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希望各位能从整季来谈,不要拘泥于成团结果
关注者
38
被浏览
158,224

25 个回答

以下,纯属个人感受,勿撕勿怼。节目时间跨度长,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或有记忆偏差,如有冒犯,都是您对。

1⃣️从两静姐谈“傲慢的人早晚要栽跟头”。

宁静和伊能静两大静姐,应该是30位姐姐里的“大咖”,这一点估计不光晓明这样觉得,第一期就说两静姐是他的前辈是偶像,两姐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理所当然,伊能静出场的时候,一见诸位姐姐就说:“大家不要把我们当德高望重的前辈”。嘿嘿,自我感觉德高望重的很。

俩静姐都自带着功成名就天生王者风范,进场之后,当然觉得自己是队长,宁静不用说,从开场秀就在琢磨自己的队员,第一期的字幕很好玩,不断弹出“静选之女”之类的话,葱花开始到最后一次选队长,宁静投了自己两票,她这个我就是老大就是领导的自我认知是贯穿始终的。伊能静一公选人也露出我可以去当队长的信心,本来她选了和万茜一组,并和万茜说:“跟着你走。”万茜也回她:“稳稳的”。但是她看到那一组叫什么来着有当队长的可能,就改变了选组。

伊能静以前辈、导师、老妈子的心态当队长,带王智和王丽坤确实辛苦,但是这回没有出彩也没有捞着好,还被网友骂的狗血淋头,而她辛苦带的队员,王智和王丽坤也完全没有散发出个人的魅力,跌跌绊绊的好像没有长大的孩子。但是伊能静是一个十分敏感细腻的人,她栽了这个跟头后,心态转变的很快,傲慢自负之心从此收敛,慢慢开始承认自己很不足,别说教别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变的谦虚低调起来,到最后最后都有自知之明,不再选组,而要谦卑的被选了。

宁静确实是个强大独立的女人,用她自己的话评价应该是这娘们是个狠人。鲜亮的履历,傲慢的态度,这姐不是不应该成团,是应该独立成团。因为她是不会错的,如果她错了,那就是节目组的错,是规则的错,是你们的错,本宫是不会错的。这个“自以为是”的宫范儿不独立成团,谁能HoLd住啊。

宁静带队员,有人形容说是大国企,很贴切,经常开会统一思想,强调个人权威,我觉得看见类似的表情,是在董明珠的脸上。这样的领导就是,我必须是一把手,而且你们必须听我的,要不我来干嘛来呢?有锋芒且有攻击性。这很好,如果在商场上战场上都很好,但是,这是综艺节目,30个姐姐,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要散发出独立的光茫,而不是几个卫星围着恒星周转啊!每个姐姐都是来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人气,资源,都需要被看到啊!

我觉得宁静在节目中的挫败,不在成团夜,而在五公,集中表现在《莲》,宁静求胜欲太强,把这歌舞台做成了大杂烩;不是要把自己舞台做到最好,而是直接去破李斯组一只手跳舞的“功”,这种决策混乱与过于功利,其他姐姐听从多,发挥自己能动性少,而静姐本人毕竟是专业演员,又不具秀导的能力,得分垫底情理之中。至于成团夜静姐小组少个名额,最后发飙,不过是前期各种挫败的积累,集中爆发罢了。

宁静在成团夜的表现和成团后采里的别扭,后采时对二组~她们穿团服,她们还是很有凝聚力,所以我很怂,乃至主动站的远远的,搂住郁可唯和孟佳等等样子,不像48,像18岁的小女生闹别扭,不过是18岁的小女生这么做可能让人觉得可爱,48岁这么做有点像撒泼。

2⃣️从各个舞台表现谈“优秀的团队大体相似,不优秀的团队各有各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第一季里最优秀的三个舞台是:兰花草,大碗宽面,情人。

这三个演出团队的共性是每个舞台都没有所谓的“C”位,每个演出者都焕发出独有的魅力,然后组合起来又非常和谐,这大概就是有“团魂”的演出吧。当每个参与者都忘我的参与,沉浸式的演出,团魂就有了,舞台就真正好看起来。

