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排名加拿大第一,为什么很多人并不推荐呢?

关注者
1,671
被浏览
3,534,008

336 个回答

我是大一结束后从美国转学到多大的学生,从本科念到医学院和研究生院,现在是我在这所学校的第七年。

如果问我多大是不是世界顶尖的好学校,我一定回答是。

如果问我多大本科是不是适合所有人,我也一定回答不。

借用大家几分钟时间,跟大家唠唠两个问题

  1. 多伦多大学的加拿大第一是怎么来的
  2. 为什么很多人并不推荐多伦多大学


  1. 多伦多大学的加拿大第一是怎么来的

一句话解释就是:靠大牛+人海

大多数所谓全球大学综合排行都会把多大放到加拿大第一的位置,全球排名从20-50不等,比如US News, QS, 和上海交大给出的排名。这些排名基本都会看中几个指标,从论文数量到国际合作,从师生比到毕业情况。比例上各个排名侧重点不太一样,分值权重有些许差别。

但是稍有心思的同学会发现,很多指标给分的依据是看总数,不看平均的。比如论文总数,被引用总数,诺奖,菲尔兹奖总数。那让我们看看多大有多少教授和学生?

US News 官网截图

7w2 学生,小4000名教职人员, 这是什么概念呢?按学生数来比较的话,多大排名在北美肯定是第一档,远超美国所谓的大公立UCLA, OSU,甚至不虚国内的学校。实际上,多大的学生数比清华加上复旦还要多。人数多了,对于绝对值上的排名会有一些隐性的优势,比如论文总数,论文被引用总数,事实上,这些也是多大排名中,分项最靠前的几个类别(论文总数第二,总被引用数第二)。

当然如果看教职员工数量和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多大的优势没有非常夸张,对于一些顶尖学校还往往有劣势。能在这样环境下拿到加拿大第一的位次,也要感谢多大里非常非常优秀的,全球顶尖水平的faculty和工作人员们,是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这个成绩。多大大牛教授非常多,这些教授往往除了教授本科课程之外,也在多大研究生院任职,指导多大的Master, PhD, MD, JD们,这些研究生院和Professional school也是多大的一大优势。

由于上述计算方法问题,这类“学术”排名对于上课为主的本科生实际参考价值并不大,高学术排名和高上课体验并不是等价关系。对于本科生就读体验来说,重要的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就业辅导,课业外的帮扶,还有留学生的相关支持,这些在这种国际排名中很难体现。当然排名高对于学生还是有『好处』的,回国找工作各方面也会沾点便宜。但是作为学生,看着乐呵乐呵自嘲下就好了,成天捧着排名自我麻醉万万不可。看到多大排TOP30,一定比排名100+的华盛顿圣路易斯,和200+的达特茅斯好,这就属于深度中毒了。

(少量排名会把多大综合排名排到全球前五,对于这种排名,大家看看title,如果是人数排名可以考虑点个赞,要是综合排名那笑笑就好不要当真,真信了容易产生幻觉。不带欧洲学校,就北美随口说五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MIT,这些学校多大是真的真的没法比, 或许医学院临床教育暴打普林斯顿吧?笔者注:普林斯顿没有医学院。)


2. 为什么很多人并不推荐多伦多大学

成也萧何败萧何,人数多的学校在排名,校友上的优势很大不假,但是人数多的学校往往也有一些『通病』,比如Class Size过大,与学校的亲密感归属感缺失,学校的辅助支持比较少等等。

举一个例子,一些大一的必修课,从PSY100,到BIO120, 130,甚至Life sci到了大二都会出现1500人一起挤在一个讲堂上课的情况。我2014年有幸在Con Hall上了四门课。那昏暗的灯光,漏雨的楼顶,时有时无的Wifi,和硬的不行还容易掉的椅子,要不是抱着电脑看投影,分分钟让人感觉穿越回1914年。除了锻炼与Con hall凳子接触的臀大肌之外,很多时候在Con Hall上课的实际体验还不如看Coursera。

不仅学生煎熬,其实对于教授来说,给1500人讲课也是非常辛苦的过程。教过课的朋友都知道,在上课的时候得不到学生的反馈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只能看肢体动作和眼神来猜。1:1500的结果就是,学生与教授互动偏少,学生很多问题问不出来,没经验的教授也不知道学生那里不懂。教授当然也很理解学生的顾虑,课间也会在台前等大家答疑。但是作为学生,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下课的时候冲到台前,身前也会有一条长长的队伍。小学数学算一算,1500个人,即使只有1%的人来问问题,那是多少个?课间10分钟一定够用吗?

