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0616233_a64b1019be_z

《VO導讀》:對於我們每天在食用的米飯,你會不會也有同樣的疑問:常常聽到台灣米、日本米、和泰國米……究竟它們之間決定性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形狀? 口感? 稻米,是亞洲人的主食,更是東方重要的文化之一,可曾想過米粒也有亞種嗎?就讓鍵盤農夫為各位解答啦!

文/Ryushuier (鍵盤農夫流水兒)

先來簡介一下我們常吃的米,中國叫做大米。 一般我們在台灣主要可以吃到兩種類型的米,在介紹這兩種類型米之前, 我先簡單介紹水稻,水稻是屬於禾本科植物,咱們大部分的五穀雜糧都來自於這一科,我們常吃的水稻是亞洲水稻,學名是 Oryza sativa Oryza , 亞洲水稻又分為三種:

 ##秈稻(Oryza sativa indica):

印度種,在台灣俗稱在來米 外觀細長,早期從中國移民而來。除了一般食用,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廣東人愛吃的絲苗米是秈稻的一種。為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食用米。

##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

日本種,在台灣為改良的日本種水稻俗稱蓬萊米

##爪哇水稻 (Oryza sativa javanica):

爪哇稻,熱帶日本稻,馬來西亞、印尼一帶,跟日本水稻種很像,但是可以適應熱帶。在來米吃起來比較硬,粒粒分明,比較不黏。通常自助餐賣的米都是這種,飯匙挖下去粒粒分明。

粳稻、蓬萊米,很黏,飯匙挖下去都會黏著,例如便利商店的米,台梗九號,益全香米……。

台灣米、日本米、和泰國米差別

這三種米都是 Oryza sativa 亞洲水稻,所以都是同種。只是有點差異,就好像黑腸、洋腸、黃人。泰國米是 Oryza sativa indica 印度米的一種,跟台灣的在來米一樣是屬於印度種,台灣是因為各種族群都有,所以米相當複雜:有蓬萊米、在來米,甚至爪哇米,日本米比較純,幾乎都是 Oryza sativa japonica 日本種。

再來為大家介紹獨特的台灣日本種米 — 蓬萊米

這是在台灣的日本種水稻,我們稱為蓬萊米。蓬萊米是我們台灣人大部分人吃的米。

台灣早期的米,有原住民南島語系帶來的爪哇品種,也有一說爪哇米是從荷蘭治理台灣的時候帶來,估計兩者都有;另外還有有中國大陸沿海帶來的在來米,鄭成功治理台灣的時候實施軍墾政策,大量推廣以及日本治理台灣時期,為了讓當時在台灣種植的米,可以比較適合日本人吃,而去改良台灣的米。

所以有趣的一點是,台灣的米種類來源都跟殖民地的統治國歷史有關係,當然台灣本土也有發現許多野生的稻屬。

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政策,就是把台灣當成農業基地,當時因為戰爭頻繁,內地的日本皇島,大量發展兵工業,導致糧食缺乏,所以採用以台灣為整個日本的糧倉,這樣的計畫,開始改革台灣的農業,以下的故事將帶大家進入到當時日本治理台灣的時空背景 (當時的台灣米很難吃,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泰國、印度吃米,相當硬,大概就那種感覺,但是不同口味有不同人種喜歡吃)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讓日本人有米可以吃,總督府下令農業改良場進行改良,當時有兩種考量:

1. 拿印度種 ,就是台灣早期移民帶來的那些在來米改良

2.把日本種弄過來台灣改良

當時有兩個相當重要的農學家,我覺得在台灣歷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畢竟鄉民、肥宅現在吃的米飯,都來自兩人之手,我就來鍵盤介紹一下,

1. 蓬萊米之母 : 末永仁,主要負責栽培試驗

2. 蓬萊米之父 : 磯永吉,主要負責理論分析 (兩個都是當時日本內地男性喔)

先介紹末永仁,末永仁是1886 年3 月15 日生,福岡人,大分縣三重農學校畢業,大概就是現在的台中高農農業科畢業,因緣巧合來到台灣的嘉義農試驗場擔任技工,身分低微,但此人來台灣以後竟然莫名其妙地改變了一生,在台灣歷史上,雖然課本都沒出現,但是台中農試場跟台灣大學目前都有此人的銅像紀念。

