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媽媽經

(本文經合作夥伴  媽媽經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哈佛醫學博士:0到12歲孩子大腦發育期,多少家長忽略8件事!〉)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童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如何好好教導孩子,讓他們能夠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可以參考由哈佛醫學博士Daniel J. Siegel提出,有助於小孩大腦發育的8件事。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媽媽經編輯部

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25歲以前都不算成熟,但很多父母都忘了去考量孩子的大腦發展程度。每位父母都想養出一個健康又快樂的孩子,於是,美國兒童全腦教育專家Daniel J. Siegel以「腦科學」的角度,整合上下腦、左右腦、記憶、自我與他人,提出8件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的事:

一、當孩子哭鬧時,給他們一個擁抱

「別哭!好好講!」

這完全是錯誤的示範。

3歲以前的孩子,是由負責情感的「右腦」佔主導地位,他們還未習得用語言來表達想法的能力。若家長要孩子在情緒爆發時,要求孩子說明剛剛發生的事,孩子肯定負荷不了,好不容易擠出幾個字,卻無法被大人所理解,潰堤的情緒又更難控制下來了。

這時,父母的拍拍背、擁抱和表示理解等方式,能夠與孩子產生情感連結,陪伴孩子共度情緒的波瀾,等孩子冷靜下來,再邀請孩子請「左腦」出來,理性處理剛剛的議題,一起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

二、複誦的力量

孩子:「我….把玩具…弄丟了…」

大人複誦「你把玩具弄丟了呀…」

如何引導孩子使用左腦?可以透過大人複誦的方式,讓孩子聽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事件導致這樣的情緒反應,更能了解自己。有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給孩子的情緒一個標籤或是一個名字(如:當孩子傷心時,大人就說是藍色小貓嗎?)可以有效疏通孩子的情緒通路,把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三、不跟恐怖份子談判

孩子發脾氣了,開始把桌上的東西掃到地上⋯⋯

「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但是我不喜歡你現在的做法。如果你繼續發脾氣,我也不會答應你,而且之前說好的遊樂園也取消,因為你讓我覺得你不能控制你自己。」

孩子的上層大腦也就是額葉的位置,是掌管思考、計畫和決策的部位,大人預先告訴孩子他現在胡鬧行為的後果,讓他去思考要不要繼續發脾氣,哪一種選擇對他最有利?整體運作良好的大腦還可以自己調節情緒,下層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是負責掌管情緒的角色。

四、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

「今天要去露營,你今天想穿藍色還是黃色的裙子?」

「週末的野餐和電影衝突了,你打算怎麼辦?」

多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直接命命或給指令。讓孩子去思考每個選擇的後果,可以訓練大腦,大人也別引導,也別干預,儘管你知道孩子做的選擇不是那麼好,請記住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孩子選出最完美的選擇。

五、多微笑、多運動

「試著保持微笑一分鐘,你會感到更快樂。」

「做個緩慢、深沉的呼吸,你就沒有那麼緊張了。」

研究發現:身體的動作會直接影響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分泌,當我們改變身體的狀態,情緒也會得到改變。心理學中有一個「臉部回饋假說」認為微笑的臉部表情可以帶動開心的情緒。

六、解決孩子不安的記憶

大腦會記住我們做過的每件事,並將這些事情進行「分類」,哪些事是屬於「快樂」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屬於「令人不安」的事。找到孩子感到不安的事情,在孩子睡前或吃飯後等放鬆的狀態下,給孩子提供相對應的建議和幫助,能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不安感,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

七、用「感到」來形容情緒

從「我是孤單的」變成「我感到孤單」。

「情緒」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難過的時候連平常覺得好吃的東西都覺得不好吃了,開心的時候連看到美麗的天空都開心,這是大腦帶給我們的體驗,會隨著我們的注意力而有所不同。

用「感到」來形容情緒,表示這個情緒是「短暫」的,不讓負面情緒霸佔大腦,用思維控制我們的生活,才能做情緒的主人,情緒只是一種狀態,不是一種特質。

八、保留愉快的親子時光

當我們在鍛煉孩子大腦的各方面發展時,別忘了孩子的社會功能也很重要,幫助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讓孩子多與其他孩子玩樂、全家人一起聽音樂、看電影,即便大人沒什麼感覺,對小孩而言都是有趣且愉快的。

親子互動可以增加小孩的「自信心」,給予孩子去與人社交的「安全感」,當孩子越享受與父母一起的時光,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就會越健康、越正向!

想看更多「親子生活」,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印度平凡家庭如何教出 Google CEO?「三個傻瓜」精神致勝

【如何避免把焦慮「傳染」給孩子】控制負面情緒,和孩子一起看影片練習「靜心」

別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媽媽經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哈佛醫學博士:0到12歲孩子大腦發育期,多少家長忽略8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