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字在 第91篇 「台灣宮廟之旅」 | 華康字型

字型故事

文章分類:悠遊字在專欄
2019/07/15

悠遊字在 第91篇 「台灣宮廟之旅」

【2018年8月XX日 晴】
 

抵達台南車站。
 
我原先想像車站樣貌應與台北車站相距不大,然而卻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南下線和北上線相鄰並排、充滿傳統鄉村風味的車站。西側剪票口和東側靠近成功大學的後站剪票口,由橫跨兩座月台的地下通道連接。

 
台南車站的月台
 
走出車站,站前的圓環對面有一棟14層高的黑色建築物,弧形立面宛如順著圓環弧度而彎曲,在南國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有些異樣。這棟建築物中進駐了鐵道大飯店、高玉商務飯店和國賓大樓。

我看著地圖,尋找投宿飯店的方向。甫抵此地,就算有方向感也毫無用處。四處觀望,發現距離車站稍遠處有一間觀光諮詢所,我立刻飛奔入內。向工作人員出示飯店預約憑證後,對方要我和她一起站在諮詢所門外,告訴我:「那邊就是你在找的飯店喔。」順著這位心地善良的台南女士所指方向看去,我的目的地就位於站前圓環的角落,距離觀光諮詢所步行三分鐘的位置。
 
【8月XX日 晴】
 
沿著台南車站前南北向的北門路向北走約300公尺,便來到檳榔樹與大王椰子樹蓊鬱茂盛的台南公園。寬廣的公園內,正中央放著一台大型卡式錄音機,熱衷於舞蹈與太極拳的團體,在大王椰子樹間的空地上揮灑汗水。
 
沿著公園向西延伸的公園南路步行600公尺,北側就是一間當地人經常光臨的牛肉湯店「西羅殿」,營業時間從早上五點到下午兩點。牛肉切成適口大小,淋上熱水,搭配薑絲和自家調配的甜辣醬料享用。店內的人氣餐點是牛肉湯配小碗肉燥飯套餐(110元),幾乎燈一亮就有顧客上門。

牛肉湯配小碗肉燥飯套餐
 
填飽肚子後,準備展開接下來的行程。
 
天色已完全亮了,奔馳在店門前公園南路的機車數量增加了不少。我沿著路更往西邊走去。
 
公園南路和西門路交叉路口上立著一面寫著「檳榔」大字的招牌。招牌內側一位阿伯正在捲檳榔,我向他打了聲招呼。
 
「你好。」
 
「你從哪裡來的?日本人?沖繩?」
 
他停下手邊的工作,遞了一張椅子過來。
 
我坐在他給的椅子上,拿起一顆捲好的檳榔。
 
「要不要試試?」
 
「不了,我不吃檳榔。」
 
「這樣啊。那要不要吃這個?」
 
阿伯遞出的物品似乎是糖果,不過我還是禮貌拒絕了。於是他一面捲檳榔,一面和我閒聊諸如「不是沖繩的話,那是從日本哪裡來的?」「你來過台南幾次?」等問題。我休息後汗也乾了,打算繼續上路。向阿伯辭別後,我離開了檳榔攤。

綠色托盤中裝著捲好的檳榔
 
西門路左轉,向南直行。
 
在喧鬧的車陣中行走,來到一處視野豁然開朗的空地。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寺廟孤獨地座落於此,屋簷上掛著黃色燈籠。燈籠上的字連起來是「恭祝三山國王聖誕」。這座小廟是「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正式名稱為「國定古蹟府城開基三山國王廟」,屬於道教寺廟,祭祀著現今仍為台灣人廣泛信仰的「三山國王」。其發源於中國廣東省,現存的廟宇在1996年曾經過改建。
 
三山國王廟
 
西門路對側是一棟兩層樓高的長型建築物,外牆貼著黃褐色磁磚,蓋著紅瓦屋頂,四周種滿椰子樹。這是台灣日治時代代表性的校舍建築──立人國民小學。其歷史可追溯到1898年。
 
來到西門路與成功路交叉路口,突傳來一陣粽香。順著香氣過馬路,來到一間「劉家粽子店」。休息一下吃顆粽子,特製肉粽內餡包含香菇、蛋黃、瘦肉、肥肉和栗子(55元)。
 
盛裝在小碟子上的肉粽看起來特別大。呈三角形、拳頭大小的肉粽上灑滿黃豆粉和細顆粒的花生。用竹籤切開大口塞入,八角混合香菇的香味四溢,肉汁在口中散開,令人滿足。吸飽肉汁的糯米呈棕色。灑在肉粽上的黃色粉末並非黃豆粉,口味微甜,卻也不似砂糖般甜。
 