兰花草是一公,没有队长,在三人小组里,袁咏琳是优秀的全能担当,阿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舞台是两个王者带一个青铜。阿朵本人是优秀的秀导,又大气而善于沟通,宁静没有很彰显她霸气的一面,而是服从大局投入三人集体,专注演出,实践证明,当大家都把节目当节目,而不是“权利的游戏”,是可以干的很出色的。

大碗和情人团队不用说,大家有目共睹,整个团队氛围平等和谐,每个人欢脱而努力,谁不愿意在这样开心的环境里努力呢?即使再辛苦,得到尊重和激励,辛苦也变得珍贵了吧。

反观其他几个队,艾瑞巴蒂组被嘲讽为群魔乱舞,乱在姑奶奶们主意太多。万茜和张雨绮当队长有共性,俩人都够努力的,想把事干好,但是也没有那么成功突出,我觉得和这俩人的先天条件有关,这俩本职都是演员,你硬要按人气推领导,外行领导内行,她们俩赶鸭子上架,不是不努力,但也不是不痛苦,结果就没有那么高光。伊能静当队长那期前面说过了,她当队长的心态就是以上率下,以老带新,不过静姐很快调整了心态和定位,这也令人欣赏。

一个团队是否优秀,我认为取决定作用的是“平等和尊重”,尤其是队长(领导)对队员的平等对待和时刻尊重,说到底大家都是独立人格的人,都有独有的才华和光芒,就好像阿朵姐姐说的“唯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团队里有暂时的分工不同,岗位区别,从人格上并无高低之分,谁不是自己爸妈掌心的宝,谁不是自己爱人的心头肉,谁不是自己孩子崇拜的偶像呢?

在平等和尊重这个基础上“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这是最好的管理,最好的团队。反之,试图经常开会“教诲之、统一之”,都是泯灭人性的,必然走不远。

3⃣️从姐姐们的表现谈“自信独立、内心强大的女人自带光芒”。

节目的淘汰自有规则,有几个姐姐让我很意难平,袁咏琳,阿朵,王霏霏,金晨,张含韵,这几个姐姐我觉得都该成团啊!尤其是阿朵,舞台水平明显高出一大截,直接上春晚也够了啊,为啥早早淘汰了,哎,是这个舞台不够高格,配不上朵姐吧。

另外陈松伶和钟丽缇姐姐,虽然在节目中昙花一现,但我也很喜欢她们努力,活的真诚自然洒脱的样子。陈松伶姐姐看起来是有点对舞台力不从心的样子,但是这个姐姐真好的是大气,从第一个登台为大家探路,到受伤还坚持演出,坦荡离开,言行举止没有多少胜负心,完全没有攻击性,真的让人觉得温暖踏实。人工AI是不多话很努力的,这些女人真的让人从不同角度,看到女性的努力和坚持,真正的“女性力量”。

节目里有几个内心特别强大的人,张雨绮,万茜,这两个女人,不管有多少风浪波折,我真心敬佩她们内心独立和强大。

纵观整个节目,最欣赏的是这两个女人,不管遇到什么质疑,比如初评,初评的时候,评委的评价真的很给姐姐们压力,能做到看破评委也是人,不必把他们的评价奉为圣旨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张雨绮的X牌,万茜弹错了等等,她们都会不受外界他人的影响,不会自我怀疑,而是坚定自我的判断做自己,这很了不起。

成团夜张雨绮的成团宣言,有些令人心酸,但也是她的高光时刻,真是喜欢张雨绮一手举起奖杯,自信洒脱的走向高台的背影,无论踩过多少荆棘,她都坚定的认为自己不仅风华绝代,而且可以继续乘风破浪。

至于万茜,她每次发言都不紧不慢,声音稳定有磁性,这大概是演员的优势?哎,她领奖后走向领奖台的背影也好美,这光背,不拔罐真可惜了!这姐姐乘风破浪俩月了,目前还在风雨颠簸中,但是我相信她可以坦荡做自己,比如成团后采时,宁静当场开撕,张雨绮努力打圆场,李斯吓的当场要下跪(玩笑),万茜基本看也不看宁静,只是在嘴角保持一个若有若无的微笑,这个态度很值得学习,撕吧,撒泼吧,我根本不理你,您随便。所以我说万茜值得佩服就在这里,最好的反击不是出击而是无视。

