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哪些过人之处?

如题
关注者
2,057
被浏览
2,324,177

156 个回答

李世民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

他向人们展示了“没有被岁月蹉跎过的生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具体文治武功的回答,东方秦和别鹤两位仁兄已经说得很好了。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很严肃,所以就不往“业绩报告”那个方向答了,着重抒发一下个人感受。)

我最开始写回答的时候问题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会改?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很严肃”真没别的意思啊……

大多数人对于髀里肉生的典故都不陌生:少壮不在,壮志未酬,总是令人伤感的话题。同样地,在隋唐时代,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原本曾经在“天才少年预备役”里生活过的人:

房玄龄,18岁举本州进士,后世许多年纪轻轻金榜题名的人都喜欢拿房玄龄来写诗自比——然而汉王杨谅谋反,房玄龄因在汉王封地上任职而被“坐事,除名徙上郡”,从此销声匿迹。当房玄龄终于等来他的知己明主的时候,已经38岁了。

李靖,很早就被同为一代名将的舅舅韩擒虎所赏识,认为“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16岁就当上了长安功曹,29岁就当上了驾部员外郎——然而没过多久,因为兄长李药王对突厥作战不利,李靖被贬为汲县令、马邑郡丞。等到改朝换代、李靖终于得以重掌兵机南下荆襄的时候,已经48岁了。

李百药,年轻时也曾是个敢跑到别人家里去私会其小妾、完了还能因为“年未二十、仪神俊秀”而被主家赏识的风流才子——然而杨广即位后,李百药作为前东宫杨勇的士林之首遭遇花式十八贬,不得不先后投靠反王沈法兴杜伏威,入唐后又因为江淮复叛而被贬为泾州司户。等到贞观元年,李百药终于得以回朝担任中书舍人续写《北齐书》的时候,已经63岁了。(ps之前将人名打错了,感谢评论区指正)

甚至,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当年参加窦家比武招亲、“雀屏中选”抱得美人归的时候,也是一时轰动长安城的帅小伙子吧!——然而因为隋炀帝猜忌多疑,李渊只得辗转各地担任州郡长官,“纵酒沉湎、贿纳混迹”以自保。等到李渊终于当上太原留守,可以施展天下之志的时候,已经51岁了。

当然了,即便经历了这些挫折,上面提到的人依然比99.9%的人都要成功,都要幸运;然而,久经沉浮的岁月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房玄龄静水流深,李靖沉默寡言,李百药隐逸出世,李渊精于权变……

我知道许多人都很欣赏这种忍而后动——我也很欣赏,所以我用的都是褒义词。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绝大多数人的“自然巅峰”和“事业巅峰”往往会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岁月的磨砺是一种馈赠,是对他们性格的补充塑造,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至今读起来依然有很强的学习价值。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带着张扬到炸裂般的锋芒走完了他的整个历史时间线。


平心而论,生逢乱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幸的: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贵族子弟亦不得不委身于反王,忠直被杀者有之,妻离子散者有之,里居避祸者有之,饥寒采樵者有之……

然而到了李世民这里,他选择了“栉风沐雨,饥不遑食,以救苍生”——

这场刚好赶在李世民16岁这一年达到巅峰的天下大乱,把他身上那神的礼物一般的军事天赋硬生生地给炸开了。

16岁,雁门解围,初露锋芒;

18岁,随父起兵,一路披荆斩棘,双刃皆缺,血流入袖,抛下河东直取关中,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19岁,于陇山之中大破十万薛秦铁骑,将素来以彪悍著称的陇西士卒吓得风声鹤唳,投涧谷死者不计其数,乘势以二千余骑星夜包围折墌城,逼降薛仁果,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20岁,面对龙兴之地太原沦陷、河东唐军节节败退直至不得不谨守关西的局面,主动请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乘坚冰踏过黄河,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21岁,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夜渡雀鼠谷,剩勇追穷寇,突破八道封锁线,士庶齐歌破阵乐:戎衣更不着,共赏太平人;

22岁,北邙山上单骑试敌阵,虎牢关下背水纵神兵,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二雄授首,一战定中原,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23岁,河北硝烟再起,齐鲁余寇未定,于是洺州设计水淹七军,回师南下声震淮泗,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25岁,独陈坚辞谏阻迁都,率领百余骑兵与颉利可汗单刀赴会,巧施反间计智退突厥举国大军,哪怕是关中霖雨,粮运阻绝——“我秦王也,故来一决!”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有一只威凤,在朝阳里敛翅而息。早晨游历仙境的紫雾,傍晚啜饮绛黑的冰霜。凭借长风举起健硕的羽翼,一飞冲天向远方翱翔。飞到西边则硝烟为之失色,飞到东边则日月为之腾光……”

这是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写下的《威凤赋》[1](也是昵称“李二凤”的出处),虽然是为了追思王业艰难以示功臣,但是字里行间都透着睥睨天下的光芒。

就连一千多年后,某位堪称改天换地的伟人,在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忍不住写下了“太原公子,褐裘而来”的批语[2],无法不被李世民身上青春逼人的气息所打动。


这份年轻的功业,不仅奠定了李世民日后君临天下的基础,也塑造了他一生的性格:

因为年轻,他对自己的力量有着绝对的自信,经常带着几十个人就去侦察敌营,带着几百个人就敢拿自己做诱饵来诱敌出战,站在敌人大营门口谈笑风生:“贼见我而还,上策也!”至于亲率骁骑冲击敌阵更是常规操作,就没有天策上将大羽箭和玄甲军解决不了的问题——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这份胆魄甚至重新定义了骑兵战术:所谓主帅,就应该是刺穿敌人心脏的那把最尖锐的刀。

