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讀經班和弟子規的盛行,實際上是在這二三十年間才突然形成的風氣。原來根本不是因為弟子規真的是聖人經典,只是剛好而已。

但弟子規和讀經班真的能夠改善道德教育嗎?我想答案很清楚。早該拋棄這些對〈弟子規〉和僵化道德教育(看看博愛座事件)的錯誤期待了。

(責任編輯:林芮緹)

confucius-547152_1280

文/陳巍仁

兒童讀經班或普及各級學校的《弟子規》教學,我是認為應該踩下煞車,絕對不宜用「讀讀也無妨」的心態視之。

我反對窄化的兒童讀經教育,源自教學現場感到的焦慮,附圖這篇文字就是其中一個原因。這學期教學我曾花了些時間討論經典教育的問題,這位同學非常認真的給了我回饋,在此同時,也讓我明白還有哪些問題尚待解決。那麼我們就來一一解卦。

14188202_1233196193386921_5935960349622231181_o

今年我在大一做過普查,在過去「學校教育」中讀過《弟子規》的,約佔95%,讀過《靜思語》的,約佔80%。這是很驚人的數字,因為在我們這一代的啟蒙讀物中,根本沒有這兩本書的蹤影。

也就是說,此二書的「典律化」過程,乃是在這二三十年內迅速完成,這裡面當然就有很多蹊蹺。《靜思語》今天先不論,以後再繼續申議,獨目前《弟子規》推崇者所謂此書乃聖人之言、儒學正宗之說,其實並非事實。

兒童讀經班的提倡與弟子規的推崇

《弟子規》作者為李毓秀,山西康熙年間秀才,此書為其所編寫之童蒙書,後經賈存仁修訂方定名。然仔細讀來,此書無論內容文字皆非上乘,是以其人其書皆不見顯揚。那麼這本書何以成為當前聖典呢?遠因出在王財貴教授提倡的兒童讀經班

上世紀九零年代,王教授主張兒童要大量背誦經典,而且不用解釋,如此便可內化成賢,因為理論簡便,接下來此說風行草偃,大量宗教團體基於道德教育之出發點,亦大舉投入物力人力鼓動,在台灣常見的就是淨空法師、一貫道、福智基金會等教團。

他們印製好了教材、準備好了師資志工、辦理了大量活動和讀經班,這大風就這麼一路吹入了各級學校,不少基層老師可能來不及反思,再加上近年閱讀教育推廣,也就樂得順勢配合。聲勢之大,連對岸中國都跟著擺動,隨著國學熱,近年蔚為顯學。

這種只背不講的教育,要的就是本簡單易誦,而且跟標語口號一樣表意清晰、無需多加解釋的教材。於是三字一句,易於上口,千字出頭,篇幅剛好的《弟子規》,便被從故紙堆中挖了出來,推上了寶座。

溯其源流,這本書既非儒家,也非佛教道教傳統典籍,只是在共同目標下,「被經典」化的課本。(你說《三字經》?太難了,還要每句都解釋那麼多故事……)

建構而來的僵化道德教育

我不能說他們的「用意」是錯的,但是他們對當代困境的「問題意識」跟「解決方法」卻可能有誤。

道德不是問題之因,也不是解決之道,更不可能被規訓而成。一個人的思想跟行為,必須經過倫理學思辨才能成形,先搞定「為什麼該這麼做」,才能導出「該怎麼做」,偏偏《弟子規》在這部份付之闕如,劈頭就來個「弟子規(乃)聖人訓」,孔子知道應該會火大到彈出來。

我們回去看看《論語》,裡面皆是情境討論教學,面對一個真實或假設的前提,師生共同思考,孔子擔任的也只是引導,這位老師溫暖而舒闊,課堂充滿討論思辨的氣氛,絕對沒有板起臉來擺起「林北聖人也」的架子。

況且九流十家都不是什麼乖寶寶,他們都覺得世界有問題,可是都沒有先例提供答案,能靠的只有自己,他們以身心跟所處時代辯詰搏鬥,是為了活得有意義,並不是要成為後代的什麼規範。

面對道德概念的僵化,才是現今台灣的沈痾。

尤其是處理因著文明變化而開始湧現的倫理學議題,比如死刑應否廢除,毒品應否除罪化,一用舊道德框架,就根本討論不下去。再如近來宅神朱學恆對顧立雄立委所提「毒品醫療前置化」議題的大暴怒、大跳針,顯然更碰觸不到問題核心,反智程度連鄉民都沒法支持,而且在朱大這些人眼中,應該也沒有問題的存在,悖德的即人渣,砍掉就是了

這幾天的公車讓座風波,也是同一個脈絡,請參看人渣文本這篇〈老式道德教育的破產〉,作為本文的補充。

卷子中這位同學鄭重而有禮地向我申論,推動的高僧賢達不會有錯,傳統有其價值,只要實現《弟子規》內容,社會就會安和樂利。但相反這就是我最憂心之處,我們正浪費時間在CP值極低的教養中,特別是當知道這一切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偽系統」時,有什麼是不能扔棄的呢?