码字不易,您都看到底了也不容易,客官点个赞呗。

写在前面: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25+、30-的年轻人,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追过一个综艺——提前有期待,专门开会员,日日盼更新,处处都关注,不仅不用倍速,还反复回看节目。小时候专心学业,当年的超(快)女(男)没看过比赛,现在工作繁忙,近年的创造营、青你、练习生等也从未追过,不过通过这些选秀出道了的艺人如果一直在娱乐圈发展,倒也是通过各种宣传报道了解过,所以看第一期30位姐姐集结进行初舞台展示时,完全不认识、没听过名字的明星姐姐倒也真是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这对有轻微脸盲症的我来说,实在是个利好;但如果说我对这些明星有多深了解,那还真没有,有的我只听说过名字,有的我只是认识这张脸,有的名字和脸都对得上可又说不出她的作品,当然了,那些就算名字、样貌、作品都知道的,也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毕竟,我不是个追星族。这样讲,倒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多客观,事实上,随着节目的进展,姐姐们与气场相合的队友们合作得越来越紧密,而观众也在她们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在内心里有了自己选择的偏好。

只是,当夏去秋来,回顾这一季“浪姐”时,我这样一个路人,想从节目已有的呈现内容出发,谈点自己的感想。

第一部分:当我们在谈论“姐姐”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上船之前,没有人知道会驶向何方……

这档名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综艺节目自开播之日起,节目立意与价值就始终是讨论的焦点,从百万文案的诞生、主题曲的传唱,到高开低走的批评,再到节目组疯狂拉回口碑的努力,“让30位30+的姐姐们自信归位、勇敢出发”,“呈现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等等词条和表述成为了它的标签。但是,这些是从策划节目的角度来看,如果换个角度,从这个节目的实际制作和呈现来看,我们又可以有怎样的思考呢?

一、年份

据说浪姐的节目早在去年第四季度便已有所设想并开启了嘉宾邀请的程序,预计于第二年春节之后开始录制。但是偏偏遇到了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遇到了新冠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整个国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抗击疫情这一件事情上,包括娱乐事业在内的其他事情都停下了脚步。抗疫不成功,一切都将不存。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春暖花开之时,社会开始重启了,一切慢慢恢复正轨,但这仅仅是我们国家,从国际社会上来看,直到今天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且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终点在哪里。

从综艺节目来说,我记得,在疫情刚刚缓解的时候,是一些歌手、音乐人开始在线上开音乐会,用这样的方式延续事业同时鼓舞人心、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后来渐渐有了一些远程真人秀或者无观众的现场录制综艺,再到大部分地区解禁以后,生活类慢综艺的开播。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热闹的综艺节目是少有的,然后,“浪姐”终于起航了。

可能很多人疑惑,为何要从疫情开始讲起?事实上,恰恰是突发事件带给“浪姐”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更多的可能性。疫情之下,平时忙于赶各种通告的明星也有时间陪伴家人了,而相对工作机会不多的艺人甚至发愁是不是接下来只能赋闲了,疫情缓解后,娱乐圈全面复工复产也晚于其他一些行业。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节目的准备节奏也变了,战线拉长了,而嘉宾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是行业中人,更不认识任何这个节目的相关人士,但是可以揣测,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国外的秀、红毯也都取消了,明星也基本不会随便出入国门了,是不是恰恰是这个时间里,以前不能来的嘉宾可以来了?以前谈好的嘉宾可能来不了了?在面对同类型嘉宾的时候是不是有了谁上谁下的挑选?当然,疫情也会潜移默化改变所有人的心理,当然具体影响到了谁谁谁、怎么影响的、结果是什么也讲不清……反正最后,我们看到了节目呈现的30位姐姐。

二、行业

我的专业与工作离这个行业甚远,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个行业的观众,我们总会或多或少以路人的视角在旁观。我个人观察到的分两方面。