特製肉粽
 
我將口袋的零錢一枚枚放在櫃台上,卻只湊出54元,除此之外身上僅剩千元和五百元大鈔。拿出五百元鈔,劉家櫃台小姐擺擺手,要我給零錢,結果最後只算我54元。
 
於是,我沿著西門路繼續往南直行。
 
在西門圓環進入民族路,向東走約150公尺,左手邊出現有著紅瓦屋頂的赤崁樓,門票50元。1652年,漢人與荷蘭人衝突事件「郭懷一事件」發生後,荷蘭人蓋了赤崁樓,這裡就是赤崁樓遺跡。城樓原名為「Provintia」(普羅民遮城),又稱紅毛樓。1662年鄭成功(*1)占領台灣,將普羅民遮城改為東都承天府,作為全台最高行政機關。今列為國定古蹟。
 
赤崁樓內設有鄭成功議和圖的雕像、贔屭碑(烏龜馱碑的石碑)、海神廟、文昌閣、蓬壺書院等,園區深處還留存著普羅民遮城遺址。
 
海神廟
 
蓬壺書院牆上並排著幾個小書櫃,其中一個書櫃上擺放著日本小學館《日本國語大詞典》全套十八冊,封皮已斑駁不堪、傷痕累累。
 
離開赤崁樓時,我與一群小學生錯身而過。他們一行人約15人,正吵吵鬧鬧地準備入園。
 
赤崁樓正對面就是祀典武廟,建築物四周圍著白色帆布,正進行修復工程。正遺憾著無法入內參觀,在半放棄狀態下繞到廟的正門,卻發現正門沒有圍起帆布,廟中傳出濃烈的線香燃燒味。廟前的小空地上停滿了機車。
 
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是祀奉關羽的關帝廟,這座廟正是台灣關帝廟的發源地。據說建立於明永曆年間(十七世紀中期左右),是台灣最古老的關帝廟。許多台灣人將關聖帝君視為財神祀奉,尊其為「商業守護神」。
 
進入正門,穿過「人倫之至」和「大丈夫」的匾額,來到正殿。多到快滿出來的金紙和紅、白、黃、紫色的鮮花供奉在祭壇上,正中央的紅面關公眼睛炯炯有神地望著我。線香青煙冉冉上升,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不分男女老幼,年齡層十分廣泛。
 
廟宇最深處發現一座小神像設置在太祭殿的角落,祂拖著一把鬍子,從雙眼中伸出一雙手。這是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的神像,讓我想起中國成都三星堆博物館中看到的銅縱目面具。
 
太祭殿比鄰著一間小神祠,是為月老祠,當中祭祀著戀愛之神「月下老人」。幾位女學生虔誠地低頭祝禱,久久不抬頭。
 
離開祀典武廟,右手邊的小巷道為永福路二段227巷,是一條讓人懷疑是否可以自由通行、充滿庶民氣息的巷道。大膽通過後,巷道出口是另一間廟的側邊。
 
這是兩層樓高、有著紅瓦屋頂的大天后宮。廟前的空地儼然也作停車場之用,汽機車隨意停放著。
 
大天后宮
 
廣場角落立著一個年代甚新的石碑,上面紅字刻著「大天后宮」,石碑背負在烏龜石雕背上。
 
大天后宮所祭祀的天后,是守護航海安全的道教女性神祇──媽祖。這間大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該廟前身為明朝皇室末裔──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創建於1664年鄭氏政權瓦解後,1684年改建為媽祖廟,並同時改名為大天后宮。1818年在一場火災中燒毀。現存的建築物是在1830年重建而成,亦稱為台南大媽祖廟。
 
三川門和正殿牆壁、橫樑上的裝飾,以及300多年前製作的媽祖像都非常精緻。後殿祀奉著媽祖的雙親和月老。
 
離開大天后宮,順著永福路二段227巷繼續往西走,不久來到一處T字路口,是為新美街。左轉後步行不到50公尺,便來到開基武廟前。廟前垂直於西門路的小路是西門路二段300巷,兩側雖有民房林立,但應屬於參拜通道。步行約90公尺便抵達西門路。回頭看巷道,有一座金屬製的山門設立在通道入口,門上以紅字寫著「關帝港開基武廟」。
 
