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聽說,露西時常做運動,身體健康精神好,露西!你是那ㄟ這麼 ㄍㄠˊ……」想必大家都對這段歌詞不陌生,它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小學常做的國民健康操,其實早在日治時代就有了,當時為什麼要推廣收音機體操呢?

因為在擺動肢體的當下,除了能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調整身體的時間感,又或是表達對殖民地的忠誠。就讓這篇文,帶你回顧健康操在台灣發展的輝煌景象。(責任編輯:鄭伊真)

圖片來源:YouTube

文/ 許佩賢

身體與時間的近代化

為什麼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日本人持續不斷地做收音機體操呢?由於收音機體操的集團性,因此人們很容易認為是國家的推動所致。國家的動員確實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事實上,接受者這方也有相當的主動性。

高橋秀實即指出收音機體操充滿「自由、平等」的氣氛。一位在戰前曾指導收音機體操的人指出,學校或軍隊的體操,是教官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在動作結束、下一個口令還沒出來前,就只能等待,這其實是在訓練「等待指示」的服從意識,但是收音機體操不同,收音機體操從一開始就有預定的劇本,每個人都知道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不用等待接收命令,感覺上是自己在做體操,因此比較輕鬆愉快。

雖然收音機體操也有不少規訓的成分,但與學校或軍隊的兵式體操相比,還是較能讓做體操的人享受到自發性、自主性的愉悅。也有人指出,在收音機體操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指導者,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收音機體操改善自己的身姿,不是有錢人才能做的運動。這些觀察透露了一般民眾想藉由收音機體操達到平等的願望。

除了這種自由、平等的氣氛外,收音機體操還隱藏著非常重要的密碼,吸引人們自發的接近,這個密碼就是黑田勇所說的「身體的近代化」與「時間的近代化」。

如前所述,日本引進的收音機體操本來是民間保險公司的廣告手法,但是該廣告所訴求的「健康」卻正好符合當時民眾的需求。日本在近代以前,只有「養生」的觀念,並沒有「健康」的概念;受到傳染病流行的影響,明治以後開始流行「衛生」一詞,而大概到明治後期之後,才開始流行健康法。收音機體操正是出現在保健衛生的觀念普及後,大家都想追求健康的時期。

圖片翻攝自本書。

收音機體操創始之初,簡易保險局為了推廣收音機體操,到處舉辦演講、實演活動,其成員除了體操的設計者之外,還包括各地的教育相關者、醫師等,主要的訴求就是健康。在此之前雖然也有養生法,但多靠藥物或回歸自然的儀式,然而收音機體操,是文明、進步、科學、合理的健康法,把健康當作是純粹身體的問題,透過鍛鍊身體達成健康。

不只是宣傳體操的人以健康為訴求,做體操的人也追求健康。簡易保險局曾經在 1930  年及 1939 年兩度舉行徵文比賽,募集參加收音機體操的感想文,出版紀念文集。當然,收錄的文章必然經過挑選,以符合簡保局的意圖,但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窺見當時流行的理解方式。

在這些感想文中,作者大多先說明自己的身體有多麼不好、生活多麼灰暗,但是開始做收音機體操後,身體就變好了、家庭也因此和樂,周圍的人也都變得開朗。也有文章透露他們認為自己(日本人)的身材不好,希望能透過收音機體操,變得像西洋人的身姿。這裡表現了日本對近代的、西洋的身體的憧憬。

日本的研究者指出,收音機體操會在 1920 年代後期流行起來,與同一時期都市中間層的興起,息息相關。從日本近代化的進展來看,可以說是必然的現象。收音機體操不只矯正身體本身,也調整身體的時間感。收音機不只透過報時介入民眾的時間管理,也藉由每日固定時間播出固定節目,讓人們的生活逐漸與近代時鐘的時間變得一致。

不管季節變化、幾時天亮,每天早晨都在固定時間起床運動身體,收音機體操的廣播節目正是使身體與近代時間變得一致而有效的精巧設計。民眾也接受每天早晨在固定時間起床做收音機體操,是一種努力過規律生活的象徵。

不只時間固定,收音機體操的另一項特色,是在一定時間內把細分的各種動作連續起來,這種把時間細分、讓人們依照一定的機械動作勞動,正是近代工廠生產制度的步調。

在感想文集中,常出現「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很協調」或是「歐洲風格的韻律感」,表現出一種新的律動感或是某種近代的正確節奏,收音機體操正是將身體與時間近代化的裝置。

臺灣的收音機體操

1920 年代最尖端的媒體(廣播)與搭配新媒體成為追求健康、近代的身體活動,也在帝國統治下,渡海來到殖民地臺灣。

以目前可見的文獻來看,臺灣最早播放收音機體操,是在 1929 年 9 月29 日。根據報紙的報導,臺北新公園似乎每天早上原本就有國民體操的修養會,9 月 29 日當天早晨第一次舉行收音機體操。