不仅仅上课答疑的这方面,这种课程Size另外的一个影响就是,上完课教授对学生印象不深。很多人上完20个学分,成绩不错,拿个High Distinction, 遇到40多个教授,结果最后发现很少有教授认识你。想找教授写推荐信,也不知道找谁。多大确实有很多大牛教授,他们人也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是好好上课,拿到好成绩,而不主动接触教授们,想让教授对你有深刻印象,给你写一封生动详实的推荐信是不大现实的。这就是多大的一个特点,优质资源光埋头努力是不行的,需要垫脚尖争取。

给大家提供一个对比,我在美国念的大一,也是公立大学。大一必修课,class size最大的是400人(对应多大PSY100),最小的一节数学课全班只有8位同学(对应多大MAT157)。我属于上课绝对不会提问的蔫茄子类型,但是因为人少,大多数教授可以很轻易的点出我的中文名字,我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课下与教授交流。这样的交流就非常自然的提升了对学校的亲密感和归属感。甚至在我转学走的时候,还收到了学校主任的邮件,询问转学的原因,是不是哪里不甚满意。这种学校对于学生的主动关心在多大本科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这些原因,有些人会觉得多大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学校。在一个人数不是非常多的学校,如果资源充沛的话,学生是可以享受到『送到嘴边』的资源的。但是在多大这样的学校,虽然资源众多,但是很多需要自己留心,甚至勇敢面对竞争。相对来说,愿意提早一步出发,更加独立,更愿意争取的性格在多大这个环境里,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可能陷入相对被动的境地。我自己其实是比较佛系的性格,如果我不是转学生,而是大一一开始就来多大,可能我现在会是完全另一番处境了。

多大实际上也在努力改善这些问题。独特的college系统,分割了本科庞大的学生群体,在每个小的college里,有自己独立的register office和staff,缓解了学生两眼摸黑的情况。人数不多的研究生院和医学院里,这方面其实做的非常好。研究生院院长会主动来找我们聊天,询问建议意见。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符合条件的学生,提醒他们申请奖学金。医学院也是一样,一届260个人,从入学开始,register office就两周一封邮件事无巨细的提醒,各种welcome call,从Formal dinner到野营,大家情同手足,亲如姐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占学校学生群体大多数的本科生确实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另外,其他朋友们也提到了压分的问题。这个确实在一些项目和课程中存在。就我自己实际感受来说,多大的课程难度在北美来说确实不算容易。尤其是加拿大高中申请来多大的学生,往往高中成绩很高。平均90+的一群优秀学生到了多大重新洗牌,变成均分63的正态分布,有心理落差是一定的。本科出来成绩不理想的话,对于申请研究生和找工作来说,也确实会有一些阻碍,这也是很多人不是很推荐多大的原因。

另外,在各个专业上,其他答主也提到了,其实加拿大的大学发展还是比较多元化的。就安省来说,Western的商学院Ivey, York的商学院Schulich,Waterloo的精算和CS,还有McMaster的医学院和Health Sci(神级本科项目,医学院录取率高的吓人)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虽然综排上这些学校排名没有多大靠前,但是在实际本地找工作,申请研究生的时候,这些学校的学生都非常有竞争力,完全不逊多大,甚至更强。举个例子,让我们来看下多大医学院的学生里,本科就读学校的比例:

多大医学院里,多大本科生只有15%,没有McMaster多,比Western还少。那你说如果你想读加拿大医学院,本科应该去那里合适呢?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学术上排名优异的多大实际上未必是每个留学加拿大的学生的最佳选择。选校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过程。家庭背景,职业规划,学校排名,校友资源,甚至对大城市生活的喜爱等等因素都应该考虑其中。选校不是高考,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对我来说,多伦多有北美最好吃的锅包肉,就够了。这可比什么排名高十几名可重要多了。

都在劝退,我来写写推荐的吧,多大本硕5年(本科工程,硕士金融数学),现在多伦多工作。

教育质量,读研,GPA

多年之前我曾在知乎上吐槽过多大课业设置过于简单,学到的东西不多。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过于年轻。以前觉得微积分、线代什么的学的太基础,跟国内的教材比起来太浅显,现在觉得学得那么深不一定有用,毕竟就工程而言,理论的知识不需要深,高级的课程用得到的知识就那么多。工作之后发现,你学的知识根本没什么用,到工作岗位上,要么忘了,要么不会,反正都是要重新学。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你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让你在任何时候看到新的东西都能够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顺便吐槽一下各类补课班吧,填鸭式教学确实对培养这样的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但存在即合理,补课班都估值上亿了,足以证明这个市场多么庞大)

