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明明每天都有睡飽,為什麼還是常常覺得累?白映俞醫師指出,經常覺得身體痠痛、疲憊,或是心情莫名低落、焦慮其實都跟「慢性發炎」有關。

她分享了幾個容易造成「慢性發炎」的原因,以及該如何減緩「慢性發炎」的症狀產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運動的習慣,並多吃抗氧化的食物、降低體內的發炎指數,或許可以讓你變得更有精神。

(責任編輯:周彥均)

文/白映俞 醫師

發炎反應是身體自我防禦保護的手段。普通我們的免疫系統會認出外來的有害物質,接著試著剷除這些外來物,再開始自我修復。因此每當我們身體有微生物入侵、受到外傷、或接觸到有毒物質,都會引起急性發炎,雖然短時間會變得有點嚴重,但症狀就維持個幾天後就緩解了。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的症狀

圖片來源:照護線上

慢性發炎(chronic inflammation)指的是緩慢、長期、反覆發生的發炎反應。當慢性發炎發生時,原本是用來剷除外來物的用意卻可能失控,轉成攻擊自身健康的正常組織,當組織器官因慢性發炎而逐步被破壞,可能導致全身各式各樣的症狀,包括關節痛,肌肉痛,慢性疲勞,反覆感染,拉肚子或便秘等腸胃道症狀,還可能導致憂鬱、焦慮等情緒失調。

慢性發炎的原因

圖片來源:照護線上

1.沒能完全清除掉引起急性發炎的病因,像是沒能清除掉結核桿菌、黴菌、寄生蟲。

2.持續暴露在某種特定的外來物、刺激物,且身體沒辦法透過吞噬作用或酵素分解這樣的刺激物,例如長期吸入某些空氣汙染物或工業化學品,像是二氧化矽粉塵。

3.免疫系統將身體正常的組織誤認為外來的抗原,因而攻擊自身健康組織,導致慢性發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4.身體負責中和發炎反應的細胞有所缺陷,而導致反覆的發炎。

5.身體累積較多的糖化終產物、自由基、尿酸蛋白等物質,容易誘發發炎等反應,導致氧債和粒線體失能。

與慢性發炎有關的危險因子

圖片來源:照護線上

假使有下列狀況,會促使身體有一定程度的發炎反應:

  • 肥胖

脂肪組織會分泌出化學訊息,影響身體運作,誘發身體產生更多發炎反應。

  • 攝取過多不健康食物

若飲食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或精緻糖的時候,體內就會累積較多促使發炎的化學分子。

  • 抽菸

各式各樣的煙草會降低身體抵抗發炎的能力,因而導致慢性發炎。

  • 壓力與睡眠障礙

身體或情緒的壓力以及睡眠障礙,容易促使身體釋放愈多的發炎細胞激素。

  • 年紀

年紀愈來愈老,粒線體的功能變得更差,體內容易堆積自由基,因此比較容易有慢性發炎反應。

慢性發炎帶來的併發症

圖片來源:照護線上

身體慢性發炎後,器官組織會受到持續性的破壞,逐步導致失能,因此慢性發炎與許多疾病相關:

  • 糖尿病

當胰臟組織慢性發炎,之後很可能導致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

慢性發炎會導致血管裡堆積斑塊、管徑變得狹窄,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問題。

  • 癌症

慢性發炎與好幾種癌症相關,像是大腸癌、胰臟癌、肝癌、卵巢癌、肺癌、攝護腺癌、腎臟癌。

  • 慢性肺阻塞疾病

呼吸道慢性發炎後,呼吸道變窄、功能下降,患者無法順暢呼吸,導致喘、卡痰、咳嗽、以及肺部反覆感染等問題。

另外,關節炎、過敏、氣喘、阿茲海默症、慢性腎臟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都與體內的慢性發炎有關。

改善慢性發炎的方式

圖片來源:照護線上

要改善慢性發炎,要從修正生活方式做起,因為藉由飲食和運動的改良,我們可以移除刺激慢性發炎的因子。

1.戒菸

前面有提到,菸草會降低體內抗發炎的能力,並毒害各處組織,百害無一益。

2.多吃抗氧化的食物

像是攝取蔬菜、水果、及全穀類,包括藍莓、蘋果、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等都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和纖維。綠茶、紅茶等茶類裡面的多酚可以降低體內發炎指數。魚油富含omega-3 脂肪酸,同樣可以降低發炎指數。

3.避免精緻糖

減少糖飲、汽水、蛋糕、麵包等甜食與精緻碳水化合物、或添加玉米糖漿的食物,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刺激體內累積愈多發炎因子的食物類型。

4.減少攝取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容易刺激身體產生發炎的因子,因此要避免富含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通常,炸物、加工食品、冷凍餐等會加比較多的脂肪、糖、鹽,記得不要常常選擇這類型的餐點。

5.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運動可以減少身體的脂肪堆積,而前面有提過,脂肪堆積會分泌出化學訊息,造成全身性慢性發炎。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慢性發炎。

6.保持良好睡眠

每天擁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能調節內分泌並降低發炎反應。

想要身體少點病痛,還是要從調整生活習慣與型態做起!

(本文經 照護線上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慢性發炎,病痛蔓延!避免滋生癌症、糖尿、心臟病,醫師圖解懶人包〉,首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