因为年轻,他可以不墨守一切成规,敢带着千把人马就乘胜追击包围敌军的城池,敢在日行二百里转战数十合之后依然策马挺进抢夺天险,敢于两线作战兵分拒敌——每一次看上去都不可思议,却是每一次都将“水因地而制宜,兵因敌而制胜”诠释到了极致。守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者,太宗也![3]

因为年轻,他依然有“驰骋侠烈之气荡其天性”,可以与薛秦降将一起“游猎驰射,无所间然”,可以用“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的方式来收服尉迟敬德,可以“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4],不被过于深沉的心机和偏见所束缚。

(补充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军,必要的权谋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李世民的行事风格中确实很有“意气相投”的一面,因为他的岁数根本没有给他老奸巨猾的机会。倘若有人坚持认为李世民一肚子阴谋我也不置可否,但是如果27岁李世民的心计真能超过加起来接近百岁的父兄,那只能说明老天爷在军事才能之外给他开了个更大的bug。)

甚至,因为年轻,他可以很自然地礼贤长者,虚心求教,不会把面子看得比天都大。走下战场的小秦王,就是一个敏而好学的后生,会在朝谒公事之暇来到文学馆中,与十八学士讨论文籍,直至夜分乃罢。[5]前些年中华书局整理古籍遗书出版了虞世南所著的《帝王略论》,又名《公子先生论》,是一本以对话体总结历代帝王得失的史稿,翻开书通篇都是“公子曰”“先生曰”,完全看不出这个伶牙俐齿的“公子”就是手定中原、笼盖一世的天策上将。

这是《淳化阁帖》中收录的李世民秦王时期的书信《使至帖》——总有人说李世民原本是个暴脾气不读书的军人,当了皇帝之后才有所转变,然而这张手迹却向我们展示了,其实李世民一早就有很高的书法造诣,龙章凤姿,温润如玉。

《使至贴》内容:使至辱书,知公所苦少可,慰意何言,不知信复,更复何似?时气渐冷,善将息也。所请景贤公,即宜留听,追然后遣;若无好药,更遣拣择。今为北边动静,奉敕即行,相去大近,信使非遥,实情欣怉耳,遣无一一。李世民呈。


所以才会有开篇那句,李世民是“没有被岁月蹉跎过的生命”——他把年轻的红利几乎吃了个遍,却一点也没犯年少成名之人常犯的错误。

成名太早之人,往往容易恃功而骄,刚愎自用,最终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或者树大招风,最后寿夭多因毁谤生,这未尝不是岁月的另一种代价(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过于天才被老天爷给收了,这种就只能叹息……)。

而李世民呢,却将这份“在最美好的年华完成了自己最擅长的功业”所带来的绝对自信,化成了“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的担当。

在李世民的身上,长期集中着许多截然相反的评价,比如残忍和宽容,暴烈和仁爱,冷酷和多情,我还回答过一个问题“魏征是李世民立的一个牌坊吗”……不好意思地说,问这个问题的人,估计是不了解李世民的生平,无法理解他从秦府时期就开始“因为功业早达所以主动追求兼善天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吧?

仁爱是一种能力,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最大的残忍,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去爱护别人,才会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才会真心感激功臣良佐们对自己的成就。

关于这一点,韩昇老师在《唐太宗治国风云录》中总结得最好:他以军人的豪气,自己首先站出来承担起国家兴亡的总的责任。

唐太宗讲仁政,有他的本钱跟道理。唐太宗不是一般的人,你想玩军事,唐太宗自己说,他到二十四岁的时候,天下群雄扫平了,无人能敌。现在返璞归真,你不服可以,咱们战场上较量。——韩昇《风云唐太宗·上部4(讲座)》


27岁,年轻的贞观天子接过了战后初定的江山。

31岁,四夷君长咸集长安,为中原的天子上尊号——天可汗。

自信、包容、豪迈、强盛……这是一千多年后的人们回顾历史时,为“唐朝”赋予的人格化侧写。

每一个,都像极了他的个性。

(依旧未完待续,这回真的要看心情了……)


补一张太宗书帖中历代评价最高的《晋祠铭》,和晋祠前面永远十八岁的二凤(图片由 @马儿 提供,感谢~)

*******************

不知这个回答为何这两天突然又“死灰复燃了,趁热推荐一波——想看20岁李世民如何打天下者请移步:

秋菊落英: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变态?(回答超长,但比本篇详细很多)

镜像回答

权谋中的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胜券在握,还是兵行险着?

英雄迟暮的李世民:

为什么李世民唐太宗年轻时身体那么好,却51岁死了?(内含“李世民这辈子流过的眼泪”,不要错过)

参考

  1. ^李世民《威凤赋》: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
  2. ^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3. ^宋·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序》
  4.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旧唐书·太宗本纪》
  5. ^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唐纪五》

大概就是高中时做各种文言文选段,只要看到有“太宗”两个字就很安心。

从课本上《虬髯客传》,《谏太宗十思疏》,到文言文阅读题比如秦琼、刘仁轨、马周等的传记,还有吞蝗虫、祖孝孙的段子……不必担心国破家亡,不必担心兔死狗烹,不必担心怀才不遇。那些文章选段,只要与太宗或贞观有关,就是溢出故纸堆的正气与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