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只是低階快感 如何達成人生最高境界「滿足」?|天下雜誌

幸福只是低階快感 如何達成人生最高境界「滿足」?

研究證明,人的幸福感有75%是取決於生活中的小事,所謂的「人生大事」,對幸福感的影響只有不到25%。而且愈是努力追求,體驗到的幸福就愈少。該如何才能走出這種進退兩難的「幸福恐慌」迷宮?

幸福-滿足-成就感-生命的意義-壓力-荷爾蒙-多巴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提供
    其他

繼《韌性》在德國暢銷20萬冊後,曾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的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這一次要讓身陷幸福恐慌的人們,獲得一小段喘息的時間。

許多人在面對「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問題時,都會回答:「幸福就好。」乍聽之下似乎是種進步,因為這代表人們已拋開那些世俗又變化無常的目標,如升遷、地位,甚或完滿的人生,但事實上這變成一種新的迷思。

告訴你一件不夢幻的事:幸福感其實是種化學反應。偶遇好事時,或是努力達成目標時,大腦就會大量釋放多巴胺、內啡肽與催產素等幸福荷爾蒙。

每當充滿壓力、挑戰甚或是極具威脅情況結束時,人便會放鬆下來,體內就會充滿舒適且愉悅的幸福感。

也就是說,就生理來說,幸福狀態是無法長久維持的。愈是努力追求,體驗到的幸福就愈少;愈是算計成就,成就能帶來的快感也愈少。幸福於是永遠帶著空虛的況味,在經歷每一個美好瞬間時,也戒慎恐懼,擔心不順遂危及那些美好又無憂無慮的生命時刻。

如何才能走出這種進退兩難的「幸福恐慌」迷宮?以下是伯恩特新書《滿足》的內容摘要:


廣告

全世界的幸福研究團隊和幸福實驗室研究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生活滿意感」或是「主觀幸福感」。這種感受主要包含的幸福,是由歡樂和興奮時刻所組成,同時它也會蒙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如此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人生(包括工作、愛情、家庭等不同領域)感到滿意,並且他所有的情緒與感受是正面多於負面,此人的主觀幸福感會特別強烈。

你要的是「比別人幸福」

此外,人們也會在自覺高人一等時感到滿足。我們總是不斷在比較,希望自己擁有的比別人更多,更有聲望、更成功,也更有錢。幸福就等同一場競賽,在人生奧運會上勝出的人就是幸福的,無論他是天生命好還是因著個人的努力。

美國記者兼諷刺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就曾將「幸福」定義為:「看到別人的不幸便湧上心頭的愉悅感。」

廣告

我們感受不到幸福,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

與其追求幸福,不如懂得知足

幸福顯然是稍縱即逝的美好,快樂也正如字面上所示,是「很快失去」的「樂」。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仍有一條出路,即追尋另一種形式的幸福:追尋一種即使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能接受的狀態;追尋「夠好就好」,而不必永遠達到完美的狀態。

人生總有高點與低潮,在幸福時刻過後,我們終會回歸到不好不壞的平淡期,或甚至不幸遭逢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瞬間跌入情緒谷底。

不過,其實每天的小事,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研究證明,人的幸福感有75%是取決於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所謂的「人生大事」,對幸福感的影響,只有不到25%。

廣告

我們都深知,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比壞運更令人感到不安的,往往是恐懼,我們害怕擔憂事情未能如預期般順利。然而人生不可能都按照計劃進行,不想面對挑戰的人,最後就會放棄冒險,停止嘗試。

一般人總是求樂而避苦,但人們看到的經常只是表象,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馬上論斷是幸福或是不幸。某件事也許看起來很有勝算,但可能最後卻產生出乎意料的大逆轉。

相反地,極為不幸的事件,有時反而會發展出完全出人意料的契機。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沒有挫折就無法累積智慧,沒有付出就難以有所收穫,這正是所謂的「禍福相倚」。

廣告

滿足指的是能全然擁抱生命中的所有事情,就連缺憾的時刻也都盡可能接受,這樣會達到一種比追求易逝的幸福更持久且更純粹的境界。日常生活中無論酸甜苦辣的經驗,大風大浪的考驗,只有全都體會過,才是真正地活著,也才能體會到真實的人生。(責任編輯:洪家寧)

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譯者:林硯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8月20日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 S2Ep.1】何時降息?投資專家解析,爭取收益關鍵應掌握全球先機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