首先,分工的细化与形式的综合。娱乐在往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很明显的特征之一是,现在虽然仍然会笼统地讲,唱歌类、跳舞类、语言类节目,而且也的确仍然有外延相对较多的王牌节目,但是更吸引眼球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小品、相声等,而是改变为说唱、乐队、街舞、脱口秀……这就是这个行业更细的工种分化。而与之并不矛盾的是,呈现形式的更加综合。现在绝不仅仅是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人或者舞姿曼妙就可以赢得喝彩的时候了,服化道怎么安排,舞台怎么呈现,互动怎么展开等等,这一系列都成了评判的因素。包括 “男团”、“女团”开始盛行,想必也是有更多人更多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因素吧。

其次,准入门槛的降低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现今,好像随便什么人在哪个平台有点名气就都成了艺人,有的开始在一些视频直播,成了网红,后来就开始唱歌跳舞拍戏了,有的纯粹素人因为一些什么节目就出道了,尽管成团即巅峰,后来糊得不知有其人,但也并不影响艺人的标签。以前是有作品被大家知道,现在是被人知道(流量)然后有作品。艺人越来越多,虽然大部分广大群众也不认识。而与之并不矛盾的是,明星想做到路人皆知、深入人心却越发难了。比较欣赏知乎用户Red Vintage在评价第十期节目时的回答,不说分市场蛋糕和资源集聚的事,但至少,她的回答里告诉我们,想要在这个行业里行稳致远,必须保持努力和敬业、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优质艺人来身负流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应该是这个行业的进步。

三、女性

节目为什么选择的嘉宾是女性而非男性?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因为社会开始更加关注女性的现实困境巴拉巴拉。对吗?对,也不对。有时候我们光顾着讲更高的价值定位了,而忽视了更简单的考量。首先,现在有不少综艺主打的都是男嘉宾,女嘉宾是点缀,所以做“姐姐”的创新性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似乎“浪姐”还真是个挺原创的节目,不像其他节目向国外买版权、改编甚至涉嫌抄袭,听说最近邻国倒是想做一档类似的姐姐节目。其次,在“男团”、“女团”这样的团体真人秀中,成熟女性之间的张力要比成熟男性之间的张力强,能够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我个人总有种感觉,男性之间的友谊好像挺稳定,可是不具有想象力,好的特单一,女性之间的友谊有时候“塑料”有时候“钢铁”,好的特丰富。开播前不是大家都等着看互相撕逼吗?虽然最后没有。而且即便没有撕逼,姐姐们之间的互动也是极为精彩和多元的。但是,你看“披荆斩棘的哥哥”只是提出个概念,就不被看好。再说了,姐姐们都这么好看,多养眼。

四、这30位姐姐

这部分本来想揉进去写,想想还是单拎出来吧。一季“浪姐”只有30位,相比庞大的女艺人群体来说,实在是沧海一粟,可是每个人又是各不相同的,身份不太一样,年龄更是从三十岁跨越到五十多岁,足足是两代人了。有人说她们是想来翻红,这个帽子盖得还真错了,这里有的早就红透了,有的正当红,有的即将红,即便有的真是小透明,我们也得先讲明白两点:一是明星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和普通人不能比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接这个综艺节目是为了赚钱,但也不缺这俩钱;二是现在综艺节目这么多,每年也就火那么一两个,来之前她们不会预想这个节目不错,但也不会把因此而红当成理所当然。作为艺人,她们需要流量、关注、市场,否则也就失去了这个身份的意义,成为了一个庸常的“有钱人”,所以会来,但来之前就考虑太多会发生什么也不现实。

第二部分:当我们在谈论“乘风破浪”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上船后,没有人会知道遇到什么……

如果没有了“乘风破浪”这个定语,似乎30岁以上的姐姐这个概念也就只是个性别和年龄划分了。但恰恰是这个定语,规定了她们要做的事情和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个节目里姐姐们确实是来渡劫的,哦不,乘风破浪的。给他们风浪的人很多,社会的大环境,30位姐姐的小环境,节目组的折磨,还有场内场外“浪花”的苛求。主题曲《无价之姐》里面还写了个词叫“弄潮搏浪”,不过在我看来,“乘风破浪”和“弄潮搏浪”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不是一个量级,前者是应对风浪的勇气和行动,后者则是掌握了风浪的起落来去。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姐姐们或者所有女性也只能努力做到前者了,实际上也如此。(此处点到为止)

