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你相信真相,還是相信多數人的意見?真相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不可靠,我們總是害怕會「淪為少數」,於是我們盲從多數,不論它是對是錯。

其實,即使只有一個「異見」,也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唯有打破多數的力量,才能讓我們獨立思考,用更沒有偏見、更開放的觀點去看待不同的議題。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查蘭‧內米斯

多數意見時常有誤。如果就你所知,在你所屬的團體中,多數人提出的判斷是錯的,你該怎麼辦?你可能會想,自己不會在乎別人的說法與做法,尤其當你可以親眼見到真相時,一定會正確的回答。不過,超過半世紀前,研究就清楚顯示,真相不一定敵得過多數意見。

所羅門‧阿希的從眾實驗

關於這個現象的經典研究,是1951年由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所做的。在所羅門‧阿希最初的研究,受測者會看到兩張並排的卡片。一張卡片上的線,是這個實驗的標準線。另一邊有三條線供比較,其中有一條與標準線的長度一樣。人們會看到一連串的卡片。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只要挑出與標準線一樣長的線即可。這任務並不困難,也沒有模糊地帶。在三條線當中,有一條線與標準線完全等長,另外兩條很明顯的較長或較短。當人們單獨挑選等長線時,沒有絲毫困難就挑出正確的線,答案再簡單不過。

在其中一項實驗情境中,研究者找了七到九人一組參與實驗,其中只有一位是不知情的參與者。其他人則是實驗的付費臨演。這幾個臨演組成一個意見一致的「錯誤多數」,實驗想要測試的問題是:不知情的受測者,是否會追隨別人意見,給出一致的錯誤答案

想像你是這個不知情的受測者。看到這些卡片,很顯然,B線才是正確的答案。當你聽到團體中有個人說,答案是A線,你並不在意,心想或許他眼睛出了問題;之後,又有第二個人說是A,現在你開始留心了;接著,第三個人又說是A,然後就一直這樣下去。其他所有人都說A是正確答案,現在換到你了,你會怎麼做?阿希的結果顯示,有37%的人會追隨多數人的錯誤判斷。

即使只有一個「異見」,也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多數派擁有讓我們不經仔細思考,就依循並同意的強大力量,事實上它有弱點,只是並不明顯。弱點就在於它仰賴共識,尤其當共識被挑戰時,弱點尤其顯著。這也就是為什麼,異見具備解放我們獨立思考、「知己之所知」的力量。影響多數力量最重要的變因,莫過於全體一致同意。只要一個人挑戰共識,就能削弱多數的力量,增加我們獨立思考能力,不至於認同錯誤的判斷

尋找獨立意見

如我們之前所見,人們會假定多數人的看法與行動是正確合宜的。他們也擔心,若不加入多數派,可能會得到負面的後果。也因此,人們常常自動、甚至盲目地追隨或同意多數意見,就算多數意見不正確

唯有破解多數的力量,人們才能更慎重、更有能力去衡量多數意見的價值。打破多數力量有幾個方法,一個方法是透過匿名。在一些研究中,就是簡單用板子把人隔開,讓他們不能看到彼此。另一個方法,就是讓人能以匿名或是書面的方式,投票或表達意見。這些方式能有效降低人們「淪為少數」或「受到反擊」的恐懼。

不記名投票,或是以書面方式投票,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它讓我們在知道別人的意見之前,就對自己的想法有定見。想想在一個團體投票的場面,前三個人都表明支持相同的選項,可想而知,之後舉的手都會往同樣的意見靠攏。然而,假若人們在看到或聽到別人的選擇前,就先把自己要投的選項寫下來,在這情況下,團體的成員比較不會追隨眾人的意見。當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已經有了定見,如果要改變,至少就會反省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會暫停下來思考,然後再決定要說什麼、做什麼。然而,如果一開始就聽到其他人的意見,我們的想法就會隨之改變。

先問自己:「為什麼要改變?」

一項早年由摩頓.多伊奇(Morton Deutsch)與哈洛.杰勒德(Harold Gerard)所做的有趣研究,顯示了定見的力量。在實驗中,多數的判斷是錯誤的,受測者要在面對面的團體口頭報告中,發表自己的判斷。這和所羅門.阿希的線條長度研究,採用的是同樣的流程。不過,在多伊奇與杰勒德的研究中,受測者要在聆聽別人的判斷前,寫下自己的判斷。這是在三個情境下執行:

