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慘賠2000萬到獲得歐盟認證,一個門外漢翻轉台灣漁業的秘訣在?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從慘賠2000萬到獲得歐盟認證,一個門外漢翻轉台灣漁業的秘訣在?

Screen Shot 2016-06-24 at 11.57.11 AM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許多台灣傳統產業業者都會認為,如果這個行業以前就這樣做,那麼就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只要照著老規矩走就好。

但若要翻轉產業,為產品創造更新價值,其實有時候「創新」、「反骨」的精神,反而能夠創造新路徑,即使是一尾虱目魚也有不同的可能性。至少,我從沒想過原來台灣養殖漁業也可以這樣創新。(By責任編輯鄒昀倢)

一位曾被醫師宣告只剩2年的癌症病人,回家鄉幫忙養魚,為了健康,他堅持不給魚吃藥,歷經好幾次失敗,最終他養的虱目魚拿到了歐盟認證。

文/張嘉伶

二○一三年夏天,氣溫異常熱,許久沒下雨,台南北門的魚塭裡的水被曬得冒出熱氣,到了傍晚,原本平靜的魚池出現大量翻肚的虱目魚,一位白髮老人拿兩桶藥匆匆趕來,大喊著「阿良呀,這裡有兩桶救命藥,你要不要給你的魚趕快吃一點!」只見阿良呆站在魚池邊,不敢相信他的眼睛,望著翻肚的魚群……。他回鄉已2年,堅持不用藥養殖虱目魚,沒想到竟然這麼不容易收成,他虛弱卻堅定地對著爸爸說:「我不要給魚吃藥,我要堅持下去!」

那一晚,阿良拿著水桶,一桶一桶的把魚撈上岸,8000條魚全部無一倖免,花了一整晚才撈完,阿良算了算,發現這一晚的損失就超過200萬元,回鄉3年養魚把積蓄都花光了。

  • 8000條魚暴斃,慘虧200萬

阿良本名黃國良,他曾在中國大陸LED工廠擔任高階主管7年,之後發現身體出了狀況,回台灣檢查,醫師對他說,「因為長期操勞,你除了有肝硬化,還有膽囊癌,可能剩下2年生命!」他才驚覺人生沒有健康,也就什麼都沒有了,他決定回台南北門老家陪爸媽,順便幫他們養魚。

北門區是靠海的鹽分地帶,耕作不易,因此,早期人們多以出海捕魚、淺海養殖,或者曬鹽為業。由於沿海氣候及潟湖地形緣故,很適合淺海養殖,台南的養殖業發展很早,其中又以鹹水魚塭虱目魚及淺海牡蠣最多。黃國良家從他爺爺開始就以養殖虱目魚為業,共有3個養殖池,面積不到2甲,歷經父親黃碧田到黃國良回鄉,養殖時間長達60多年。

早期,虱目魚魚苗無法人工孵育,必須靠捕撈或進口,屬於高單價魚類。之後,養殖技術日益發達,台南地區開始流行養虱目魚,不過虱目魚雖然價格好,但不保證年年賺大錢,有時寒害嚴重,或者魚池受病菌感染,都可能造成整池魚暴斃,養殖戶整年心血就白費了。

黃國良從小看著爺爺和父母終年辛勤工作,收入卻僅能餬口,讓他感覺繼承家業沒有未來,他不想窩在這個偏遠漁村,國中畢業就出外求學,之後就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健康亮紅燈,才回家開始研究養魚。

因健康問題加上個性有點叛逆,黃國良不想和一般養殖戶做一樣的事,他想做無毒的生態養殖,也就是不用藥,讓魚健康自然成長;當地人知道他的作法後,都覺得他很傻。「那時候的我真的太有自信,想說別人高密度養殖,一甲的魚塭放養3萬尾魚,那我就減少養殖量至1萬8000尾,沒想到數量還是太多,最後並沒有成功。」

  • 無毒虱目魚,拿到定價權

隔年,黃國良把養魚數量降為8000尾,但碰上了酷熱的盛夏,魚塭裡的海水因蒸發太多,導致鹽分提高,水質優氧化嚴重,一晚上8000條魚都翻肚暴斃了,他沒接受爸爸給魚吃救命藥的提議,痛苦只能自己承擔,不僅這兩年辛苦投入都白費了,還連累了爸爸,甚至還聽到村民在嘲笑他「不是很厲害,那魚怎麼養不活?」在他破碎的心又補上了一刀。