一、得有无限可能的业务能力。

女性不容易,就不容易在,得做到特别优秀才能脱颖而出。

前面讲行业的时候讲到了对专业水平的更高要求,姐姐这档节目体现对这点体现得是淋漓尽致。因为是姐姐,因为是已经出道、有了自己标签的艺人,所以不可能再以未出道的素人小妹妹的标准来要求她们。而事实上,姐姐也确实比妹妹做得更出色。这个综艺采用了比赛的形式,是有排名、投票和淘汰的,姐姐们拼尽全力,不敢有任何懈怠,她们的努力、坚持、敬业贯穿始终。而仅有态度是不够的,得有能力,就算起点低也得通过勤学苦练迎头赶上,能力不行的就真的离开了。初舞台时候的“X牌”一下子让“无限可能”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姐姐们也把“无限可能”这个词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以前我们讲某某某是演员,是歌手,而现在,我们要求艺人一专多能,得会演会唱会跳有综艺感会说相声(哈哈)。好多姐姐把这个节目看成是业务集训班,去训练就是去上学,四个月下来,留到最后的姐姐们眼见着瘦脱了相,各项业务能力也增长了好多。

二、得有处理好几种关系的心态

1.人气与实力。“浪姐”是最现实的修罗场,在人气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评判标准的情况下,这30位姐姐的“地位”本来就“不平等“——出道时间长的比出道时间短的知名度高;演员的知名度更高,而歌手等其他艺人能够被很多人知晓的概率相对少——或许工作不少,但被看到得少,更何况个别主要做幕后。实力嘛,有标准,但又没有唯一标准,所以这个节目过程中,姐姐们也在人气与实力之间左右摇摆。先不说节目组的操作,不过“观众喜爱度”这个事情还是个谜,最后姐姐们都知道了是玩人气。

2.舞台与投票。以往的演出只需要对舞台负责,但“浪姐“的演出需要500位浪花现场投票。当然了,还是暂且搁置舞台那艘怪异的大船和两侧啥也看不太清楚的观众,单说舞台设想与投票结果的差异,前两公可是让不少姐姐吃了苦头,后来大家聪明了起来,都开始用最炸的场子换取安全,虽然不全都应验了,可是差异不大。电视机前的观众为那些质量也很高的舞台鸣不平,但也无法扭转现场投票的结果。

3.红与“黑”。随着节目开播,姐姐们是真的火了,身价涨了、代言多了、流量来了,可是个人的争议甚至非议也来了,谁让这个节目不只是表演节目,而是从训练、生活、采访到宣布结果、选择队长、选择队员、选择歌曲,全过程呈现,姐姐们也不知道自己被怎么剪辑、怎么拼接,更不知道吃瓜群众们是如何“列文虎克”地解读与分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有的就是故意歪曲。姐姐们面对这些东西有时也会手足无措,心情会随舆论起伏,有时候回应得不好反而招惹更多非议。其实,看得多了,才能不那么偏听偏信——姐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节目,在面对很多情况时的反应都是真实的,逻辑是自洽的,我们要怀着善意去看待她们。

4.资源与风险。姐姐们在这个节目火了,邀约和工作机会越来越多,资源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对需要曝光度的明星来讲,绝对是必要的。但是机遇越高,风险越高。不仅仅是随着歌舞难度的提升、姐姐们在完成各种高超技巧的时候身体需要承受的压力,还有在其他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挑战,众所周知的是,有好几位姐姐都受了伤,甚至是不算轻的“小意外”。不是这个节目有毒,是客观的结果。

