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Visualhunt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小孩不乖到底可不可以打」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也許打不打不是重點,「怎麼打」才會真正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邱淳孝 諮商心理師

「老師,真的不能打小孩嗎?」有個家長這樣問我。

「不行。」家長既然直接地問,我也毫不留情地說。

「為什麼不行?」家長開始加強自己的論點:

「我們那個年代,哪個人不打小孩的。」

「我從小被打到大,也沒有怎麼樣啊。」

「我看現在很多小孩,都被寵壞了,對長輩沒大沒小,根本就是被寵壞了。」

「可是如果不打小孩,小孩真的不會怕!」

這些論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我針對最後一個問題,我淡淡地發問:

「所以,你希望小孩怕你?或者你只是希望教會他一些事情?」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認同「不要體罰」的這件事情,但我發現,這個「不要體罰」,卻變成新時代的「戒律」,家暴通報系統開始啟動,新聞也不斷地報導著,哪間學校的老師又「過度體罰」孩子,這讓我思考,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說明,所謂的「不要打孩子」的重要性在哪。

打孩子的風險在哪?

一、 透過暴力,無法教會你想教孩子的事

通常長期被暴力對待的孩子,有三種發展:

第一種是,失去自我挫敗的人生

他因為非常地恐懼與害怕,自我變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關係,變得退縮。而當大人用更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只會累積更多的恐懼與挫敗經驗。而讓他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種是,認同暴力「我夠強,別人就會聽我的。」

我在學校,常常看到孩子有反覆出現的侵犯界線或暴力行為,我除了去問:「在那個時候,你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那麼生氣?」

我還常問:「你從哪裡學來的,在你小時候,誰打過你?」

孩子永遠會講出一個他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對他造成的傷。

屢試不爽,百發百中。

即便孩子現在還沒有行為問題,他在日後,有非常高的機會,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為他學到的是:「我不需要尊重別人,只要我夠強壯,我就可以讓別人聽我的話。」

而這與最開始想要教孩子「乖一點」、不要闖禍的目的,往往是背道而馳。

第三種、 自我麻痺痛苦處罰效力的遞減

為什麼暴力的互動,總是越演越烈呢?

孩子若長期在一個被暴力對待的情境,如果擺脫不了,除了退縮、認同暴力,還有個可能性,就是隔絕、麻痺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我不在意、我沒有感覺。」不那麼痛苦,才有可能活下來。

而大人看見一個孩子,好像對於管教或責罵「不痛不癢」,會再次加強管教的強度,而形成「你打得越兇,我越無感」的互動。

但傷害並非因為告訴自己「沒有感覺」,就沒有造成傷害,而是壓到心裡面更深處。

二、 核心:建立在羞愧感與恐懼的教育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

我問過很多身邊的親友:「那時候你被打,你現在想起的會是什麼?」

大多數的回答幾乎都是:

「當時沒有人幫我。」

「我真的不知道我錯在哪。」

「我真的覺得,我的爸媽是不愛的。」

「我到現在都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人。」

幾乎所有孩子學到的,都是「我不好、我是很糟糕、沒有價值的。」而這樣的孩子,會對於他真正需要改進的事情,有巨大的無力感,因為他光要面對挫敗的自己就來不及,更沒有力氣去學他應該學的事情。

『可是會不會孩子,真的學會警惕,或者變得更加優秀?』我猜有爸媽會這樣問。

我的回答會是:「身體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

即便孩子真的因為這樣變得很「優秀」,但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個沒有自信、哭泣的孩子。

「打」小孩前想一想

但我說,退一百步,如果你不打小孩真的痛不欲生,我提供幾個「打」小孩前的思考原則:

一、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打」小孩的目的、自己的狀態

不在失控的情況下打小孩。

如果自己真的氣到不行,手已經揮起來的時候,請深呼吸一口氣,暫時離開衝突的現場,然後問自己:

「我是在發洩情緒?還是真的要教他?」

「我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一定要透過「打」的方式才能達到?」

通常問過自己之後,就更有機會能夠說出:

「爸爸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的行為已經造成別人困擾,對你自己也沒好處。」或是

「現在我非常生氣,我很害怕我會說出或做出傷害彼此關係的事情,所以半個小時之後,我們再來談。」

如果你還是有非得不打的理由,請告訴我。

而我也相信,就算你想過這些問題,真的還是需要手起刀落,關刀也會變成指甲剪。

二、 帶著關愛的處罰

我這裡說的,絕對不是那種:「我是為了你好,才會打你/罵你。」這種以愛當做糖衣的處罰。

而是當我們氣到想打孩子的當下,往往都有一個「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如果可以,能不能直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例如:

「我對你很生氣,因為你超過約定的時間回家一個小時,讓我感覺你並不重視我們的約定,而且我會非常擔心你的安危。」

我曾經在引導一對親子對話的過程中,聽過一個長期被家暴的孩子說過:「我媽之前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錯在哪裡。」然後就感動到流下眼淚。

因為過去他從來不知道,原來媽媽的嚴格背後,原來是對自己的期許、不放棄,以及滿滿的愛。

對於長期在權威管教文化底下長大的人,要在身為人父人母時,選擇沿用過去的習慣,用高壓、權威的方式管教,是一條比較「容易的路」。

但簡單的路,往往不是因為他最「正確」,而是因為:「如果不選擇這條熟悉、容易路,我不曉得那個我沒有去過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而我,又該如何面對?」

失落花園粉絲團

延伸閱讀:

【別再只問孩子「今天上課如何?」】20 個「趣問」讓孩子跟你聊真心話
計畫春節出國玩?看過最新全球危險指數地圖再決定去哪吧
乖孩子其實不開心,心理師:孩子的貼心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

(本文經失落花園授權轉載,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心理師教你怎麼打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