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震研究的 4 項成果:台南和花蓮大地震都被預估了啊!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台灣地震研究的 4 項成果:台南和花蓮大地震都被預估了啊!

台灣時常發生地震,昨(18)日中午的規模 6.1 地震震撼全台,台北也出現少見的震度 4 級,嚇壞不少人。可喜的是沒有造成重大災情,而且這次手機的警報系統運作還不錯,在地震前就已經警報聲大作,讓人有幾秒的餘裕關火關瓦斯,並做心理準備。這個警報系統是台灣在地震研究上的產物,台灣的地震研究是全球頂尖的!

話雖如此,最重要的「預測」卻無法做到,而且每次地震過後,專家也只能說「這是正常能量釋放」。那麼除了警報系統,地震研究還有什麼價值?

地震研究,有 4 項成果值得關注

根據換日線的文章與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蔡佳欣的觀點,談論價值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地震研究。目前的地震研究,有 4 項值得關注的成果:判斷斷層位置、斷層活動週期、近年來斷層破裂(地震)的機率,還有地震的規模與震度預估。

多數斷層的地震活動是有週期性的,因此可以藉由觀察、追蹤斷層帶的活動痕跡,推算發生地震的週期與時間,例如引發 921 地震的車籠埔斷層,週期大約是 370 年。目前的技術是結合已推估的斷層參數(位置、長度、寬度、滑移速率、活動週期等等),再搭配實際的量測數據與統計運算,即可彙整出地震機率圖。

地震研究的成果,在台南與花蓮地震展現出來

這項研究的成果在 2017 年的台南地震與 2018 年的花蓮地震展現出來。 2015 年,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召開 10 周年記者會,並提出了未來 30 年台灣孕震構造的發震機率圖,標示出台灣未來 30 年內可能引發地震的斷層、可能引發的最大地震規模,以及可能發生最大規模地震的機率。

未來 30 年台灣斷層地震機率圖。圖片來源: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圖表顯示,台灣 30 年內地震機率最高的區域在台南與花東縱谷,而 2017 年台南就爆發了規模 6.6 的地震,隔年花蓮也爆發規模 6.2 的地震,造成多棟大樓倒塌與百人傷亡,其中引發花蓮地震的米崙斷層(32 號斷層),在圖表中更顯示了高機率的棕色。

我們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但可以先行防範

以上就是地震研究的效益之一。雖然人類還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與位置,但還是可以預估發生的機率與大概時間,先進行預防,例如靠近斷層帶的建築,結構要做特殊強化。2017 台南地震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公佈土壤液化潛勢圖,也是一種預防行為,因為土壤液化是可以在興建房屋的時候,藉由處理土壤、地基,預先防範的地震災害。

最後,我們需要了解,「地震不會殺人,危樓才會殺人」,台南地震和花蓮地震倒塌的大樓,都有偷工減料與不當施工的問題,而 921 倒塌的樓房中,很多繫筋(鋼筋的一種,負責固定)只彎折 90 度,造成建築強度不足,而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現在法規規定,繫筋必須彎 135 度)。地震研究可以幫我們預估地震發生的時間與位置,並且在發生的時候提供警報,讓人們有幾秒鐘的時間做準備,但更重要的還是建築品質的把關與法規的落實,達成「小震沒事,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標,畢竟物品摔壞,牆壁裂掉都只是小事,人命損失卻無法挽回。

參考資料來源:
1. 《換日線 Crossing》:〈【牛津對談】如果不能「預測」,事後又只能用「正常能量釋放」帶過,那麼地震研究在做什麼?
2.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TEC 十周年記者會
3.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箍筋的功能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地震震震震震震震不停啊!為了活下來,你最好先了解的 10 種建築抗震科技
保命必備!每一家都該有的「地震避難包」清單公開,隨時應對緊急災難
地震帶的台灣必學:提前 71 秒發出 7.0 大地震預警,中國的智慧防災系統怎麼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