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大臣李贤?

李贤的政治生涯可谓是惊心动魄颇具传奇色彩,但似乎名气又配不上他这精彩的官场生涯。有人说他是为了给密友于谦报仇忍辱负重,最终干掉了夺门之变的三大权臣(石…
关注者
13
被浏览
23,660

11 个回答

:既然读的是而不是谣言,就不要总是去听"有人说",尤其不能听【当年明月说】。

李贤和徐有贞一样,如果单从才能上来讲,李贤还不如徐有贞。

但若从人品角度讲,他二人完全是同一类型:小人。

李贤在于谦倒台后的态度:

“景泰时,少保于谦在兵部,侍郎项文曜附之。内议患其党比,欲因事以开别用,持正者佐之。会予被荐,遂转兵部,迁文曜于吏部,复附何文渊。言官劾其憸邪,赖于谦力保存之。已而,谦败,文曜卒见斥谪。当时以文曜为于谦妾,士林非笑之。每朝待漏时,文曜必附谦耳言,不顾左右相视,及退朝亦然,行坐不离,既在吏部亦如是。”

——明·李贤《天顺日录》

李贤在书中极力攻击项文耀攀附于谦,于谦喜欢项文耀拍马屁,朝廷认为他俩结党,所以才想把他们调开。还说项文耀奸邪,于谦还包庇他。甚至把项文耀描绘成于谦的"妾",污蔑于谦与项文耀有同性暧昧关系。

时人杨暄对李贤此种行径的评价:

吉祥初傅太后敕旨,令石亨等迎驾,有功与政。然不通文墨,恐事归司礼监,以此极力赞说,凡事与二学士商议而行。徐有贞、李贤已为吉祥所引,入阁办事,故除于谦等皆用徐有贞策,而贤阴助之。先吏部侍郎阙,调兵部侍郎项文曜于吏部,李贤以吏部郎中升兵部侍郎,代文曜。盖嫌于升谦与尚书王翱并之意,谦尝荐文曜,贤以为今调出谦意,深衔之。嗾给事中王镇等劾文曜为谦奸党。都御史萧维祯亦吉祥所引,用文致谦罪,以为欲迎立外藩,依谋反者律凌迟处死。以文曜为知于谦谋反故纵者,律斩。事载李贤《天顺日录》及萧维祯所撰《狱案日录》内。贤自言助有贞展尽底蕴,又言有贞素行持公者少,予乃持公助之,遂改前辙。观此,则有贞害谦之事谓贤不与谋,可乎?况《日录》屡言文曜党谦,士林非笑,夫谦本非邪人,文曜所党何事?唐李训、郑注为宦官所引用,既而欲除宦官以自解,训又恐注专其功,遂致甘露之祸。贤与有贞既为吉祥、亨所引用,而虑为所累,欲以致公除之,几致祸变。初,亨每来阁议事,则欲以己意令内阁行之,有贞等得无厌乎?又亨欲荐吴与弼,贤乃代草附亨奏之,则吉祥、亨初与有贞、贤相亲厚可见矣。

——明·杨暄《复辟录》

可见李贤明明是碍于不能“直升本部”所以景帝才没有给他吏部侍郎的位置,而是把这个位置给了于谦推荐的项文耀,跟于谦和项文耀是否结党根本没有关系。结果他却因此记恨上了于谦和项文耀,还唆使给事中王镇等人弹劾项文曜是于谦的奸党。甚至早在夺门之前李贤就已经跟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勾结上了,夺门的背后有李贤“阴助之”。

众所周知李贤在景帝倒台后对其大泼脏水,而他如此忘恩负义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这——

“景泰欲易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先啖其左右,于阁下诸学士,各赐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辈惟知感惠,遂以太子为可易。……于是,择日立之,即以宫僚美秩付之阁下,任其所取,文武大臣与者十七八,自公孤而下数十人,为太保者十人,名爵之滥一至于此。惟贤等侍郎四五人不与。

——明·李贤《古穰杂录》

听听,这口气多酸……景帝换太子赏赐了公孤衔数十人,光太保衔就十个人,居然只有我们四五个人没有任何升迁!我能乐意吗?!

再加上之前竞争吏部侍郎事件,摆明了景帝偏向于谦甚于李贤,这笔账能不算吗?泼他脏水都是轻的,完全忘了景帝之前对他的提拔之恩。尤其注意到其书中所谓的:“景泰欲易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先啖其左右,于阁下诸学士,各赐金五十两,银倍之”——居然凭一己之力开创了“景泰易储靠行贿”谣言的先河。此谣言的源头就出自李贤,随后分别被《宪章录》(明·薛應旂)、《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陈循传》收录,最后导致谣言满天飞,到了现代更是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做攻击景帝的文章。假的传着传着就成了真的!