所謂的「國民體操」,是指 1920 年代在日本流行的一種體操,與後來的收音機體操有些類似。國民體操有十二個動作,一邊做一邊喊「ヨイサ、 ヨイサ」的節奏,據說在 1921 年時,全國有七萬多人每天早晨在神社或工場做這個國民體操。國民體操的普及似與當時的修養團(1906年在日本本國成立的社會教育團體)有密切關係,從《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來看,當時臺灣有不少修養團在做國民體操。

圖片來源:翻攝自本書。

這個創舉的活動,僅有上述一則報導,並沒有更多資料幫助我們瞭解當時的狀況,看起來這是單一日的活動,並沒有持續下去。

1930 年4 月 1 日起,臺灣開始每日播放收音機體操,臺北放送局於每日中午12:40 及下午 6:50 各播放十分鐘的收音機體操。當時可能因為廣播設備還不完備,臺北放送局每日早晨十時三十分才開播,因此並沒有清晨的收音機體操。當日的節目表中,在 12:40 播放收音機體操前,於 12:30 有本多庫吉的演講「收音機體操開始之際」,下午 6:25 也有臺北高等學校今井壽男的演講「收音機體操的要領」。

從紀念演講的舉辦來看,此日應可視為臺灣正式開始播放收音機體操之日。

在沒有辦法收到廣播的地方,或是沒有電臺直播的時間,事實上也舉行「收音機體操」。像臺南原本是在同樣的時間以唱片播放收音機體操,1932 年 7 月 11 日起開始可以接收臺北現場直播之後,便開始利用廣播做收音機體操, 10 月起,由臺南放送局接手於每日早晨 6:30 播放 20 分鐘,星期例假日及雨天暫停。

收音機體操開播以來,各地皆有收音機體操的活動,尤其是機關、學校特別希望利用收音機體操來達到特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看到收音機體操在臺灣日漸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政府、學校等機關團體希望透過收音機體操達成「健康」、「效率」的訴求。

希望透過收音機體操改造身體達到健康,即表現了一種近代的身體觀;而效率的追求則表現了近代工業社會的時間感。雖然我們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考察臺灣社會對這種將身體與時間近代化的裝置有什麼觀感,但是不可否認的,收音機每日的報時,日復一日於固定時間播放固定節目,自然使臺灣民眾的生活愈來愈依賴時鐘的絕對時間。而愈來愈多人被捲入做收音機體操的行列,也表示收音機體操正在改造臺灣人的身體觀與時間感。

 各種集團體操的出現

收音機體操在當時體操相關人士及一般民眾的觀感中,基本上是比較輕鬆、偏向洋風的活動,當體操被期待可以增強體力並發揚日本國民精神時,這種輕鬆的、西洋風格的收音機體操就遭受質疑。1936 年,原內務官僚松本學就和早先參與制定收音機體操之一的大谷武一商議,認為此時需要一個「(比收音機體操)更有力、且能燃起信念、打入魂魄,使心身一體的新體操」,以便提振國民精神、提升國民體位,並做為奉祝皇紀 2600 年的紀念活動。

於是以松本為首的日本體育保健協會,便開始設計新體操,1936 年底完成「建國體操」,1937 年2 月11 日紀元節在東京芝公園,集合了約 1,000 名勞工,公開發表。建國體操由十五個動作組成,運用古武道的刺、打、切等基本動作,調和全體的呼吸、動作、波長。集團進行時,是一邊行進一邊入場,一面唱「建國體操前奏歌」和「建國體操讚歌」,也就是結合了體操、行進、合唱三種活動,三者都是培養身體一致性的最佳活動,大谷武一很滿意的認為這是「純日本式的體操」。

這個建國體操也被介紹到臺灣,1938 年鹿港第一公學校創立四十週年紀念運動會上,除了收音機體操,也表演了建國體操;1939 年3 月,臺中州主辦的全島青年團經營研究會中,約有 1,000 名青年團員進行建國體操分列式;1940 年奉祝 2600 年臺灣體育大會中,也有中等學校學生表演建國體操;勤行報國青年隊的訓練、臺北酒工場的員工活動,也都進行建國體操。

除了建國體操之外,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開始以後,也出現各式各樣的體操,主要以加強國民精神及增強體力為目標。

圖片來源:翻攝自本書。

1938 年新成立的厚生省,第一年度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新的國定體操,以提升國民體力,1939 年9 月發表「大日本國民體操」、「大日本青年體操」、「大日本女子青年體操」三種大日本體操。

「大日本國民體操」後來被採用為「收音機體操第三式」,以一般民眾為對象,動作較為簡單;「大日本青年體操」的運動強度及難度較高,以青年為對象;「大日本女子青年體操」以女子青年層為對象,一方面考量女性的優雅動作及律動,同時提升難度及運動度。