末永仁做為一個僅有縣立高等農校學歷出身的魯蛇、個性卻是很乖又安分勤勉,如果不是因緣際會來了鬼島,在日本內地大概很難有大波濤的人生。兩年後他遇到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夥伴:磯永吉 。

兩個人同歲,但是永吉是正統帝國大學血統畢業的(東北大學農學院,現在為北海道大)。磯永吉 1911 年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農科 ,1912 年來台灣, 擔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的磯永吉(1886~1972),1914 年晉升為技師。磯永吉很賞識末永仁的才能,帶他一起到台中這塊稻米改良試驗最好的地方研究。

兩人苦苦鑽研當時重點政策的在來米改良,拿在來米跟日本米雜交等煩躁業務, 當然幾乎都是失敗的 (水稻育種相當困難,大都要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 ,有時候他會騎自行車到三公里外的永吉宿舍,向他報告試驗狀況並接受指導。兩人就是這樣的夥伴關係。拿台灣本土的在來米改良失敗,當時台灣農業基地的政策因此不斷受到批評:

八嘎壓漏! 幹,台灣米這麼難吃怎麼能引進日本!

兩人決定換個方向開始去研究如何讓日本種水稻,讓它能在台灣生存,但是怎樣研究都會生病,不然就是早產兒… 於是末永仁心力交瘁,決定放棄。永吉於是開始鼓勵永仁 ,然後兩人開始嘗試把九州的日本種移到陽明山竹子湖種植看看,這一次從日本帶來的那些日本種總算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

他們把從九州帶回來的日本米以「中村」為代表品種,從1922 年起,開始在竹仔湖試種,耕作面積約 414 公頃,產量為7,295 石,不但可以大量增產且輸往日本的價格亦高。接著, 1926年,幾個育種家從「伊予仙石」這個日本種分離選出可以在台灣的耐病性品種 「嘉義晚二號」 取代剛剛所說的「中村」,也在這一年,伊澤總督欽點「蓬萊米」作為在台灣栽培改良的日本稻新品種的名稱,開啟了台灣蓬萊米的新時代。 

最後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日本米,基本上我會回答在日本土生土長的日本種米。什麼是台灣米,這個難回答多了,因為台灣這塊土地上除了是多族群文化,因此也產生多種水稻品種,可是我會回答以蓬萊米為主。而蓬萊米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日本水稻種。

文章最後介紹坊間一種常見的米是幾乎無透明的,就是糯米,糯米基本上是突變種!澱粉的基因突變了,導致幾乎是支鏈澱粉,所以有印度種的糯米,也有蓬萊米種的糯米喔!另外台灣少地方還可以看到亞洲水稻的祖先 Oryza rufipogon,俗稱鬼稻,這已經是不同的種了喔!有區別於 Oryza sativa,至於長怎樣? 相當稀有,有興趣可以來台大的四號館與五號館、中間的試驗田 、椰林大道旁來看。

 關於水稻可以講得實在太多了!

這些泰國米、中國米、日本米、台灣米主要的差別是什麼?

主要是成分的差別 (這好像是廢話) ,有時候可能是生育栽培條件的差異,生活條件的差異,抗病 、抗逆境的差異等, 也可以是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但這些米主要還是分成:印度種(在來米) 、日本種(蓬萊米) ;主要在澱粉的組成不同,澱粉主要有兩種:直鏈澱粉、 支鏈澱粉,也就是直的跟網狀的,日本種的直鏈澱粉比較低,支鏈澱粉相對比較高會比較黏,印度種則是支鏈澱粉比較少,吃起來比較硬 (適合炒飯), 不會都黏在一起。至於糯米呢,它是突變,幾乎都是支鏈澱粉 。

 你有想過米飯的台灣史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吃飯!現在台灣不管是在來米還是蓬萊米,經過相當多的育種學家改良,已經很好吃囉!

 

延伸閱讀:

 

不只忘憂森林如夢似畫!台灣十大絕美秘境,從南到北都有好風景

螢火蟲季露營攻略》全台這 9 個露營地,一次搞定賞花、觀星、螢火蟲

環遊世界前先認識台灣!為什麼台灣人一生必去一次大甲媽祖遶境?

在地人掛保證》環島集滿這 10 個地方,才算正港台灣人

(本文由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PTT Gossiping八卦板,原文標題:[問卦] 有沒有米粒亞種的八卦,首圖來源: coniferconifer CC Licensed;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