第3年,黃國良向朋友借錢,打算捲土重來。這次他只敢放養5000、6000尾,在養魚之前,他先日曬養土、養水,魚塭旁的小路也不用一般的柏油碎石,而採用天然的蚵殼鋪路,避免柏油影響了水質;他還特別找來本土植物「豬母奶」做植被與雜草共生,在塭畔設置兩個大桶子,裝了加糖蜜的活益菌,希望讓魚吃得健康。

皇天不負苦心人,虱目魚順利收成。有趣的是,村子裡許多養魚人家託人來向黃國良買魚,說要買給孫子吃,黃國良認為這代表村民認可他的努力。

一四年,台南市長賴清德驅車前往距離市區一個鐘頭的北門漁村,而黃國良與爸爸從賴市長手中拿到「漁業之光」獎牌,賴清德感謝他們為台南貢獻心力,他們共拿下農委會三大獎,分別是「水產精品海宴獎」、「產銷履歷達人」和「十大好菜」,黃國良眼眶泛淚,這一刻他等了許久;同一年,黃國良的虱目魚還拿到歐盟認證無毒標章,這是全台第一家。

自認有些反骨,黃國良想翻轉台灣養殖魚現況,不僅證明了不用藥養殖也能有好魚,也想找回養殖魚的定價權。過去通路商因大宗採購,把收購價格壓低,採購價甚至低於漁民的成本,導致漁民得用更差的飼料來解決問題;但黃國良的虱目魚拿到歐盟認證,數量又稀少,對通路商來說,是特殊商品,價格自然比一般好,可以擁有定價權。

  • 集結小農,提升養殖魚價值

黃國良知道,這種小農生態養殖法,雖然出發點希望對土地友善、與自然共生,但只靠自己養殖的產量很稀少,也沒有經濟規模,他希望集合相同理念的人一起養殖,再透過共同的銷售平台,把銷量擴大。

黃國良開始輔導養殖戶,告訴他們選擇生態養殖法就有機會拿到較合理的利潤,甚至可以外銷歐洲,但要按照他的低密度養殖法,讓虱目魚壯碩肥美,「是模特兒身材,而不只是肚子胖胖的虱目魚。」黃國良連捕撈方式也有堅持,絕對不電擊,因為擔心虱目魚受驚嚇,肉會緊縮;而是採用流刺網,一尾一尾抓,雖然費時費力,但可維持肉質的鮮美。

黃國良堅持採用生態養殖法,四至九月養殖魚收成後,另外半年讓土地休息。但這樣卻出現兩個大問題,一是大量收成時,若短時間沒賣掉,通路商得丟掉報廢,養殖戶也只能認賠;二是土地休養期間,消費者想買魚,卻沒魚可賣。

為了解決問題,他希望透過熟成的技術或是加工的技術,讓一尾虱目魚分拆成鮮魚肚、魚丸、水餃等,可延長賞味期,也讓風味更上一層樓,甚至增加商品價值。

黃國良參考國外製作一夜干魚的過程,自己買零組件組裝出一台冷風乾燥機,利用獨特冷風乾燥技術,可在8小時內將新鮮魚肉脫水20%,將鮮魚的風味濃縮,這種類似熟成魚肉的技術在國內少見,連維多麗亞等五星級飯店都慕名想訂購。

虱目魚加工包裝後,剩下的魚骨也沒有浪費,黃國良說,先前他身體不好,媽媽把上百台斤的虱目魚骨熬煮成湯汁給他喝,沒想到這些年下來,他的癌症沒有復發,甚至還生了一個孩子,感受到魚骨豐富的營養價值,讓他想到早期虱目魚就被稱為「牛奶魚」。

去年,有一位大學教授喝到虱目魚骨熬成的湯汁後,覺得十分鮮美,鼓勵他們商品化;黃國良就將數百斤魚骨和八隻酒糟雞熬煮超過40小時,再將湯汁極速冷凍,成為虱目魚元氣飲。

在虱目魚養殖成功後,黃國良持續開拓不同魚種,包括龍膽石斑、金目鱸、白蝦等,同樣也用生態養殖法,在養蝦池甚至看到蝦子的天敵蝦虎魚,黃國良笑說,「蝦虎魚吃剩下的,就是我的產量了。」接下來,他希望有更多人用生態養殖,透過加工技巧提升養殖魚價值,讓台灣的養殖業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本文經合作夥伴財訊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堅持不用藥、不電擊、低密度養殖 癌男養出無毒虱目魚 歐盟也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