厚生省的意圖不只是透過身體運動提升體力,也結合精神運動,仿照當時德國等許多歐洲國家的做法,企圖透過集團體操凝聚國民意識。

新的國民體操公布後,臺灣媒體也立刻報導了相關消息,同時,也有一些地方開始推廣。臺中州召集州下青年團指導者,教導他們大日本國民體操;臺北市印製大日本國民體操的圖解,以求普及。學校運動會的體操表演節目也開始出現新的國民體操。

1939 年起實施的男子體力章檢定,收音機體操也在檢定項目之內;稍晚於 1943 年實施的女子體力章檢定,在「體操」檢定項目中,初級、中級及上級的標準分別指定「收音機體操第二式」、「大日本國民體操」及「大日本女子青年體操」,也就是說,檢定對象的 15 到 21 歲女子青年,都被要求熟習這些體操。

體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後,文部省也自己創立文部省體操,並且鼓勵各學校創立自己的學校體操。1941 年 2 月,厚生省又創立新的「大日本厚生體操」,厚生體操與大日本國民體操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需要特別大的空間,全部九個基本動作,都是直立的姿勢,所需時間不到二分鐘。

目的就是希望民眾隨時都可以做體操,可見在戰局緊迫下,提升全民體力的迫切性。這個厚生體操也傳到臺灣,據報載,第一次厚生體操大會於 1941 年3 月18 日,很快地在臺南南門小學校運動場舉行;同年秋,臺南州主辦「厚生體操之夜」,1942 年第一屆全臺灣體操大會時,也有厚生體操的表演。甚至到1944 年,新營街役場職員每日正午都在役場後的廣場集合,做厚生體操。

在體操「量產」熱潮中,臺灣也出現各式各樣不同名目的體操,其中大部分均可見於日本本國,有可能透過體操講習等管道傳到臺灣,例如薙刀體操、相撲體操、日之丸體操、產業戰士體操等。這些體操的名目眾多,詳細的內容不清楚,但是從名目上看,應該有不少改編自日本傳統武道,可以看做是「純日本式體操」的追求。

在殖民地臺灣,最能呼應這種總動員態勢的,便是由臺灣本地提案創設的「皇民體操」。

皇民體操,有時也寫成「みたみ體操」,如果我們想起朝鮮的「皇國臣民體操」,也就不難瞭解臺灣出現「皇民體操」的意義。在朝鮮,朝鮮總督府於 1937 年 10 月2 日制定了有名的「皇國臣民誓詞」,為了配合誓詞,還同時制定了身體鍛鍊的「皇國臣民體操」。這個體操要拿著木劍進行,總共有 14 節,是很簡單的體操。

其基本原理是將劍道的型式簡化後,設計成體操,以便讓低年級的學童也可以輕易上手。朝鮮總督府指示,自初等學校三年級起的體操課,都要教授皇國臣民體操,其主要目的是透過傳統之武道精神鍛鍊身心,以「涵養皇國臣民的氣魄」,同時「達到端正姿勢、強健身體,以養成快活、剛毅、堅忍不拔的精神及耐苦持久的體力」。

臺灣的皇民體操由皇民奉公會發起,約在1943 年4、5 月之間制定。根據報紙報導,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的考量是:「由於決戰下健民健兵的重要性受到重視,如何更進一步鍛鍊我們的肉體,以便隨時可以因應被徵召之日。

參與制定皇民體操的人有臺北市役所囑託宇佐見守及臺北一中的田島繁得等學校體育教師以及皇奉本部的若干職員。 其中,宇佐見守及田島繁得是一開始即參與臺灣收音機體操的成員。1943 年4 月皇民奉公會召集上述成員,設計皇民體操,5 月到6 月之間發函給所屬的青少年團,由皇奉本部派遣指導者至各地,舉辦講習會,讓各市郡青少年團指導者參加,其後各地陸續有舉辦皇民體操的報導。

皇民體操公布後不久,1943 年9 月即發表將自 1945 年1 月起在臺灣實施徵兵制。皇民體操很明顯是在為徵兵制做準備,一方面總督府確實期待透過體操鍛鍊肉體、提升戰力,另一方面從「皇民體操」的名稱來看,總督府也想透過「皇民體操」這個裝置,表現殖民地臺灣身為「皇民」的忠誠。

雖然有眾多新發明的集團體操,但是收音機體操,仍然一日也不間斷的早晚放送,每年夏季的收音機體操大會也定時舉行,且規模年年擴大。這些推陳出新的集團體操,不但沒有取代收音機體操,反而更突顯收音機體操不動如山的地位。

如前所述,收音機體操雖然是集團體操,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很個人化的體操,每個人都知道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做,因此可以說,有了收音機體操這個彈性裝置,其他的集團體操才更能發揮效果,達到戰爭動員體制下,對殖民地人民忠誠心與體力的要求。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由 衛城出版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回事!日治時期女性不但學三國語言,還能參加軍事訓練
【鄉民談歷史】歷史課本只寫到宋代,其實同時期「金朝」的貨幣政策才叫狂!
一位中國慰安婦的自敘:這是我的人生如何被毀滅殆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