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新城市主义在住区设计中的应用呢?

关注者
12
被浏览
4,577

2 个回答

新城市主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概括起来就是针对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导致的城市地域特色的丧失,公共交通建设滞后,通勤时间拉长,自然空间缩减,资源过度消耗等现象,采取城市集约化发展,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建设绿带抑制城镇无限制扩张,形成适宜的邻里关系和步行空间,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规划建筑设计等等。事实上,这里和居住区直有关的也就是这么几个名词:

邻里关系——形成合适的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尺度,主要措施有平面上增大路网密度,减小路幅宽度;空间上减少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规划,街道两旁的建筑限高与街道比例能尽量达到最优比例。

配套设施——规划完善的市政与社会服务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包括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网,还有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邮局、银行、零售超市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以及博物馆、音乐厅、体育场等能提升生活品味的公共活动设施。

自然环境——保证完整的绿地面积,优化生物品种,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很多人以为种一块草坪对绿地品质的提升也有作用,其实草坪的净化功能完全比不上灌木和乔木,而且还会产生高额的保养费用,反而得不偿失。

集约化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建筑,这个好理解。

功能整合——与工作区、休闲区、公共生活区和城市绿化带达到某种协调,主要是考虑服务半径区域服务半径。

公共交通——以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在居住区周边形成便捷的交通系统,这个好理解。

历史文脉——根据当地地域、气候、人文风俗在建设阶段采取合适的建筑形体、结构和材料,这个也好理解。

再补上自己的一个关于建设时序的想法,城市建设时序一般可分三类,超前建设、滞后建设和协调建设(具体说法忘了)。超前建设得好,叫做有前瞻性;建设得不好,就造了座鬼城。滞后执行地好,矛盾能迎刃而解;执行地不好,矛盾就会积压,直到爆发。协调建设是最完美的,但是这个度最不好把握。现在讲究片区分阶段规划实施,开发时序怎么掌控也是个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看完这篇文章就懂了,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