之所以稱為「開基武廟」,是由於這座廟建立於1669年,是台灣第一座關帝廟。祀典武廟也大約建於十七世紀中期,因此被視為和開基武廟同一時期興建。據說有人將建地較大的祀典武廟稱為大關帝廟,規模較小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藉此區分兩者。
 
開基武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聯合國軍隊炸毀。戰後,當地人在原址進行重建,之後經歷數次改建,現存的建築物是1976年改建後的狀態。正殿的主要部份殘存著過去的模樣,1985年列為台灣古蹟。
 
開基武廟
 
開基武廟右邊(南側)是一間花店,順著花店右邊的巷道左轉。這條巷道地址為永福路二段197巷。路邊圍牆內晾著衣服,漆成藍色、造型精緻的大門上的郵箱內,塞滿了廣告單和宣傳印刷品。一位郵差對我投以驚訝的目光,與我擦身而過。
 
穿過永福路二段197巷,來到永福路,左手邊就是剛才造訪的祀典武廟。往相反方向行走約20公尺,來到永福路與民權路的交叉路口。差點沒發現路面上的人孔蓋是古蹟大井頭。路口旁大樓間隙也殘存用幫浦汲水的大井頭遺址。
 
大井頭是台南市定古蹟,過去台灣首府設立於台南的時代,這附近設有一口大井,是重要交通建設。據說大井頭這個地名原本含義為井邊的碼頭。大井具體的開鑿時間不明,據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記,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鄭和與王景弘曾到此地汲水。
 
跨越民權路,沿著永福路直走,在華南銀行和台新銀行之間有一條窄巷,地址為永福路二段152巷,穿過窄巷就來到陳德聚堂。
 
陳德聚堂
 
陳德聚堂創立於明永曆15~37年(1661~1683年),其前身是鄭成功軍隊右前鋒陳澤在承天府興建的府邸「統領府」。後來,陳氏子孫將統領府改建為宗祠,稱之為「德聚堂」。宗祠於日治時代末期受戰火燒毀,於台灣光復後重建。2000年修繕工程完工,直至今日。陳德聚堂亦稱為陳氏宗祠,也有人主張是明鄭時期東寧總制使陳永華的府邸。
 
穿過永福路二段152巷,橫渡忠義路,經過忠義路二段84巷後便來到台灣首廟天壇。
 
台灣首廟天壇
 
台灣首廟天壇在當地人口中多稱為「天公廟」,亦稱為「台南天壇」,是一道教寺廟。如「首廟」之名所示,是台灣第一座廟宇。主要祭祀玉皇大帝。其廟址座落於鷲領,是昔日府城最神聖的地點,據說過去是鄭氏王朝政府官員舉行祭祀儀式的平坦空地。創立時間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1893年進行了大規模翻修,遂成今日之姿。翻修後變為現在的名稱,受信徒供奉,並列為國定三級古蹟。高懸屋簷的「一」字匾額相當珍貴,臺語俗諺「千算萬算,算不到天一劃」即由來自此。是台南市三大匾額之一,聞名遐邇。
 
緊鄰台南天壇右側的武聖殿正殿,在上階梯二樓處。小而整潔的廟宇,前殿供奉文衡聖帝(關聖帝君)。文衡聖帝是民眾將關羽視為文人並尊奉為神祇的名稱。武聖殿的右邊還有一座太歲殿,詳細狀況在此略過不談。
 
從忠義路二段84巷繞到台南天壇後方,走過接近直角的道路,便看到一扇與四周景色格格不入的黑色大門,是一座有著黑色屋瓦的日式房舍大門。掛在門上的木牌寫著「原鶯料理屋」,是日治時代高級料亭「鶯料理屋」的遺址。穿過大門,進入修整得很漂亮的日式庭園內部,兩棟雙層建築物圍出典型的直角通道。2013年台南市政府修復了其中一部份,成為台南新的觀光名勝。我向穿著紅色日式罩衫、正在門口招攬客人的餐廳員工詢問情況,他說目前僅供應台南當地料理。
 