(1) 受測者的意見完全不公開,只有他能看到自己寫什麼。
(2) 受測者用手勢比出他寫的答案,知道實驗人員有看到。
(3) 受測者私下寫下他的判斷(沒有人能看到), 但他是用「魔術版」(magic pad)寫。魔術版是一個可重複使用的畫板,下面是卡紙托板,上面是不透明的塑膠薄膜,只要他掀開塑膠薄膜就可以擦掉之前寫的答案。

你可能會想,不論以哪種形式肯定所見或所信,都會降低你追隨眾人意見的機率,但事實不然。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知道答案是B。接著,當其他人都說A才是正確答案時,你就要面對自己最初的判斷與他人不同這項事實。這個方法讓人比較不容易盲目追隨。這與研究結果很接近,但並不全然一致。

你認為預測的結果是什麼?哪種方式可以增進意見的獨立性?是公開承諾(情境2)?私下承諾(情境1)?「魔術板」承諾(情境3)?多數人猜公開承諾,也就是別人看到你的意見時,最能降低從眾情況。不過,多伊奇與杰勒德研究的結果並非如此。公開承諾的效果與私下承諾──只有受測者知道自己一開始寫的意見是什麼,相差不多。

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在「魔術板」情境發現的結果。你或許會想,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意見,和在可以擦得掉的畫板寫意見,兩者應該沒有任何差別。因為你在聽到別人的意見之前,已經知道自己一開始的立場了。然而,兩種情況其實大不相同。當受測者使用可擦掉最初意見的畫板時,轉而認同錯誤大眾的比例明顯飆高。這就像參與「魔術板」情境的受測者,忘記最初立場的能力特別強。當人有追隨大眾意見的強大動機,在這個情境下就格外容易改變最初的判斷

從中我們得到的教訓是,在聽取別人的意見前,我們必須先把自己的意見寫在紙上,而不是寫在可以擦掉的畫板上。不過,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的,不只是投票應該用什麼工具,而是讓你牢記:當我們面對多數意見時,很容易動搖自己原本的想法。正如我們可以輕易擦掉自己寫在畫板上的意見,我們也能輕易抹去自己心中的想法。這個實驗顯示,我們在追隨多數上有多麼不由自主與不經思考。直接面對我們最初的意見,是盲目從眾的緩衝器──至少我們會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要改變意見?」

一個不同的意見,就能打破共識的力量

想要解除多數意見的束縛,增進獨立思考的一個更好方法,就是打破多數力量的來源──共識。阿希早年線條長度的研究,證明唯有打破共識,才能走向獨立思考。如果一個人擁有盟友,就不太可能追隨錯誤的大眾。這個發現很有道理,盟友給予我們自信與勇氣,他們與我們意見相同,也支持我們的想法。當有人站在我們這邊,我們比較願意表達意見。更重要的是,我們更能夠確認自己所知道的

更讓人驚訝的是,盟友擁有解放多數束縛的力量,不只是因為他們支持我們,而是因為共識受到挑戰。如果異見者不是你的盟友,那會怎麼樣?如果異見者不正確,甚至比多數人錯得還離譜呢?你可能會想,他的存在於事無補。然而證據顯示,就算他錯了,我們還是能得到思想的解放,我們的思考能更獨立。藉著打破共識,多數的力量就會被大幅削減。

從線條長度研究來說明,假設我覺得線條A是正確答案──事實上,A也真的是正確答案,它的長度顯然與標準線條等長。當獨自一人做判斷時,我不會犯任何錯誤。現在假設我所在的團體中,大家都說B線條才是正確的。所有的實驗證據都顯示,我很可能會同意B線條才是對的答案──至少三分之一的情形是如此。但假若有一個人認為答案是C,就算她跟多數人一樣是錯的,儘管與我的意見不同,她也不是盟友,然而她也與多數意見不同。這時,團體的共識受到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更能看清、了解什麼是對的,並且表達出來。於是,我說出:「A才是正確的」。由此可見,即使異見者不正確,即使她不是盟友,她還是具有非凡價值,因為她打破了多數的壟斷力量。在這實驗中,同意錯誤多數的比例從37%掉到9%。即使異見者的答案是錯的,還是能增加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好主管秘笈來了!
9 個 how-to 和 3 個 don’t do
讓你的領導之路不再心累

>> 立即下載「台灣中高階主管職場秘笈:向下管理」

訓練獨立思考推薦閱讀

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

這裡買

延伸閱讀

【頂尖人士這樣面對開會的焦躁】日本行為科學大師:開會前嘗試做「3 件事」

【說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說話方式】前日本 IBM 首席顧問:讓協調者了解期望、對鞭策者強調具體⋯⋯

【如何讓老闆認同你?】職場心理學家分享一流員工「向上管理」的藝術:ABC 心態+3 個溝通時機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