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真的那麽無敵嗎?蒙古鐵騎靠騎射征服歐洲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騎射真的那麽無敵嗎?蒙古鐵騎靠騎射征服歐洲

編者按:想必很多讀者都聽說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說法,說在蒙古大軍西征入侵到歐洲時,面對當時歐洲人馬俱甲的重騎士,蒙古輕型機車兵們並沒有選擇和歐洲人硬碰硬,而是主動後撤,通過他們擅長的騎射,進行“放風箏”的戰術,將笨拙的歐洲騎士殺得一敗塗地。那麽在古代,騎兵們的騎射真的有那麽大的威力嗎?

▲萊格尼察之戰手稿,這一戰中,蒙古輕型機車兵通過佯退誘使基督教聯軍騎兵和步兵脫節,最終被全軍殲滅。

實際上,就跟“蒙古輕型機車兵擊敗歐洲板甲騎士”一樣(板甲要到14世紀末才開始出現),“蒙古騎兵靠騎射擊敗歐洲騎士”的說法也是個網絡段子。

具體來說,蒙古第一次入侵歐洲的兩個重大戰役:入侵波蘭時的萊格尼察之戰和入侵匈牙利時爆發的蒂薩河之戰,蒙古人其實並沒有所謂“放風箏”戰術。萊格尼察之戰有關的記載較為混亂,而且自相矛盾甚多。但總體基本上都是蒙古輕型機車兵主動後撤,誘使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主動追擊,接著輕型機車兵配合重騎兵迅速反擊,將基督教聯軍的騎兵和步兵分割。由於當時基督教聯軍的步兵基本都是毫無訓練的民兵和礦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輕型機車兵包圍擊潰。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之後則在蒙古重騎兵的和輕型機車兵的包圍打擊下,迅速全軍覆沒。

▲萊格尼察之戰

在蒂薩河之戰中,整個戰役就更加簡單。蒙古軍隊先鋒一開始攻擊匈牙利人駐守的橋梁被擊敗,因此主帥拔都命令部分軍隊在黎明前強攻橋梁作為佯攻。在匈牙利軍隊注意力被吸引在橋梁上時,拔都趁機率領3萬精銳從南面涉水過河,並在黑夜掩護下,從匈牙利軍隊的側翼和身後發動攻擊。整支匈牙利大軍在前後夾擊中迅速崩潰,因而全軍覆沒。

▲蒂薩河之戰,這一戰中,匈牙利軍隊實際上也有大量庫曼騎射手參戰。

從兩場戰役的過程來看,顯然蒙古騎兵的騎射並不是最為關鍵的勝利要素。即使是在萊格尼察之戰中,真正讓基督教聯軍騎兵折戟沉沙的,仍然是蒙古人最為精銳的重騎兵。因此相對於歐洲軍隊,蒙古人的勝利,很明顯更多的是建立在騎兵的機動性和戰術層面,騎射本身的作用並不突出。

▲帕提亞帝國的騎射手,騎射戰術實際上在騎兵誕生開始便已經出現。

那麽在古代戰爭中,騎射的威力究竟如何呢?首先說明的是,騎在顛簸的馬背上,使用弓箭進行精準的瞄準與射擊,難度相當大,需要長期的苦練。連李廣這樣讓匈奴人都懼怕的神射手也只是敢保證幾十米內的騎射精度,“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現存或複原的東西方騎射技藝,靶子的距離也就是一二十米。

▲李廣劇照

而相應的,騎射手也很容易被對方的步兵射手所壓製。因為在騎射時,由於發力的限制,騎射用弓基本都要弱於步射用弓。同時,站在地面上的射手,射擊精度也超過騎射手。因此在戰爭較量中,騎射手主要通過回旋或者半回旋的戰術,迂回包抄至敵方缺乏步射手保護的陣列位置上進行近距離打擊;或通過機動優勢形成局部的數量優勢,製造出密集的箭雨,來壓製對方的步射手。

