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在一天清醒的前幾分鐘,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世界和別人的需求都可以等一會兒。現在,把焦點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就對了。

(責任編輯:戴相文)

我每天早上醒來都令自己吃驚。醒來的是全新的我。」——吉娜卡拉諾(Gina Carano),義大利裔美國演員及武術家

我們都幹過這種事,我也不例外。鬧鐘一響,而當我們神志夠清醒,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笨拙的伸出手、抓手機,看看有沒有什麼急事。時至今日,就連不特別沉溺科技的人,也傾向把查看手機訊息、簡訊、電子郵件、動態更新等,當成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有超過6成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床頭櫃充電,以便早上一覺醒來就能輕易的找到它。

這裡的儀式請你別再這麼做了,先伸個大懶腰吧。

我已經明白要愛自己,因為每天晚上我都和自己一起睡,早上和自己一起醒。」——加布蕾‧絲迪貝(Gabourey Sidibe),美國女演員

如果你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抓手機,那麼你就對大腦傳遞了這個訊息:別人的需求——你手機上的訊息——比你自己的還重要。這個簡單的動作會支配你一整天。在一天清醒的前幾分鐘,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承認你自己的重要性和需求比什麼都要緊,這不叫自私。事實上,這是你所能做的最不自私的一件事,因為連你自己都沒有的東西,你根本不可能給別人。

把查看手機當成第一要務,會抑制一整天的身心狀態。好好做個手臂或全身伸展、打個呵欠,才是感覺起來只對你一個人好的事。

這項儀式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沒那麼容易。近年來手機成癮的情形越來越令人憂慮,如果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機,表示你已經開始對科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了。有些人完全離不開手機,一旦手機壞掉或遺失,就會徹底崩潰,彷彿整個人無法運作。

不要和手機一起醒來

一份近期的研究報告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手機50次以上,令人咋舌;美國研究人員更設計了20分制的問卷,來了解人們手機成癮的程度。手機成癮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它對於你人生的傷害,甚至不亞於酒精或賭博。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在電子裝置旁睡覺,可能會妨礙睡眠,所以睡眠專家建議把那些玩意兒關掉,或擺到另一個房間。我並非建議你立刻停止使用手機(在這個年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降低手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對你而言,手機絕對不該比你的幸福重要,而這項儀式就是要你以自己為主。這得靠你不和手機一起上床睡覺,當然也不要和手機一起醒來。

用伸個大懶腰、打個大呵欠來代替抓手機,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讓你感覺愉快,也能幫助你清醒。研究顯示,伸展能增進靈活性、紓解緊繃、促進循環。簡單的說,伸懶腰是迎接這一天的完美方式。

「讓你夢想成真的最佳辦法,就是醒過來。」——保羅‧梵樂希(Paul Valery),法國作家、詩人

幾年前,在鮮少使用手機過了大半輩子之後,我突然因為工作的緣故,開始和某個人(讓我們用「大衛」稱呼他)聯絡,他提出了我從沒想過的構想:用網路行銷我的著作。大衛只用簡訊和訊息與我聯繫,一開始我雖然很抗拒,卻忽然發現自己深陷在21世紀科技的世界裡。在那之前,我仍覺得電子郵件很厲害,但現在我真的走在時代尖端了。我非常感謝這次衝擊,因為它助我 克服了對所有網路事物的過敏,現在我很喜歡經營臉書上的作家粉絲專頁,因為那讓我得以和讀者建立更直接的聯結。

然而,大衛也似乎永遠在傳簡訊和掛在網路上,不出幾星期,隨著我們研擬一項事業計畫,我被拉進這個網路世界。一開始我覺得興奮得不得了,但隨後開始感覺這越來越像負擔。

別活在永遠處於線上狀態

有些夜晚,我手中會抓著手機入睡,深怕錯過重要的訊息而耽擱計畫。大衛從來不下線,好像都不用睡覺似的;無論我什麼時候上線,他一定在線上,看著、等著。讓我也覺得,自己需要像他那樣時時提高警覺。

朋友和家人開始習慣我埋頭在筆記型電腦或手機——以往,它通常幸福的悄然無聲——時不時忽然嗶嗶作響。那一整年,我活在永遠處於線上狀態。但諷刺的是,那一年也是我這輩子至目前為止,最沒有生產力的一年。不只所謂的事業計畫無疾而終、寫作進度緩慢到近乎停滯,我更失去朋友,惹得我愛的人不愉快,因為在我們碰面時,我的思緒一直縈繞在手機上。最後,連我都開始覺得我對手機上了癮,而我必須戒掉它,回到我最愛做的事——和我愛的人在一起以及寫作。但問題是,我的手機已占據我生命很大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該怎麼下線。幸運的是,我把手機搞丟了。

我還記得,當我翻遍包包、卻怎麼也找不著手機時,那排山倒海而來的恐慌。我記得最後是在某家咖啡館拿出來用的,所以便二話不說衝回去找,但咖啡館已經打烊。我真的開始汗如雨下,而弄丟手機的反應讓我腦袋一片空白,完全忘記要去學校活動接女兒的事。最後,我想起這件事,請朋友打電話給女兒,讓她知道我在路上了。

