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就像礦物和藍莓刷過你的皮膚和縈繞鼻間的花香。」

喝到好的紅酒的那瞬間,會有類似這樣細緻的美好感受。但為什麼吃泰國菜時不適合搭配精鍊的波爾多酒?喝葡萄酒幾年了,你是不是也開始好奇各種年份與產地的葡萄酒的味道怎麼分?什麼菜要搭配什麼酒?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台北市美國商會《 Taiwan Business TOPICS》記者 Matthew Fulco

2006年,和中國的貿易合作使台灣經濟仍然蓬勃發展。在當時,許多台灣商人都認為與中國有越緊密的貿易關係,就能為台灣帶來更長久的繁榮。那一年,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成長了5.6%。那年夏天我也認識了這樣的一位商人,他因在中國開設的幾家工廠而發達。我們那時都在現已歇業的高級泰式餐廳Patara用餐,就在敦南誠品南邊的安和路上。

會認識那位商人是因為我當時正在觀察他桌上的葡萄酒,1988年的Château Margaux 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法文即第一等),我當時向他評論:「1988年是個很不錯的年份。」但實際上我不知道這是真是假,單純覺得這是個好的開場白。但我知道那個酒莊很棒,因為我叔叔曾在我21歲生日時送我一瓶1979年(那年是真的很不錯)的Margaux,至今那仍是我喝過最好喝的葡萄酒之一。

他用流利的英文自我介紹,並以台灣式的客氣說法希望我能以英文母語者的身分協助他和他太太的英文能力。在我們討論相關細節及閒聊中國正上升的經濟之後,他請了我一杯1988年的Margaux,也就是那瓶他從自家收藏中拿來Patara的葡萄酒。

當然,我非常想嘗嘗它,但問題是──我們正在吃泰式料理。除了沙嗲之外,其他餐點都相當重口味。我們點了辣味花枝沙拉、紅咖哩燒鴨(通常用紅椒片、魚露、檸檬草、大蒜、紅蔥、薑和椰奶調味)以及蝦醬炒空心菜。

這些味道充斥在我嘴裡時,這杯酒嘗起來就像葡萄汁一樣,可以說相當折辱了這支酒。2012年,葡萄酒專家James Suckling在評論1988年的Margaux時提及:「就像礦物和藍莓刷過你的皮膚和縈繞鼻間的花香。」又形容:「充滿了礦物味和順滑的單寧味,緊緻的單寧口感很棒,餘韻精緻。」2016年,和Suckling同為品酒行家的Robert Parker寫下對這支酒的評論:「可能可以被視為那個酒莊繁榮十年間沒被挖掘出的寶石。」

總的來說,Margaux最棒的葡萄酒「擁有非凡的濃厚醇香,就像充滿浪漫風情的女人一樣。」葡萄酒進口代理商金醇臻品(Formosa Wine)的Dominique Levy,同時也是深植台灣葡萄酒業二十多年的專家如此結論。

美食搭配錯的酒,會沖掉一切味道

我在Patara品嘗1988 Marguax(在美國或歐洲,現在要價400至500美金)的經驗,顯示了為什麼學一些葡萄酒配餐的基礎知識是很值得的。葡萄酒專家,同時也是《WSD 酒訊雜誌Wine & Spirits Digest》總編輯Joe Liu這麼觀察:「辣味的泰式料理蓋過了擁有如此繁複及精妙味道的精鍊波爾多酒,它沖掉了一切味道,」他說,「你應該搭配一支擁有熱帶水果風味的甜白酒,像是德國或阿爾薩斯(東法知名白酒產地)產的Riesling或Gewurtztraminer。

十年前,這樣亂搭配的作法很常見,雖然現在台灣市場逐漸變得成熟,但還是有許多台灣人仍在學習葡萄酒該如何配餐,葡萄酒講師Griselda Pan如此說道。Griselda Pan在台北教授不同的餐點如何搭配不同的葡萄酒,從台式、義式、印度料理,甚至是泰式料理,她會舉辦主題晚餐,在每堂課上搭配不同支酒。

Pan在不同產酒大國都住過一段時間,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澳洲,她在那裡觀察在地人如何享用在地美食配酒。她越了解酒和食物,就越想讓她的家鄉台灣的人們了解如何品酒。

台灣擁有品茶的傳統,但葡萄酒是直到約莫25年前才進入的,「所以這裡很多人不太懂得如何品酒,他們可能覺得這是有錢人才要懂的事情,或覺得只是配西餐時喝用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喝葡萄酒,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

「台灣的葡萄酒市場正在持續成長,」加州葡萄酒協會的台灣代表Rosaline Chen說,「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喜歡喝葡萄酒,這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