比如與宋軍作戰的契丹騎兵,“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總體而言,面對能擺出堂堂之陣的堅強步兵,騎射手起到的還主要是襲擾和削弱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襲擾和削弱之後的騎兵肉搏衝擊。比如十字軍東征期間著名的哈丁之戰,十字軍就是先遭到騎射襲擾與削弱,然後被薩拉丁的總攻所徹底擊垮。

▲講述哈丁之戰的美國電影《天國王朝》截圖

這種戰術適用於有廣闊作戰區域的平原地區與大漠草原地區,步兵無險可守,就會遭遇“百騎環繞,可裹萬眾”的困境。但如果步兵有地形掩護,騎射有時候就很難發揮效力了。比如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的阿爾蘇夫之戰,獅心王理查讓軍隊右翼緊貼海岸布陣,能讓己方步射手保護整支軍隊,薩拉丁的騎射手無法迂回包抄,變得束手無策,沒能再現哈丁之戰的輝煌。

▲蒙古輕型機車兵騎射手通過回旋戰術襲擾羅斯重步兵。

而騎射的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戰術,就是將騎射手布置在重騎兵的兩翼,以此來配和他們的進攻。這種戰法自然不是期望騎射能夠發揮什麽驚世駭俗的作用,本質是希望能夠以此分散敵軍的注意力,以此來創造破綻方便重騎兵破陣。包括蒙古軍隊在內,這些騎射手往往都是由輕型機車兵擔任,因此在重騎兵發動進攻時,這些位於重騎兵兩翼的輕型機車兵還有負責對敵軍的兩翼進行包抄。但這種戰法與其說是發揮騎射的作用,倒不如說是將騎射作為陪襯,以此來增加重騎兵對敵軍的破壞性。

所以堂堂之陣中,騎射雖然會讓對方很頭疼,但並不是無法克制,也做不到無敵。騎射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正規作戰之外的偵查、襲擾、阻斷之類的前哨戰與後勤線上的破襲戰。這類小規模的作戰往往充滿突然性和異常殘酷,也是優秀騎射手的用武之地。比如漢匈戰爭中就出現過幾十名漢軍騎兵遭遇三名匈奴射雕手,結果被“殺其騎且盡”。

▲位於重騎兵兩翼的輕型機車兵騎射手

而如果從大的軍事發展軌跡來看待騎射的歷史,這種戰術能夠發展和延續如此長的時間,讓遊牧民族成為馬背上的征服者,其實和步兵缺乏有效遏製騎兵行動的攻擊手段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步兵很難同時肩負肉搏和遠程攻擊任務。而騎射手卻可以便捷地實現射擊與衝擊轉換。

但在火器時代到來之後,騎射的作用就開始逐漸下降了。因為在火器的打擊之下,輕型機車兵騎射手對步兵的襲擾,會無可避免的會遭到更大的損失。而當軍隊被由燧發槍和刺刀、以及大炮武裝起來後,騎射基本上已經宣告落幕了。這一點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表現的極為明顯,蒙古馬隊的騎射在英法聯軍的火炮壓製下,基本毫無作用。尤其是在英法聯軍中的錫克騎兵向蒙古馬隊發起反擊時,面對戰鬥力和裝備明顯優於自己的錫克騎兵,蒙古馬隊乾脆放棄了他們的騎射,直接躲在壕溝後,並且立馬用鳥槍射擊,試圖阻擊錫克騎兵。然而錫克騎兵利用他們的優良馬匹所帶來的速度優勢,直接擊潰了蒙古馬隊。

▲錫克騎兵擊潰蒙古馬隊。

 總之,某某必然吊打某某其實只存在於網絡和人們的誤解之中。對於戰爭中的那些參與者來說,他們所要直面的只有鮮血和生死,而所謂“必勝的巧計、無敵的戰術”,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