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真激進右翼的學習筆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wikimedia commons, 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即使少子化讓台灣幾所私立大學引發「倒閉潮、系組停招」,但台灣社會對於「一定要上大學」的風氣尚無明顯轉變。

但,為什麼台灣大專畢業率全球第一,收入卻僅德國一半?台灣的「高教價格」恐怕是影響關鍵。(責任編輯:謝佩如)

圖片來源:flicker,CC-Licensed

文/真激進右翼的學習筆記

[新聞] 「數學不到7級分就去學焊接」南韓

這個情況是,如果在竭盡所能但還是學習成效不佳的情況下,學習一技之長真的好得多。就如同比較利益的觀點,就不擅長讀書的學生硬要他一直讀書又能有什麼好結果。

又搞不好批評者自己才是歧視。畢竟他們自己有這種「焊接工是低等工作」的感覺,才會覺得去學焊接是種歧視性發言嘛。

台灣學生追求學業成就是科舉遺毒?其實是「高教價格」所致

話又說回臺灣。為什麼學生都力求學業上的成就?很多人以為這是什麼科舉心態遺毒,不過不然。從經濟學的角度,這當然是因為高教的價格管制。

在臺灣,讀公立大學,視科系而定,如果是文/法/商學院甚至一學年不用六萬元。遠遠低於大學教育本應花費的成本。

在美國,學生高中將畢業時會思考到底該不該讀大學。為什麼我要讀大學?大學文憑有用嗎?讀大學到底划不划算?我在大學可以學到哪些技能或知識?或者更直接的,讀大學能幫助我以後多多少薪水?

台灣高等教育價格太低的結果:不想上、不需上大學的都上了

但在臺灣,因為高教的價格管制(上限),價格機制被破壞了,沒人會想這些事,上大學就對了。但這有什麼問題?

簡單來說,破壞價格機能的後果就是,沒那麼想要/需要上大學的人都上了大學了。

如果我們用另一個例子思考可能更好瞭解。如果突然颱風侵襲,導致城鎮與外界斷了聯繫,短期內無法修復。另外,颱風導致城鎮內缺乏乾淨的水資源,進而飲用水的價格暴漲,甚至可能每罐礦泉水索價200元。這時候政府會怎麼做?如果政府想要解決商人「哄抬物價、發災難財」的問題而進行價格上限的管制,比如限制一罐礦泉水不得賣超過20元,這時商店內排隊排前幾個的人會把水全部買光以免自己沒水用,而且水真的太便宜了,何不多買一點。

一個人不那麼需要那麼多水,一個人不那麼想要那麼多水,甚至他真的喝不下那麼多水,那他幹嘛買那麼多水?因為水真的太便宜了。

話說回高等教育的情況就是如此。有人不那麼需要高等教育,有人不那麼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有人沒什麼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但因為高等教育真的太便宜了,那就上大學吧!

這終究造成課堂上,學生也不怎麼專心聽講,畢竟沒有價格機能了,不那麼想學習,不那麼需要學習的學生都進到課堂了。而這些學生連帶影響其他學生。反之,在美國,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上是會用功聽講的,因為學費真的太貴了,都是真的覺得自己需要上學才來上學的,自然更努力一點。

又因為沒有價格機能,所以期末教學評鑑大家也懶得填,反正又沒花幾個錢,品質就不用太在意了。對比起美國,老師教得爛立即被學生杯葛、投訴。

據我的實際觀察,臺灣的大學內也缺乏汰除學生的制度,甚至某些情況下連學生真正的學習情況都沒有辦法衡量。比如說臺北市某國立大學管理學院,竟有學生微積分期考僅7.5分卻通過這個課程。臺灣的大學的浮濫給分情況除了助長教育水準的惡化,也傷害大學文憑的放訊能力(signaling ability)。

說到老師的部分亦同。管制教師薪資的後果便是失去建置功績制度(merit system)的機會。一旦教師的研究成果或教學品質沒辦法反映在薪水上,誰還有那麼強的誘因去產出更多研究或改良教學品質?據聞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可以早上六點多就開晨會討論問題,七點半再與研究生開會,這就是價格的力量。

推薦閱讀

【麥當勞撈錢術】表面是速食餐廳,其實是「房地產公司」!麥當勞靠「1 手法」打造 1.1 兆房地產帝國

【經濟學分析:台蘋果日報恐 3 年內收攤】純網路化仍不能止血!「價格理論、政治定位」早曝露《壹週刊》停刊端倪

【中共不會因武漢肺炎垮台】內部越腐敗,外表就要越光鮮!中共早用 GDP 數字對人民設下「龐氏騙局」

(本文經原作者 真激進右翼的學習筆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wikimedia common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