務、提高企業競爭力,核心企業利用信息系統將供應商、分銷商和終端消費者銜接在一起,從而在全鏈條上形成一個多方無縫對接、界面可視統一、信息實時共享的電子作業平台。在內部,全面推行ERP信息化管理。在外部,搭建與上下遊無縫連接的網絡服務平台。這樣的信息化環境,使得上下遊供應關係從供應鏈變成了供應鏈網絡。

(二)用技術識別風險而非分散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一旦依靠核心企業對上下遊中小企業背書和增信,這些小微企業的風險就會分散到其他環節,尤其是核心企業環節。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可以發現,許多金融創新技術只不過是讓風險分散和轉移,而並沒有真正的管理以及消滅風險。因此,供應鏈金融要通過技術和數據去核心化,從而看清企業的風險令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而非僅僅分散企業的風險。

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方式下,有三大類融資形式:應收账款、存貨和預付款融資,其分別以應收票據、存貨、本票為質押品。而在掌握了足夠長度的、可持續、完整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條件下,金融機構可採用經過挖掘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替代以上三種傳統的質押形式進行服務,並運用大數據分析,以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交叉驗證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來主動識別風險而非被動地分散風險。

這種方式將使金融機構回歸於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並在多個方面受益。一是擺脫了不少金融機構沿用的“開當鋪”的傳統模式。二是無需核心企業對其上下遊中小企業進行信用捆綁,大大降低了因核心企業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三是能夠根據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對服務對象設計有針對性的綜合金融服務。四是服務的對象可大可小,使得普惠金融能夠扎實落地。

四、金融機構如何應對新趨勢:生態圈構建、數據質押

為應對供應鏈金融的新趨勢,金融機構應構建“1即N、N即1”去中心化金融服務生態圈,以“數據質押”為核心開展金融服務。

(一)構建“1即N、N即1”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務生態圈

金融機構可利用供應鏈網絡,構建“1即N、N即1”去中心化金融服務生態圈。金融服務生態圈的前台,是一個完整覆蓋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的、集合了B2B、B2C、C2C和O2O等功能的綜合電商服務平台。金融服務生態圈面的後台,是集合了海量、可持續積累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的數據挖掘平台。假以時日,金融服務生態圈將形成數據生態圈,在數據生態圈內,無論規模大小,每個企業都可以形成以自身為中心的供應鏈,都有上下遊,即“1即N、N即1”。每個企業都是核心,其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的可持續、可循環、全覆蓋和交叉驗證的可行性保證了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和交易行為的穩定性。

(二)以“數據質押”為核心開展金融服務

“數據質押”是指:客戶在接受金融服務時,將自身與信用相關的數據以“質押”的方式授權給金融機構使用,為自身提供擔保,為金融機構防範風險(唐時達,2016)。

當前,在信用風險管理層面,大數據的應用還居於輔助的角色。隨著數據質量的提高,在風險識別、管理和處置的過程中,數據資產將與實物資產同等重要。伴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數據將採用全球共識的區塊鏈機制進行生產、儲存和運用,數據的質量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因而,區塊鏈等相關技術讓實施“數據質押”的難題迎刃而解,使“數據質押”成為可能。

1.數據質押讓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相互融合

一方面,交易數據可以動態反映客戶主體信用等級的變化。例如,通過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終端掌握客戶的身體健康狀況,機器設備掌握客戶的經營情況,通過智能汽車的駕駛習慣掌握客戶的行為數據,等等。這些數據都可以作為客戶信用等級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另一方面,交易數據本身就能反映單筆交易的債項評級情況。

2.“數據質押”發揮擔保的作用

現代金融體系中,擔保的重要精神之一是“便於資金融通”和“注重發揮物的作用”。“數據質押”符合擔保“便於資金融通”的功能和“注重發揮物的作用”的精神。一是其不需複雜的擔保手續和擔保流程(例如,有的銀行的網上貸款主要即是根據客戶的數據預先評估出一個授信額度,只要客戶申請貸款則可以授信),用數據作擔保符合擔保“便於資金融通”的功能。二是由於數據的無形性和可複製性,用數據作為擔保手段,既不影響客戶自身有形財產的運用,也不影響客戶對自身數據的使用。因此,用數據作為擔保標的也符合擔保“注重發揮物的作用”的精神。

3.“數據質押”發揮風險管理的作用

風險控制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從事後彌補向事前預測和事中管理的全面風險管理發展。金融機構通過“數據質押”對第一還款來源的安全性進行預測和管理,通過傳統抵質押作為第二還款來源承擔部分風險損失,可真正實現對風險的預測、管理和承擔。

一是通過資金流掌握金融需求方的未來價值。如果金融機構掌握了企業真實的資金流,不僅可以大幅降低金融資源供需雙方的資產信息不對稱,還可以大幅降低金融資源供給方與金融需求方未來狀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通過信息流和物流掌握金融需求方的真實交易背景。金融需求方交易背景的真實性是金融業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掌握了金融需求方真實的交易數據,金融供給方則大大提高了對金融需求方交易背景真實性的了解,進而大幅提高金融風險管理能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