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文藝青年簡稱文青,原本是指喜愛文學藝術的青年,近 10 年來在台灣的用法卻逐漸發生改變,主要指拒絕隨波逐流、強調自己與眾不同志向和品味的青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文青是對社會、體制帶有批判性的。

然而大多數文青卻只有批判的皮,沒有批判的骨。這是一篇寫給假文青們的實作文,我們該如何脫假入真,成為「真.文青」?這是作者寫在 Medium 上的第一篇文章,之後會接著持續寫完這個系列作,歡迎繼續追蹤。(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周永祐

大學讀設計系的時候就發現許多人有「假裝自己很努力」的習慣,平常總是什麼都不做,到了真正要交件前開始真正著手做事,一邊做事也一邊盡量浪費時間,就只是利用極瑣碎的一點點時間在認真做事,做完之後才說什麼「唉,為了做這個作業連睡覺都沒辦法睡。」

當然這樣的日常累是很累,但做事情不掌握重點,又總是把所有事情拖延到期限前的最後一刻,再把自己搞得很焦慮,那也都是咎由自取。這樣假裝很努力,讀完了大學,真的有學到什麼技術嗎?我看不少人是沒有什麼收穫就畢業了。就只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表現得像精神病患,或這根本也是一種精神病。

要怎麼假裝自己好像很努力,或是很有創造力呢?這個層面從外表和生活來經營,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品味」看得比什麼都還重要,藉由高額的消費習慣來堆積品味,常常在獨立咖啡館喝手沖精品咖啡,一邊在桌上放本很有味道的書,也不見得要看,因為沒有大量閱讀習慣的學生,平常大腦也沒什麼在運動,看了也不見得真正能看懂什麼。

偶爾畫畫,偶爾拍照,偶爾拍片,偶爾寫文,偶爾寫評論,偶爾經營一個非個人形象的社群平台,也許是自己偶爾插畫的粉專,或是偶爾寫社會現象的社論粉專。平常會和朋友高談闊論,聊一些很深很難的社會議題,自己不懂沒關係,反正朋友也不懂,大家就是一起不懂裝懂,聊得很認真,感覺就好像真的很厲害一樣。

但學生時期討論社會議題這麼多年,當到了真正有社會運動在街上進行的時候,卻又不會付出行動站出來,只會窩在咖啡館滑滑臉書,幫有些在街上打卡的朋友點點讚。偶爾真的被慫恿一起上街的時候,也只是享受著跟朋友一起同聚同樂的氣氛。

偶爾關注次文化,但其實也沒有很用心研究或投入一項領域去研究,就是每個都沾一點,覺得很酷就覺得好像很厲害,也不知道那些事情是怎麼發展過來的,也毫不在意。

在和外人談論議題的時候,每次溝通不順利,就很得意,嗯,別人果然都不懂我。我懂得最多,理解力最清晰,論述最犀利,氣勢最得理不饒人,絕對總是站在雞蛋的一方,朝著空中到處亂丟石頭。

以上就是文青學生的戰鬥論,畢業之後更是可怕,更是造成許多他人困擾。而這種文青也從來不會好好靜下心來讀幾本書,總是買了書之後就放在書架上裝飾,以為把書買來就是把書中的內容給消化了。

卻往往只是熟悉書封設計和大綱,要談論起一本書,也許對書封設計和推薦語還比較熟悉,書中內容,多半只讀完推薦序就放在那邊。但沒有關係,總之是假裝讀完一本書了。

這類人放老了之後,就會像是伍迪艾倫的電影《藍色茉莉》中的茉莉那樣。

— 摘自《從「文青現象」來談「假裝文化」》周永祐(假裝未來會出這樣一本書)

推薦閱讀

陸客沒來,圓山反賺更多 ── 開放密道、打破一甲子的常規!他 2 大改革,終結圓山飯店連 24 年虧損

海洋不可怕,人才是製造災難的始作俑者 ── 身為一個海島國家,我們真的懂如何跟海相處嗎?

台灣有舊時代的熱情,又有日本人的細心——還好被中共孤立 30 年!港人吐心聲:來台灣旅行是很舒服的體驗

(本文經原作者周永祐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從「文青現象」來談「假裝文化」〉。粉專:竟然事務所。首圖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