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疏通之銀行操作調查:不排除小微成信貸二傳手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貨幣疏通之銀行操作調查:不排除小微成信貸二傳手

  貨幣疏通之銀行操作調查 傳導尚未通暢:不排除小微成信貸“二傳手” 基建存擠出效應

  本報記者 陳植 上海報導

  貨幣疏通

  “上周分行內部開會專門討論,決定做一些擦邊球業務,比如放貸給當地大型國企旗下小微企業,由後者作為二傳手將貸款資金歸集到當地大型國企,逐步解決地方基建項目建設的融資需求。”

  “本周我們一直在收集梳理已批授信但尚未放貸、有新增貸款需求但尚未批複、存量貸款到期需續貸、已還貸款但未續貸等四類小微企業資料,確保總行在月底前能新增逾12億小微企業貸款。”近日,一家城商行分行小微企業部負責人近日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隨著相關部門頒布多項措施要求銀行加大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後,整個銀行小微企業部門變得乾勁十足。為進一步做大小微企業信貸規模,該銀行高層還提出對擁有穩定經營能力或信貸抵押品充足的小微企業,可以將貸款利率再下浮10%,確保該行小微貸款利率水準略低於同行,以此提升市場競爭力。

  然而,對於這次信貸投放優惠政策能否惠及更多小微企業,該負責人直言心裡沒底,他甚至發現,在此次收集的企業資料裡,部分小微企業都是由當地大型企業創設,不排除這些貸款通過小微企業作為“二傳手”,回流到大型企業账戶。

  記者也從多位國有大行小微信貸部門人士了解到,近日銀行總部要求盡可能多收集優質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但整體風控審核標準相比以往沒有出現明顯的放寬。

  “或許我遞交的小微企業信貸申請裡,只有10%-20%能獲得貸款。”近日,一家國有大行分行小微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類似資訊被認為意味著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尚未通暢,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的積極配合,且要考慮如何減少地方政府基建融資對小微企業與民企獲取貸款的擠出效應。

  風險與政策扶持難平衡

  “儘管相關部門加大小微企業與民企信貸投放力度,但目前而言,我們收集上來的企業資料,基本都是有過銀行信貸記錄或已經給予授信的企業,不少沒有通過授信或信貸審批的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依然被排除在外。” 上述城商行分行小微企業部負責人直言,這意味著銀行即便增加對小微貸款額度,但對信貸抵押品與外部評級的依賴要求並沒有實質性降低。

  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在近日舉行的平安銀行上海分行“安享財富人生”高峰論壇間隙向記者表示,這意味著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尚未通暢。

  究其原因,一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中美貿易爭端更新導致不少行業受到衝擊的情況下,銀行鑒於自身信貸安全考量,對小微企業依然采取較嚴格的風控審批標準;二是在減去市場資本溢價與所得稅因素後,當前貸款收益率不如國債收益率,令一些銀行更傾向投資國債,而中小銀行依然存在惜貸行為。

  一家股份製銀行分行小微企業部業務主管向記者透露,近日總行風控部門特別提醒,要留心太陽能光伏、對美外貿產業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近期光伏新政(取消補貼)導致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領域中小企業成本收回周期拉長近一倍,且利潤率削減約40%-50%,導致部分小微企業(個體戶)還款意願有所降低;而中美貿易爭端更新,相關對美出口產業面臨更嚴峻的經營壓力,訂單縮減可能會導致產業鏈小微企業遭遇貨款延期支付等資金問題。

  在實際操作過程,該主管發現不少部門員工也特別“自覺”地削減了上述行業小微企業與民企的信貸申請數量。

  這背後,一面是相關部門強調加大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是銀行內部對壞账風險的考核標準並沒有相應實質性改變——不少對公部門客戶經理一旦遭遇企業信貸壞账,就可能被扣發年終獎,為避免出現壞账拖累自身收入,挑選自己以往的信貸企業客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自然成為首選。

  一家銀行地方分行副行長近期也向記者透露,鑒於規避風險的考量,目前該行小微部門也傾向與第三方融資租賃公司與金融科技平台合作,在他們提供相應本金安全擔保的情況下輸出資金擴大小微企業放貸額。

  “其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金融科技平台所推薦的小微企業貸款客戶,背後都有大企業股東背景,不排除這些資金最終流向大企業,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構不夠通暢。”他直言,儘管相關部門要求降低對小微企業抵押擔保和外部評估的依賴,由於銀行內部壞账風險考核標準沒有改變,上述要求要全面落實,操作難度依然不小。

  在多位銀行小微部門業務主管看來,要讓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暢,引導定向降準所帶來的數千億信貸資金有效投向小微企業,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的積極配合。比如相關部門盡早推出降低企業所得稅與增值稅措施,以及加大特定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減輕小微企業在巨集觀經濟增速放緩與中美貿易爭端更新雙重壓力下的經營負擔。

  以小微做二傳手支持基建

  “此外,相關部門需盡早推出地方專項債解決地方特定領域基建項目融資需求,減少地方政府基建融資對小微企業與民企獲取貸款的擠出效應。”上述副行長指出。

  這位分行副行長告訴記者,在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後,地方政府部門迅速“湊熱鬧”。

  由於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台公司合理融資需求,上周三當地政府部門組織當地銀行高層參加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研討會,當地主管招商引資與產業經濟的副市長在會上希望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保障當地重點基建項目建設,其中包括被市政府列入經濟轉型發展重點工程的電子信息港園區與石化項目等基建項目,總計投資額超過100億元(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

  為了吸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這位副市長提出對信貸投放力度投放較大的銀行給予適當“獎勵”,包括優先考慮將地方財政存款與當地國企存款轉入這些銀行。