再说GPA,GPA和努力直接成正比,假设你努力过,bell curve down是非常罕见的吧,curve up 是经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工程系里。我的教授曾说过,他们通常会避免给79分或者84分这样尴尬的分数,因为多给1分就可以让这个学生的GPA上一个档次,而对整个班的平均分影响微乎其微,学校也会努力帮你拿一个好分数。而且成绩单上也会有整个课的平均分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课真的整体成绩比较低,别人看成绩单也会明白吧。至于每门课相传的平均分63,我从来没遇见过,最低的平均分也是C+(67~69)吧。大多数中国人都集中在理工科(工程,CS, 数学统计等),这类课程只要你愿意学,学不懂了多做做题(毕竟中国人强项),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读研:如果你平均成绩能够到最低标准,想接着在多大读授课型硕士非常容易(毕竟又能多收一年学费了。。)。想去别的地方,多大毕业证也非常受认可。如果是研究类硕士、博士,多大的毕业证绝对比大多国内985甚至清北要好用,本科暑假留校做research,跟教授搞好关系,如果有funding,基本上留下读研就是一句话的事,没有funding能给你写一个很好的推荐信也是不错的。多大教授的connection大多都很广,提供的推荐信非常有含金量,Caltech MIT这类学校也不是难事。这里说明一下,因为研究型硕士国际生学费非常贵,而研究类硕士教授是需要付你的学费的,这一点国际生非常不占优势,很多时候虽然你很优秀,但教授是在没钱给你,也没法收你。

课业压力,淘汰率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啊,这里毕竟是大学,不是养老院。

多大每个学期只有12~13周,所以学习一定要提高效率。那些说天天熬夜学习的,有多少人是能专心的,又有多少人是学10分钟,玩手机10分钟,买个奶茶30分钟,聊会天10分钟这种?一学期5门课,每周上课时间通常只有15小时,这并不多吧。。觉得这样压力也算大?那你去了清北 哈佛普林,peer pressure更大吧?

淘汰率高:我不知道各种恐怖的淘汰率都是哪里看来的,但我觉得只要你不想被淘汰,你就一定不会因为成绩差而被淘汰,尤其是各类补习班非常多的今天。天天喝酒蹦迪,然后还想留在学校接着上学?5年多大,身边因为成绩差被劝退的人可能不超过两三个吧。那些因为成绩不够而不能进专业的,大一基础课如果成绩低,只能说明两点,一是你没有认真学,二是你不适合学这个,如果是前者,你应该多思考一下自身,如果是后者,转去一个适合你的专业(或者适合你的学校)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把没进去的专业当成兴趣吧,业余时间学一学也许效果会更好

校友群,毕业工作

我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弱项,多伦多,甚至加拿大市场太小,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又那么多,经常一个职位成百上千人申请。而这么小一个地方,大家都是多大毕业,和alumni没有任何亲近感可言。尤其是美国移民政策变化,非常多的美国工作过的人用来加拿大,和你竞争一个Junior职位。。这更令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的建议是可以参加一下学生社团,不管是华人的,还是老外的,这类学生社团可能更容易让你认识一些杰出校友。

另外校友多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吧,多大在亚洲的校友数量也很大,官方中国校友群也在建立。在加拿大以外的地方,看到多大校友还是会感到亲切的吧?(传说香港中环每10个人就有一个多大毕业?不知道真假)

学校地点,学费

你会因为北京人多,房价高,就不去读清华北大吗?

作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是整个加拿大的经济、科技中心(毕竟金融经济类、数学计算机理工科类算得上华人热门选择的专业),这样的优势是别的学校不可比拟的。试想一下你约校友喝咖啡,难道要从滑铁卢赶到多伦多吗?想和女朋友约会去个高级餐厅,难道要专门坐一小时车去吗?还有一点,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一个一流的国际机场是多么重要。不需要下了飞机再坐两个小时车或者再转机去别的地方。

有人说多伦多华人太多,语言环境不友好。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吧,你想要认识老外,非常多老外也想认识你,呆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也不是必须的。

平心而论,多伦多算得上北美一线城市中消费最低的了。不说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这些地方,就温哥华卡尔加里这些加拿大城市,我也感觉比多伦多物价高啊,即使卡尔加里只有5%税。当然物价水平低造成的另一个因素是工资低,这点没有办法避免,同样的岗位多伦多比美国工资可能低30%,还没有算汇率造成的差异。但签证政策友好也能抵消一点点影响吧。

多大背靠chinatown,各类家乡美食能让你快速忘掉远离家乡的烦恼,想吃火锅出门右转刘一手,想喝奶茶出门左转Coco贡茶等等。刚来加拿大时候非常想回国吃东西,但这几年多伦多餐饮行业蓬勃发展,感觉想吃的基本都能吃到了。

再说学费,确实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国际生。可隔壁滑铁卢好像也没比多大便宜太多。。现在学签改革,暑假可以找summer intern,自己努力一样可以找到coop赚点工资。只希望高昂的学费能成为你努力的动力吧。另外学费也可以作为tax credit累积,可以用于日后工作抵税,差不多能获得学费总额的15%左右的返还吧。

总的来说,多大5年是我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由衷感谢我本科、硕士期间认识的所有朋友。大部分朋友都留在了多伦多,这也成为了我留在多伦多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能够对学校有一些新的认识,而不是道听途说。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和大家成为校友。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