以至于连明代史学家王世贞都忍不住在《史乘考误》中驳斥:

“宪章録谓:上欲易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与太监王诚、舒良谋。又啖内阁诸学士赐金五十两,银一百两,命廷臣俱兼宫僚。王直、胡濙俱太子太师,陈循、髙谷、于谦太子太傅,仪铭、俞士悦、杨善、王文、王翱、何文渊太子太保,萧镃、王一宁太子少师,商辂为兵部左侍郎兼春坊大学士。满朝感惠,遂以太子为可易,而黄竑之邪议起矣。此大有误:漏内阁之赐银在易储先,而赐黄金在易储后。若诸公之加师傅正与易储命同日下,非所谓满朝感惠也。当时左都御史王文、杨善俱先以劳勲加太子太保,非以此日加也。其它加太师者勋臣则陈懋、石亨,加太傅者勋臣则柳溥,加太保者武臣则张輗,文臣则陈义、石璞,加少师者江渊,加少傅者俞山,加少保者俞纲、罗通、李锡、萧维祯,而今皆遗之。又黄竑议在先,赏内阁在后。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四○史乗考误五

赏金与赐衔的人物和时间都与易储对不上,此大有误。——王世贞大概不知道这个谣就是李贤造的,宪章录完全照抄了李贤的天顺日录。他要是知道是李贤故意搞出来黑景泰的,也就不会这么认真的当成“史乘考误”去一句一句辩真伪了。

对比一下李贤同时在书中对英宗的描述:

“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

“己巳秋七月,振不与大臣议,挟天子率师亲征。”

“上之复位,天下人心无不欢戴。”

“天顺改元之初,天下人心莫不忻悦。”

——明·李贤《天顺日录》

其在书中对英宗极尽鼓吹洗白,把所有的锅都推到了王振的头上。对比景泰是否觉得异常讽刺?何况踩旧主还可以巴结新主,卖主求荣,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

但是你们因此就以为李贤骂景帝是忠心于英宗的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先不说英宗被软禁的7年间,李贤从未替英宗说过一句话,出过一次头。单看夺门:

一日,从容言及迎驾夺门之功,贤曰:「……假使景泰左右先知此事,亨辈何足惜,不审置陛下于何地!……臣彼时极知此举之非,亦有邀臣与其谋者,臣不从。……」

——明·李贤《天顺日录》

李贤在书中自己说夺门时石曹等人曾找过他,但是他没有参加,理由是:怕事败露连累英宗?——想想,可能吗?

真正的英宗死党杨善、张軏等人都不惜一把老骨头积极助英宗复辟,不但自己亲身上阵,甚至连家丁子弟都拉上了。结果李贤却只躲在背后"阴助之",让别人去当出头鸟!他这哪里是怕景帝知道英宗会性命不保?他是怕自己性命不保!倘若他真的忠心于英宗,会在此时选择置身事外,隔岸观火?

归根究底,李贤谁也不忠于,他就是个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唯一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等着看英宗和景帝最后谁赢,他就舔谁!今天是英宗赢了他可以昧着良心闭眼狂吹,倘若最后景帝赢了,他照样会对着英宗狂踩,落井下石!

明史对李贤此等嘴脸的评价:

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四库全书评价李贤所著《天顺日录》:

“明李贤撰。贤字原德,邓州人。宣德癸丑进士。景泰初由文选郎中超拜兵部右侍郎,转吏部。……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今观此录,於景帝一则曰荒淫失度,再则曰流於荒淫,毁诋颇为失实。史之所讥,盖即指此。又谓学士王文与太监王诚谋取襄王子为东宫;昌平侯杨洪不急君父之难,当寇薄宣府,惊惶无措,闭门不出;颇与正史不合。至於叶盛、岳正、罗伦诸人之事,讳而不言,其他事亦概未纪及,皆未免爱憎之见。然日久论定,是非亦曷可掩也。”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一针见血的指出:李贤不但诋毁景帝,而且编造了王文谋立外藩的谣言,甚至还诬陷杨洪在土木之变时不救英宗。反而对他自己“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这些丑事避讳不谈。最终给予《天顺日录》——“皆未免爱憎之见”“日久论定,是非亦曷可掩”的终评。(译:皆未能避免爱憎的偏见,但日子久了公论自有定夺,是非亦不是想就可以掩饰的。)

看看徐有贞怎么对李贤:

“天顺改元之初,徐有贞方得君,上以阁下缺人,因问:"岳正可用否?"有贞曰:"臣性刚褊,正又过臣,恐不能共事。"又问:"李贤何如?"有贞遂赞其贤,因得入阁。

——明·王锜《寓圃杂记》李贤入阁

再看李贤后来怎么对徐有贞:

“后有贞之贬贤反挤之,以其无诚心荐己耳。”

——明·王锜《寓圃杂记》李贤入阁

可惜徐有贞自诩谋略过人,结果论阴险卑鄙,远不如李贤!李贤因徐有贞举荐入阁,结果徐有贞赌上身家性命忙活了半天,最后被李贤阴了!而他如此倒打一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徐有贞推荐自己不够诚心而已。

景泰于谦黑料两个造谣者者之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还有人吹他,我也纳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