根據Global Trade Atlas,台灣葡萄酒的消費量在2016年是2020萬升,創下了一個新紀錄,以價值計算的話,台灣市場擁有相當於1.52億美金的價值。雖然2017年的數據在撰文當時還無法取得,但台灣市場未來的成長卻是可以預期的。

法國葡萄酒是台灣市場的領頭羊,在2016年擁有46.7%的市場佔比,美國酒則以10.7%位居第二,智利以9%位居第三。一位葡萄酒貿協的成員表示:紅酒,尤其是法國紅酒主宰了整個市場,雖然一度占據80%整體消費量,但這幾年卻已開始消退,目前即將降至70%。Rosaline Chen也補充,許多年輕消費者更傾向於白酒。

根據美國在台協會農貿辦公室的資料,進口台灣的美國葡萄酒,有97%來自加州,其餘則多來自華盛頓、俄勒岡和愛達荷州。

美國在台協會農業貿易辦事處行銷專員Katherine Lee說道:「台灣對於美國的強烈文化傾向讓美國酒在市場上都有不錯表現。」同時訂價較高的品項也賣得不錯,因為它們被視為高價值的產品。她也補充,未來促進消費的方式傾向於讓台灣人氣牛排餐廳的侍酒師們推薦以美國葡萄酒搭配美國牛排。

加州餐酒協會開始在台灣大力宣傳,他們每年會舉辦一場規模相當大的活動,不只是品酒,也會邀請有名的侍酒師、葡萄酒作家和其他專家前來演講。有超過600間的葡萄酒進口商及顧客出席了2017年10月所舉辦的DiscoverCaliforniaWines活動。

但金醇臻品(Formosa Wine)的Dominique Levy 觀察到,除了美國葡萄酒,擁有數十年歷史的頂尖波爾多葡萄酒為本土酒迷們所鍾愛,收藏家們也很珍視五大知名波爾多酒莊所栽種出的第一波新酒:Lafite, Latour, Margaux, Haut-Brion, 和Mouton。相較於Levy二十年前剛入行時,台灣的葡萄酒愛好者「更有學問了,」Levy提到,「他們更頻繁飛到法國直接拜訪酒莊了。」

「不是所有葡萄酒都對你有益處。」

中階及中高階價格區間的市場表現較穩定,但對入門款而言,競爭卻是非常激烈,「永遠都會有更便宜的價格,」Levy說。

了解到台灣消費者的節省習慣,大賣場安於大量銷售便宜的葡萄酒,跳舞大象葡萄酒專賣店店長Jason Chang觀察道:「他們很滿意10%的利潤,但小型進口商需要接近40%的利潤。」

當這些大賣場將葡萄酒變得更親民、更大眾,他們也讓消費者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Jason Chang說:「最近有位客人問我,為什麼我沒有賣200塊左右的酒?她說她曾在好市多買過這種價錢的葡萄酒。」

Levy警告不要飲用極便宜的葡萄酒,「不是所有葡萄酒都對你有益處,即便你很適量飲用。」這些葡萄酒之所以會那麼便宜,通常是因為他們不正常的巨大產量,原物料可能都添加了農藥和亞硫酸鹽(sulfites),就是會讓你產生頭痛的物質。

Chang是對的,200塊的葡萄酒在台灣不是正常的。我在2005年曾買過一支梅洛紅酒,叫做「Bird」,酒標看起來就像一隻大雞,在超市買只要台幣230元。它喝起來有股餿味,就像這支酒放在陽光下曝曬好幾個月一樣。隨手Google就可以查到,向全球銷售的南美洲梅洛紅酒「Secretary Bird」平均一支只需台幣201元。

新世界葡萄酒(歐洲與中東產區之外)在台灣的售價約落在台幣300至500元,特別是智利產的酒。台北西華飯店餐飲總監Orbie Yang表示:「對那些不熟悉葡萄酒的人來說,新世界葡萄酒相對好懂和品嘗。」以智利為例,它們特產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台灣消費者知道它用的葡萄,覺得它喝起來相對可口,價錢也很親民(通常是台幣500元或更低)。

《Debra Meiburg的台灣葡萄酒市場指南2016年》書中擷取了台灣葡萄酒作家Lin Yu-sen的看法,法國和智利產的酒有其相似處,由於台灣消費者對前者的熟悉,「智利的酒喝起來有令人放心的熟悉感。」

除了法國之外的歐洲產酒國,義大利因堅守產品品質,人氣和聲望都在上升。Debra Meiburg觀察到這個情況,與之相對的是西班牙的葡萄酒,也是42%台灣進口酒商的第三選擇,通常在宴會中大量消耗。以Meiburg觀點來說,這可能可以幫進口商清庫存並出現在更多飯店的酒單上,但最終可能「定型對於西班牙葡萄酒的印象。」