  “這一下子讓我們相當為難。”他透露,當前銀行總部主要追加小微企業的信貸額度,地方融資平台與房地產行業貸款投放額度依然被要求穩步收縮,如何解決地方政府的新融資訴求,儼然成為一大嚴峻考驗。

  “上周分行內部開會專門討論,決定做一些擦邊球業務,比如放貸給當地大型國企旗下小微企業,由後者作為二傳手將貸款資金歸集到當地大型國企,逐步解決地方基建項目建設的融資需求。”他表示。如此既能符合總行提出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求,又能落實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信貸投放需求。

  多家銀行小微部門業務主管告訴記者,類似現象並不少見。當地方政府基建項目信貸需求“擠壓”小微企業信貸額度的情況下,銀行不得不尋找“兩全其美”的辦法。

  “最近聽說一家銀行地方中部地區分行想出新辦法,他們放貸給地方國企提供產業園區建設貸款同時,要求產業園區加大力度吸引科技型小微企業落戶並提供貸款擔保,再放貸給這些小微企業。”一家股份製銀行分行小微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他看來,此舉既能滿足地方產業園區建設融資需求,又能找到小微企業放貸的有效管道。

  “坦白說,若沒有產業園區運營方——地方國企給予相應的貸款擔保等增信措施,能通過銀行現有小微貸款風控標準的企業屈指可數,如此給小微企業變相增信,讓銀行得以通過放貸風控審批流程。”他坦言。

  在他看來,這也是銀行既加大小微企業放貸以完成相關部門要求,又能有效對衝小微企信貸風險的“良方”——在當前巨集觀經濟增速放緩、中美貿易爭端更新、多個行業政策變動較大等因素共振下,多個行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日益增加,銀行貿然加大小微企業貸款額並降低貸款利率,反而給銀行帶來較高壞账風險。

  加碼信用債的“顧慮”

  央行視窗指導銀行加大信用債投資能否有效恢復民企發債融資功能亦是未知數。

  此前央行視窗指導顯示,對銀行投資AA+及以上信用評級的信用債,將按1:1比例給予MLF,對AA+以下信用評級的信用債進行投資,則按1:2給予MLF資金,但信用債投資前提必須是產業類,金融債不符合。

  “從4月民企信用債接連出現違約事件起,我們幾乎不再關注信用債投資,現在總行突然要求我們加大信用債投資,一下子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一家國有銀行債券交易員向記者指出。為此銀行內部做了一番討論,決定先將自營資金投向信用評級AA+以上的城投債,以及與銀行主貸的AA+信用評級企業信用債。

  “畢竟,在當前中美貿易爭端更新與巨集觀經濟增速放緩壓力下,不少民企經營壓力依然很大,貿然配置有可能遭遇踩雷,相比而言,城投債至少有地方政府財政兜底,在同等收益情況下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他解釋說。

  更重要的是,有銀行債券交易部主管認為在當前信用債因違約事件迭起導致成交量相對低迷的情況下,光靠銀行資金入場未必能有效盤活交易活躍度——由於多數銀行交易策略趨同,在缺乏其他類型投資機構不同交易策略的情況下,銀行同質化的交易策略只能導致銀行面臨較大的持倉踩雷風險。

  “不過,我也聽說個別銀行找到了新套利策略。”他指出。由於6月初央行將AA與AA+信用債納入了MLF(中期借貸便利)的合格質押品,因此部分銀行打算先買入AA與AA+信用債,再以此作為抵押品換取銀行MLF資金,若買入時機準確或許能賺取不菲的無風險利差收益。

  他承認,這種做法能否讓央行“視窗指導”產生預期效果,還需要觀察。畢竟,要拯救信用債市場流動性,恢復民企發債融資功能,緩解民企信用債違約困局,除了政策扶持,打鐵還需自身硬——民企需要改善自身經營績效,增強抗風險能力與業績表現,才能吸引銀行等各路資金持續入場,給信用債交易無人問津窘境“解圍”。

  多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鑒於對債券投資安全性的考量,當前民企經營能力與業績表現若得不到明顯改善,外貿、太陽能光伏、電子消費品等行業風險得不到緩釋,銀行內部仍可能傾向投資票據融資,而不是信用債。

  在他們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相關部門如何采取更積極財政政策扶持各個行業良性發展,給民企經營負擔“減壓”,吸引銀行等各路資本對民企信用債投資重拾信心。

  一家券商巨集觀分析師近日對記者表示,在GDP增速下行的環境下,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發揮尚欠缺,比如今年以來個人所得稅增速大幅高於居民收入增速,抑製居民消費意願提升,進而影響企業銷售額與拉長貨款回收周期,令銀行擔心民企資金鏈吃緊與庫存積壓風險而不敢貿然投資信用債或放貸。此外多數企業所承擔的稅收、非稅及社保等負擔依然較重,加之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偏低,也令金融機構惜貸或避險情緒上升。

  他認為,目前相關部門需加快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落地,一方面加快專項債發債進度解決重要領域基建項目融資需求,同時加強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硬約束,解除城投債隱性擔保問題,從而減少它對信用債投資的擠出效應,吸引銀行將更多資金流向民企信用債;

  另一方面加大居民與企業的減稅力度,一則激發居民消費熱情,提振企業銷售額增長並盤活經營性資金流;二則通過減稅有效降低企業經營壓力,驅動金融機構對民企投資放貸信心回升,打通貨幣傳導機制不暢的“痛點”,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小微企業、民企等實體經濟推動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劉萬裡 SF01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