結尾附掛台大杜保瑞老師的《弟子規》教學PPT,這種教案設計才是有意義的,如果非要教,家長、老師們也可以這麼引導,至少把反思問題拋出來,各級各階段教師都還可以繼續使力啊!

對讀經的過度期待

我們早就該問為什麼了!我甚至在自我檢討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發聲!

對兒童讀經教育和《弟子規》的反思,今天人渣文本也出手了:見蘋果社論《弟子規與龜弟子

目前整個社會對於讀經風氣的「寬容」或期待,是因為覺得提昇(拯救)道德,真的能改善困境與亂象。但我們也應察覺,當代問題之複雜,不能過於簡單歸因。

我的擔憂是,在這樣鋪天蓋地的氣氛裡,一早就發現教育跟生活脫鉤的孩子,讀經對他來說就是培養虛以委蛇的表面功夫,就跟我們以前讀三民主義、青年十二守則一樣。

茍若子弟真的受其陶成,並形成價值觀,那麼在未來恐會遭逢更多的困惑甚至掙扎,因《弟子規》能涵蓋的範圍太小,而且當代社會之軌道已經不在其規劃邏輯裡運行,比如我還挺想知道《弟子規》能如何看待或解釋公民運動。

單一價值觀很容易只尋求簡單解、無上解,成為「接受問題、尋找方法、培養能力、解決困難」等進程的阻礙,最後的結果就是只能怨恨「世道淪亡」、「人心不古」,這現象,舉頭四望不是到處都是例子嗎?

讀經班用意良善但早該改制

簡單整理起來,我們初步應該針對的問題有:

1.《弟子規》是儒家傳統經典嗎,內容就是儒家思想嗎?

答:不是,二者絕對不能劃等號。此作只借用了皮相,裡面經過了大量的修改以符合舊時代需求。

2. 《弟子規》強調的倫理秩序是先驗的、放諸四海而皆準、古今不易的真理嗎?

答:顯然不是,而且也從來沒有這種東西。倫理概念的形成需自我檢證與內化,秩序或由此而生的制度也一直在重構,不是科學定理。

3. 熟讀《弟子規》,與德性養成有必然關係嗎?

答:以目前教育理論來看,很難證明單一教材具有如此功效。

4. 除了道德教育,《弟子規》具有文化知識或文學美感的養成效果嗎?

答:從其規約式的表達形式來看,負載量極少,其他傳統童蒙教材如《三字經》、《千字文》都多得多。

5. 《弟子規》為什麼主要都是宗教團體在推行?

答:這不好輕率解釋,幾乎可另成一篇,在此僅點出現象。

《弟子規》主要由淨空法師的淨宗體系倡議、福智與一貫道也經營甚久,都列為讀經核心。王財貴教授的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非宗教團體,但其前身華山講堂、書院是天帝教體系)則列入啟蒙基礎教材。王財貴體系較重視個人成長,宗教團體則強調道德教育之大同意義。

6. 這樣的體系會什麼會這麼輕易的跟學校結合?

答:這要請問各級學校的主管和老師,學校是否把閱讀以及品格教育太輕易和讀經畫上等號,才造成此般需借重外來資源的「需求」?還不只如此,政府機關投入的資源更多,爆卦可查查「台灣省政府」這個空殼單位剩下的主要業務。

7. 只需背誦不用解釋,小孩長大就會懂的理論,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接受?

答:教育界一般反對這種因應教育資源不足時的權宜方式。把這種老方法奉為圭臬,是反應大人自己的知識限制?想不到新方法的疏懶?還是一種有買彩券就有希望的憧憬?

8. 當代沒有更適合的童蒙教材嗎?為什麼非《弟子規》不可?

答:有!太多了!從過去的漢聲《中國童話》、《小百科》系列,到現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在做的事,我們可把資源投注在更有效的教材教法上。

請各位家長,或身邊有學齡兒童親友的朋友們先參考,然後多與讀經教育提倡者對話。我寫這篇不是為了否定或對立,相反的是感覺讀經教育或跟慈濟志業一樣,都是台灣民間難能可貴的動能,只是發展至某階段,很需要重新檢視,還有接受來自所根植社會的修正意見。

傳統文化裡有非常多好東西,如何淬煉出來,是非常吃技能值的,新方法新目標一定可以更有效率,不要執著土法大煉鋼啊!

(本文經原作者陳巍仁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