但這一路上,我的心思仍一直在手機上,感覺好像斷了胳臂或一條腿似的,簡直瘋了!就在此時,我睿智的益友看著我說:「嘿,只是支手機嘛。你可以換一支,用同樣的門號就好了。泰瑞莎,你完全失去理智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這一切有多荒唐。但我確實一直到手機離我而去,才真正明白箇中道理。只要手機還在身旁,我就無法抗拒它的魔力。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心裡的羞愧大過失去手機的焦慮。隨著夜幕低垂,我了解其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聯絡重要的人,才慢慢平靜下來。好幾個月來,我第一次真的和人對話,而不是傳訊息,感覺挺好的。那一晚我睡得好極了。隔天起床,明白我抓不到手機、手機挾持不了我,是幸福無比的事。起床再也不像壓力沉重的苦差事,而是樂事一樁了。

隔天早上,我前往咖啡館,親切的店員把手機交還給我。重回手上的手機,感覺好像陌生人或不速之客。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才正確開機,查看我的訊息。當然,裡面有數十則未讀訊息,但隨著我捲動螢幕瀏覽後才了解,這些訊息根本沒有一則稱得上是重要的,以及如果沒有遺失手機,我會浪費多少時間一一讀取和回覆。

從那一刻起,我便不再重蹈覆轍、讓我的手機接管我的人生了。晚上我總是把它擺在另一個房間,並告訴我的親朋好友,如果有急事,他們得打電話、而不是傳簡訊或訊息給我,因為現在我傳簡訊和上線聯絡的時間有限。

關於這項事態發展最棒的結果是,此後我比之前有效率和快樂一百倍,不光是工作和寫作如此,人生的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

要是我真的錯過緊急的事,怎麼辦?

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古希臘哲學家

只要是全新的做事方法,都會碰到阻礙。但在這個儀式的例子,其實只有一個障礙:要是我錯過真正緊急的事情,怎麼辦?

這正是我弄丟手機時的反應,但事實證明完全錯誤。如果有人傳給你一則訊息或簡訊,而你沒有立刻回覆,不代表他們將會因此失去興致,或你將錯失良機——事實恰好相反。

如果你立刻回覆了,首先暗示對方你並沒有那麼忙,接著則是暗示你並未完全投入工作或生活。這不表示你不該在收到訊息時回覆,你當然該回,但應該要在你自己決定、方便的時間回。如果收到訊息時,你剛好有時間,就馬上回覆也無妨,但如果沒時間,可以等到你準備好之後再回覆。

至於錯過親友的急事嘛,除非是像被綁架這種極端情況(面對現實,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極低,你不能老是惦記著這種可能性來過日子),如果真正緊急的話,他們會打電話給你,而非傳簡訊、電子郵件或訊息。

最後,如果你一直回簡訊和訊息,是因為擔心如果不回覆,別人就不會留在你的生命或不喜歡你,擔心如果你不立刻回覆,就不想跟你合作,那麼問題不在你怎麼使用手機,而是你嚴重缺乏自尊。我希望這項儀式可以作為一個起點,讓你明白,如果人們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永遠找得到人和隨傳隨回,那他們不是你值得交往的對象。你值得真正重視你的人,而不是重視你能給他們什麼東西的人。真正的朋友能理解和尊重你需要個人的空間,會很高興在你行有餘力、而非他們要求時,聽到你的消息。

以這樣的觀念看待本書所有儀式,就能幫助你打造更幸福、更成功的人生不可或缺的基石——自尊。

伸懶腰的儀式

你也許覺得,用伸懶腰取代抓手機,是全世界最簡單的事。但如果你習慣一覺醒來先看手機,就會有一些困難度,而需要一點計畫。最實用的建議是,手機別擺在床頭櫃充電,也別把它當成鬧鐘。花點錢買一個簡單、舊式的鬧鐘,並在睡覺時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充電——這樣就不會忍不住去抓它了。

一早,當鬧鐘響起,你可以躺在床上或站起來,伸個大大的懶腰,伸展身體和臂膀,同時打個呵欠。兩種都做更好:在床上伸個懶腰,起身再伸一次。

早上起床時,想想你能活著——能呼吸、能思考、能享受、能愛——是多麼珍貴的特權啊。」——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羅馬帝國皇帝

你也許好奇,我們有多少可能,可以把別抓電話、改伸懶腰這一點儀式化,其實這再簡單不過了。讓你的電話在另一個房間等你,你一邊伸伸懶腰、一邊感受,用伸懶腰來提醒你承認自身需求的重要性,是多麼美妙的事。在這些幸福的時刻,只要想想讓你感覺不錯的事,其餘都別想。世界和它的需求都可以等一會兒。現在,把焦點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就對了。

在記事本裡寫下

改變人生的儀式:早上先伸伸懶腰,過一會兒再查看手機訊息。

理論:能讓我在早上先聚焦於自己的需求,為一整天的時光定調。

練習:觀察一下,當你享受早上的伸展時,有什麼樣的感覺,不要用手機收信、看簡訊、確認待辦事項列表來開始這一天。

如果早上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不是關於你自己,你一整天很可能都不會以你自己為主。引用動漫發布平臺Graphicly 執行長米卡‧鮑德溫(Micah Baldwin)的話:「找一件屬於你、只專屬於你的事做。」伸展是強而有力的自覺、自愛行動,早上做些伸展,你這一天必將精彩絕倫。

一想到新的一天、新鮮的嘗試、另一個開始、或許還有一點魔法在早晨後面等著,我總是滿心歡喜。」——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由大是文化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