原鶯料理屋大門
 
穿過「鶯料理屋」,通道盡頭銜接公園路。路口右邊角落有一棟正十八角形的建築物,中間聳立著一座白色高塔,是為原台南測候所。由於建築物的特殊造型,亦被稱作「胡椒管」。建於1898年,是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大型建築物之一,也是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1998年被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2003年列為國定古蹟。
 
從原台南測候所處右轉,鄰接的設施便是台灣南區氣象中心。該中心對面有一座醒目的白色教堂。這是英國長老教會於1902年設立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長老教會(太平境基督教會),其命名據說是為了紀念1865年第一位來到台南的傳教士馬雅各。
 
太平境基督教會
 
經過公園路到達民生綠園(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進入中正路,至度小月店內小憩。步入店內,通道旁就擺放著大鍋子,水蒸氣自鍋中不斷冒出。坐在大鍋旁矮凳的店員將煮好的麵一一放入小碗。這個情景,我在台北的度小月忠孝店也曾親眼目睹。我坐上吧台席,點了一罐鋁罐裝的台灣啤酒(60元),另外還點了担仔麵(50元)、香腸(120元)和炸牡蠣(160元),全部塞進走路後飢腸轆轆的腹中。
 
中正路和民生綠園圓環的角落有一棟舊式大型建築物,是為「國立台灣文學館」。該建築物是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原為台南州廳舍,已列為國定古蹟。日治時代在此設立了台南廳廳舍(後為台南州行政中心),並與州轄市的台南市役所合併辦公。其於戰後直至1997年作為台南市政府廳舍使用,1998年列為市定古蹟,並展開修復、擴建工程,2003年升格為國定古蹟。現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及國立台灣文學館。
 
國立台灣文學館
 
從民生綠園圓環進入中山路,發現通往台南車站的車道正進行交通管制,車道上設置著一整排紅白色帳篷。帳篷下有一匹配著馬鞍的白馬和棕毛馬。這一區似乎正在舉辦祭祀。
 
拉著韁繩的小哥問我:「要騎馬嗎?」不過在這裡騎馬可一點也不有趣。
 
我詢問小哥這是什麼慶典,他告訴我,這是開隆宮「七星娘娘」聖誕。
 
原來如此。紅白帳篷旁邊用五顏六色裝飾的廟門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開隆宮做16歳開始報名了」。這是開隆宮的入口。開隆宮主要供奉俗稱七星娘媽的七仙女。
 
開隆宮主要供奉的神明:七星娘媽
 
七星娘媽是中國七夕傳說中的織女(正確來說應該是織女和其他六名姊妹合稱的七仙女)。相傳織女與凡間的牛郎相戀後,牛郎沉浸在戀愛中,誤了農事,激怒了天帝。於是牛郎被迫一年只能見織女一次。中國版的七夕故事中,兩人之間育有孩子,後由織女的姊妹們收養,扶養長大,真是充滿人性的仙界故事。因此七星娘媽被視為兒童的守護神,延伸出現代「做16歲」的習俗。
 
1732年(雍正10年)設立的開隆宮,據說是從浙江省分香來台(也有一說是從山東省)。創立初期稱為「七娘媽廟」。
 
廟門上掛著橫幅寫著「做16歲」,這是台灣民間在七夕舉辦16歲成年禮的習俗。另外七夕這天也同時是情人節。
 
我沿著中山路直走,回到台南車站。結束了這一場旅程。
 
 
*1:鄭成功(1624-1662)
明代軍人兼政治家。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擁護明朝,立志反清復明。渡海到台灣後,成為明鄭政權的建立者。


  ▶ 一覽 悠遊字在專欄 文章
 

 作者簡介

mk88
DynaComware Corp 顧問

1942年出生於東京都。
1966年畢業於桑澤設計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科。
曾任職於設備機器廠商、報社、廣告公司,並在綜合印刷公司參與了DTP黎明期的多國語處理及印刷工作流程的建構。
設計學校畢業後曾以平面設計師的身分經歷了活字、照相排版、DTP印刷工作。
1998年起任職於DynaComware Corp。
曾擔任網頁印刷服務、數位文件管理工具、電子書專用字型開發、字型授權業務、中文字碼規格GB18030日本國內普及諮詢窗口等職務。
Blog:mk88の独り言(mk88的自言自語)

 

上一則 : 悠遊字在第133回「柿子樹」    
下一則 : 悠遊字在第131回「明體由哪來?(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