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潛在風險因素,央行金融穩定報告告訴你會怎樣出招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臨潛在風險因素,央行金融穩定報告告訴你會怎樣出招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穎馨

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下稱“報告”),對2017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共分3大部分23個專題。

報告認為,2017年以來特別是進入2018年,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度調整變化。外部不確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體系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較高增長水準,而且隨著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展開,經濟增長品質持續改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向前推進,中國金融體系彈性增強,金融運行總體穩定。

如何化解潛在風險?

報告從外部及內部風險兩方面闡述當前我國面臨的潛在風險因素。外部風險方面,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運行中的一些突出趨勢包括:1、全球貿易失衡導致反全球化思潮與保護主義情緒的進一步加劇,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美國掀起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摩擦,給全球經濟金融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和不確定性;2、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導致全球流動性環境趨緊,進而對發展中經濟體構成衝擊。

內部風險則主要包括:中國巨集觀杠杆率總水準有所企穩,但企業部門杠杆率仍較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值得關注;金融體系關聯度和複雜性增加,金融監管尚存一定空白和不足,影子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亟待加強;部分機構存在業務違規,部分領域和地區金融“三亂”問題仍然突出。

報告指出,人民銀行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關於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改革發展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大政方針和頂層架構已經確立,2017年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2018年“兩會”後又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監管體制也做了調整。在新的架構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切實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產業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更加有效,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巨集觀審慎管理理念和框架逐步確立,系統性風險防範機制進一步強化。

同時,審慎管理的的基本制度逐步改進,以治理影子銀行為導向頒布資產管理新規,以治理金融控股集團野蠻成長為導向頒布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指導意見,啟動金融控股公司模擬監管,加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持續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建立金融市場外部衝擊風險應對機制,保持股市、匯市、債市、房市的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金融改革開放加快推進。此外,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不斷加強,央行金融機構評級體系初步建立,跨境融資和資本流動巨集觀審慎政策不斷完善。

在推動防範化解風險的各項政策時,金融管理部門也注意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加強預期引導。2018年以來,面對經濟金融領域的新情況、新變化,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等不確定性增加,加強政策預調、微調,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調整巨集觀審慎評估參數,支持銀行表外融資回表,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上述自2017年以來開展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顯著成效:巨集觀杠杆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製,金融風險總體收斂,金融亂象得到初步治理,資管業務逐步回歸代客理財本源,債券市場剛性兌付有序打破,市場約束顯著增強,金融機構合規意識、投資者風險意識顯著提升。總體看,我國經濟金融風險可控,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根據報告,2019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在由高速增長向高品質增長的轉型與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灰犀牛”性質的金融風險可能仍將釋放,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大、韌性強等基本態勢沒有變,中國堅持市場化方向、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取向沒有變,也不會變。針對經濟運行中的邊際變化,要努力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堅決抓好落實,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係。

可以預期的是,2019年中國巨集觀經濟金融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協調性、有效性進一步增強,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度廣度將會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步伐只會加快不會放緩。隨著三大攻堅戰特別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基本政策指導下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性風險將會逐步得到平穩治理和化解,中國巨集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將會進一步提高,金融穩定運行的基礎將會更加穩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風險抵禦防範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還有這些重點可關注

經濟觀察網記者注意到,報告還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防範金控集團野蠻生長風險、加密資產相關領域風險及防範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在談到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題時,報告指出,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行為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具有實際償付責任的新型隱性債務發展情況值得關注。應 當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切實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截至2017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6.47兆元,從用途來看,一般債務10.33兆元,專項債務6.14兆元;從舉債方式來看,政府債券14.74兆元,其他形式的債務1.73兆元。2017年,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36兆元。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供需兩方面因素導致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控制難度大。2、隱性債務底數不清,增長較快,規模較大。3、債務期限錯配風險較大,且存在擔保鏈風險政府債務主要投向中長期基建項目,投資周期長、回報慢,一些項目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收益難以保證,但資金來源期限較短,主要依賴滾動債務維持項目運轉,借新還舊壓力較大。4、市縣級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更為突出。5、財政風險有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

針對上述風險,報告強調首先要全面監測地方政府隱性負債,堅決控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其次是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完善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分工,避免地方政府對金融監管的不當乾預;再者,強化審計和問責,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弱化GDP考核導向,樹立正確政績觀。

關於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防範金控集團野蠻生長風險,報告提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部分非金融企業通過發起設立、並購、參股等方式,投資控股了多家、多類金融機構,形成一批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徵的集團,其中,一些金融控股集團野蠻生長,體量大,業務雜,關聯風險高,但監管缺失,可能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

當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突出風險主要體現在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風險特點主要表現在:盲目介入金融業、虛假出資、集團運作、隱匿架構、逃避監管、關聯交易、急劇擴張等。

對金融控股公司該如何監管?報告指出,可考慮采取巨集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的方式,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以並表監管為基礎,對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全面、持續、穿透監管,建立統籌監管機制,並賦予監管主體有效的監管手段。具體包括:明確市場準入監管、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設定資產負債率要求、嚴格股權結構管理、明晰公司治理結構、增強集團整體風險管控、強化關聯交易監管等。

近年來,加密資產發展如荼如火,引發市場關注,報告亦提及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的風險及防範。

根據報告,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一,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資產受到廣泛關注,並催生了眾多加密資產交易平台,以及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等新型融資模式。與此同時,由於缺乏監管,加密資產相關領域投機色彩濃厚,存在無序發展、易被違法犯罪活動利用、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等問題,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

當前,各主要經濟體對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的監管態度存在差異且處於動態變化之中,但對潛在風險均予以高度關注和持續揭示,隨著加密資產規模、影響和風險的擴大,監管政策相應呈收緊趨勢。

報告亦強調,清理整頓工作需持續著力,相關風險的防範與化解需未雨綢繆,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首先,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清理整治力度,繼續采取多種手段,對新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依法嚴厲打擊,維護市場秩序,引導資金回歸實體經濟;其次,加強國內監管協調,發揮部門合力,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落實功能監管要求;再次,持續做好投資者保護與宣傳教育,采取多種形式明確揭示風險,強調風險自擔;最後,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與監管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共同應對監管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