進口修道院葡萄酒的Chalice的老闆Aaron Turner表示,澳洲產的酒價格落在台幣700至1000元,尤其Cabernet Sauvignons是他的熱銷款。「台灣人喜歡有果香、濃郁的紅酒,而且他們越來越將澳洲視為一個產酒國。」他說,「人們意識到在超市賣400塊的澳洲葡萄酒不能代表這整個國家。」

圖片來源:Unsplash

「越來越多台灣人對酒本身的味道感興趣。」

台灣的品酒行家認為教導更多葡萄酒相關的知識能促進這個市場的健康發展。「有些人還是只看品牌選擇,但越來越多台灣人對酒本身的味道感興趣,」台灣酒研學院(亞洲第一所提供經認證的中文葡萄酒教育的機構)創辦人Tom Curry說,「我們的任務就是激發大家的好奇心。」

自台灣酒研學院2008年創立,已經有超過9,000位校友畢業於此。一開始的學生是飯店業從業人士,為了職業進修需求來學習葡萄酒的專業知識。雖然商人仍發現葡萄酒知識是有用的,但現今他們招收越來越多愛酒人士,Curry觀察道:「如果你從事國際貿易,就會發現葡萄酒在晚餐和各種社交場合出現。若你對此一無所知,你就會常常陷入尷尬的情況中。」

《WSD 酒訊雜誌Wine & Spirits Digest》總編輯Joe Liu也發現,因為在地文化鼓勵博學,葡萄酒教育在台灣越來越流行,「對台灣人來說,在一個像教室的環境中學習葡萄酒的知識是很合理的。」

事實上,Liu相信國際葡萄酒評論家Robert Parker在台灣變得有影響力,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清晰而量化的品酒方法。「我們很考試導向,」他說,「台灣人很容易用分數來理解葡萄酒,即便這個數字根本無法代表什麼。」

「享用美食和美酒,這就是學習品酒的方式。」

對葡萄酒文化而言,台灣的餐飲文化是另一個絆腳石。在台灣,很多中式餐廳都不會附上酒單,客人常常自帶威士忌,而它也是配晚餐最有人氣的酒飲。事實上,以產值來看的話,台灣是全球威士忌第四大市場。「無論好壞,威士忌在本土餐飲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進口修道院葡萄酒的Chalice老闆Turner說,他曾在台灣為一個全球主要葡萄酒和烈酒製造商舉辦過威士忌宴會。對那些注重品質的飲者來說,一點點威士忌就足夠回味,葡萄酒講師Griselda Pan說:「如果你在乎的是酒精濃度,同樣是750ml的酒,40%濃度的威士忌就會勝過14%的葡萄酒。」

與此同時,威士忌不用特別保存也不會容易腐壞,Pan如此說明。如果站在這個點,葡萄酒在台灣確實會很難賣。「你不能打開一支葡萄酒,然後就在室溫狀態下放一整年,但這就是威士忌愛好者習慣做的事。」

飲酒取向會被改變嗎?這是有可能的,《WSD 酒訊雜誌Wine & Spirits Digest》總編輯Liu指出,在威士忌出現前,1990年代的宴會上白蘭地才是主要酒飲,「而葡萄酒的潛力更大。」

為了使其實現,餐廳會需要更努力介紹優質葡萄酒給他們的顧客。產業觀察家表示,台灣缺少品酒行家會讓這個成為一個挑戰。「薪水也是個問題。」Pan說,「台灣品酒行家在上海、北京或香港都能獲得更好的待遇。」

但這也有例外,西華飯店的Toscana義大利餐廳以美國乾式熟成牛排為其特色,提供從義大利及加州的多種紅酒給客人選擇。餐飲總監Yang說:「我們希望客人能享用美食和美酒,這就是你學習品酒的方式。」

Coravin取酒器。圖片來源:Coravin官網

西華飯店投資了Coravin取酒器,它能以不拔木塞的方式倒出葡萄酒,在美國的Coravin科技表示以他們的方式開瓶的葡萄酒能存放數星期,甚至是數個月。Yang說這項科技也使他們的客人即便是以杯計算,也能選擇各式各樣的葡萄酒。

放眼未來,消費者市場策略調查機構 Euromonitor 預期台灣的葡萄酒消費量能在未來幾年穩定成長,並在2021年超過2500萬升。

「我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台灣酒研學院的Curry說,「台灣現在已擁有品酒文化,但還不是飲酒文化。」

台北市美國商會每個月出版的TOPICS工商雜誌 (Taiwan Business TOPICS),主軸內容包含封面故事著重於台灣企業重大議題、產業焦點及分析、以及其他透過經驗豐富的專業記者撰寫的深入性文字報導。

(本文經合作夥伴 台北市美國商會《Taiwan Business TOPICS  授權,同意 VidaOrange 二次發表並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Taiwan’s Growing Thirst for Wine〉,原文請參見Taiwan Business TOPICS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