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是否真的很差?

网易今天有一篇图片报道,说因为香港土地开发比例低,用于住房开发的更低,导致城市建筑密度极高,居民居住条件非常艰苦。请问真是这样的么?为什么政府不增加房…
关注者
34
被浏览
81,553

9 个回答

香港人拿着最高的工资,交着最高的房租,却住着最小的房子!

香港人的生活现状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拿着亚洲地区数一数二的高工资,另一方面则面临着高昂的生活开支。

在香港,基层职位的保安,每个月的收入最少可以拿到10000港币,远超内地的同行。

对于底层工人,普遍的月收入都在15000至25000港币之间,是内地同等岗位工资的三倍甚至更多。

对于技术工种,月薪范围更是从30000港币延伸至80000港币。

而在企业中担任骨干角色的高级技术人员,月收入则可能在100000到250000港币之间。

虽然工资水平高,但香港的生活成本也很高。

在这里,就算是最普通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格也好像显得格外的贵。

例如,一碗内地市场只要8元人民币的酸辣粉,在香港要售价高达56港币。

同理,一碗普通的盖饭在茶餐厅的可以卖到60港币,而两个人在一家普通餐厅吃饭,每人的消费至少需要300港币!

请客吃饭花费数千港币在香港亦属常态。

超市里的物价居高不下,但街边的菜市场相对便宜一些,有些商品的价格甚至比内地还要低,这成为了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之一。

在香港,虽然买一辆车的价格不贵,但使用成本却高得离谱。

停车位特别稀缺又贵,普通的停车位可能超过200万港币,租赁每月也需4000港币。

加油费用也十分贵,每升油价是18港币,养车每月的费用不低于10000港币。

住房问题是香港人生活中的最大一个难题。

这里的房价一度冲上全球之巅,平均每平方米的价格令人咋舌,最高曾达到惊人的五十万港币。

高昂的房价跟极有限的居住空间成了大多数家庭的日常困扰。

公屋虽然提供了一定的缓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申请。

申请公屋需要满足包括年龄、收入还有居住年限等一系列条件。

就算成功申请到公屋,所得的居住空间也非常有限。

一家五口的标准公屋,只有30多平方米,仅包括一个大厅、一个厨房及一个厕所,而且通常没有阳台,衣服必须在屋内晾干。

这样的公屋,月租只要3000港币,看似经济,但考虑到同区域内私人房屋的租金动辄15000港币起,公屋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香港的日常语中,有一个词“劏”,意指刨开或分解。

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香港部分人的居住现状——劏房。

所谓的劏房,并非完整的单元房,而是原本一间较大的房间被分割成数个小单元,每个单元的面积通常不超过七平方米。

这样的住所,成了不少低收入人群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劏房里的生活

小花的家是典型的劏房之一,整个空间不超过六平方米。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小花跟丈夫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挤在一起生活。

因为房间面积的限制,一家四口只能睡上下铺,小花和丈夫挤在较宽敞的下铺,而两个孩子则紧挨着天花板的上铺。

虽然空间狭窄,但小花总能把这个小小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由于缺少抽油烟机和足够的厨房空间,小花只能在做饭时不得不格外小心。

她基本很少炒菜,因为任何食物溅出的油污都可能会弄脏紧邻的床铺。

阿伟的家稍大一些,面积达到八平方米,但同样面临空间不足的困扰。

家里的小餐桌几乎占据了所有可用的地面,阿伟和他的父母每次用餐都得挤在一起。

他自己常常只能坐在床上吃饭。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阿伟已经不敢考虑结婚或是扩大家庭的可能性。

另一户人家的情况更加窘迫。

兄妹二人住在一起,由于房间极度狭小,两人不得不共用一组上下铺。

为了节省空间,上铺上方还要摆放一张桌子堆放杂物。

家里的灶台兼作餐桌,吃饭时连凳子都无处安放,只能坐在床上。

还有一户家庭,因为空间限制,不得不把灶台安置在厕所旁边。

这种布局让人难以想象日常生活的不便,在准备食物时,不仅要在狭窄的空间里操作,还得忍受跟马桶近在咫尺的尴尬。

他们在洗澡时也必须格外小心,以免淋浴的水花溅到厨具上。

这些描述只是香港数以十万计劏房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据统计,大概有三十万人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住在老旧破败的房子里,这些房子的锈迹斑斑的墙壁和残破的设施,日复一日地见证着他们为生存而斗争的艰辛。

香港的房价确实高,对于那些低收入家庭来说,这样的居住条件几乎是他们的生活极限!

在香港,虽然很多人都面临着居住空间狭小、生活压力巨大等问题,但还是有众多原因让他们选择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香港的自然环境宜人,全境拥有24个生态郊野公园,这些公园占据了香港总土地面积的四成。

无论是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还是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享受自然,香港的大自然都能提供这样的空间。

还有就是,香港的平均气温为22.8℃,四季分明而不至于过冷还是过热。

在教育方面,香港同样表现出色。这里拥有五所大学被列入世界百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对于香港学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可以接受世界级教育的机会,而且在申请内地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大学时,这里的学历也能带来一定的优势。

香港的医疗服务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等领域。

这里的医疗技术属于世界先进水平,重要的是,虽然不完全免费,但香港的医疗费用极低,几乎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从经济角度来看,香港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低税收政策让香港人所得的大部分收入都能用于个人消费和储蓄。

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仅为17%,这一点对于很多在香港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虽然香港的住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那些不得不居住在五平方米左右劏房中的市民,生活显得格外艰难。

但是,对于本地的农村来说,情况就大有不同。

根据传统的丁权,每个男性土地所有者都有权建造高达三层、每层65平方米的丁屋。

这种住房模式可以让他们拥有了宽敞的生活空间,还能通过出租或出售房屋赚取收入。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香港的农村享受到了跟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质量,他们可以自给自足,生活无忧!

如果在內地朋友的角度看,香港房子很小,超過50%香港人住的公屋,單人單位只有十多平,2人單20多平,3-5人單位大多是30-40平,我和太太小時候就是住公屋的,都是3-5人單位,我的30平,她家36平。

而根據政府統計署2021年的資料顯示,約有40%家庭住在私人單位,私人單位的面積跨度很大,如果論「普通」家庭而又買得起房子的,以香港的「夾心階層」和「中產」的購買力,我所見鮮有超過100平的,大多集中在40-80平左右。

當然少不了大家所知的「籠屋」和「劏房」,香港現時約有20-25萬人居住在這些房屋內,慘況就不用多說了,懂的都懂。

但在我所知的香港人心中(包括本人),除了籠屋和劏房外,倒沒有對居住面積及環境有太大不滿,香港人最擅長就是用盡房子的每一吋空間,櫃子多是香港房子的特色,為了增加收納空間,有的業會弄「假天花」和「地台」。

歸根究底,都是習慣問題,本人曾經在青島出差住進一間300平房子一個月,還感覺有點不踏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