三、得一定程度上进行个人价值观的重塑

30位姐姐都是自己的女王,都在这个行业里颇具分量,这点毋庸置疑。不过相比舞台本身,节目的亮点更多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同吃同住同训练的过程中,姐姐们既在与不同的人合作,也在互动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与他人。为什么许多姐姐都会写下小作文,除了工作需要之外,一定有真情实感,有的姐姐还强调过,这个节目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在其他人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段经历的重要性云云。节目里那些相互讲出的“金句”,除了影响观众,首先感染的是彼时彼地亲耳听到彼此。我们还看到了姐姐们的相互欣赏,因为节目结成的真挚友谊,让拥有了她们人生中新的财富。

第三部分:当我们在谈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船在航行,有人想上岸,有人要下船。可是它不靠岸,它要海葬。

现在的观众向来挑剔,节目越红,节目组就被狙得越狠,“浪姐”绝对如此。路人立场,不是想主动给节目组辩护什么,但也的确觉得有些指摘未免有点过分了。

一、关于节目初心

节目组自己给自己戴了顶高大上的帽子,这无可厚非,谁不得往好里宣传呢?最开始搞得也确实可以,主要是靠姐姐们撑起来的。但是观众接受了节目组的价值观,开始用这顶高帽子去套,结果发现越来越偏,或者从是走向非,于是谩骂开始了,说节目组的初心改了、丢了、没了。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综艺的根本是娱乐,社会价值是一种附加其上的向往和追求,而非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能苛求娱乐承载过多的使命。这档节目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注30岁以上女性的价值已然应该被赞赏。这个节目的时长已经算是相当可以了,但无奈展示得还是太有限,连所有内容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就连姐姐们都有微词。有时候也是剪辑的锅,因为怕被说有的不敢剪,但剪出来的没准更会被骂,再怎么小心谨慎,这个度也拿捏不准。不过,专业的节目制作有它们的各种规范与要求,绝不是我等普通路人能够随意置喙的,在我看来,怎么吐槽节目组是观众的自由,但只要这个节目组没有原则性、底线性问题(肯定不会有,否则根本看不到),这种批评也只是娱乐的一部分。

相比其他那些真的“男团”、“女团”选秀节目,这个节目的观众群体更广泛,虽然主力是30岁上下的女性,但还是网罗了更多的男性以及不在这个年龄范围里的女性。萝卜青菜该有所爱吧,即便粉丝流量体现不出,路人基础还是丰厚的。至少,更多人开始接受团的审美,评判节目的好坏也从单纯的歌曲是否好听,开始转变为欣赏整体。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什么都要,虽然舞台上的《兰花草》是我永远的心头好,但我也愿意为《大碗宽面》的任何综艺买单。

二、关于比赛规则

每一轮比赛的规则变来变去,让姐姐们自己都搞不懂。姐姐们有话语权去提出自己的方案,节目组可能会采纳;而由于节目是边拍边播,节目组一定也是随着外在评价的改变而改变,好不好先不说,但这是流动的。感觉设计一套更完整、更“公平”的赛制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就像政治哲学会把追求“正义”当成最高善一样。可是,真实的场景下,制度设计不可能完美无缺。B站有些相对专业的up主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听上去的确比现有节目的合理,可是是否真的能落地呢?一个更好的idea未必能形成更好的project,而设计与执行之间又永远存在落差。500个浪花的投票来决定留还是走,或许是有些讽刺,不过除了疫情防控需要(前后呼应了),它也是人间真实的体现——评价我们的人永远都是相对无知而有限的,不是吗?此外,有时候又不得不承认,恰恰是这种不完美也创造了许多美好,比如一些环节设置最大程度彰显了姐姐们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当然,不论是节目还是整个社会,不断变革才是符合发展要求的,哪怕有些变革是向更好的方向完善,有的是失败的试错机会。

三、关于节目未来

第一季还在进行中,同类型节目也想上线了,下一季设想也提上了议程。随着这一季的完结,心情也逐渐恢复了平静。以后是否还会这么投入地关注它的第二季,我是犹豫的。于我个人而言,真情实感追了三个月的“浪姐”不是选秀,是个真人秀。我珍惜所有综艺节目的第一季,就像初恋为什么总让人念念不忘,那种青涩、稚嫩、怯懦、试探乃至混乱才是最珍贵的。试想一下,第一季的样板有了,有些套路固定了,哪怕舞台更炫酷了,歌舞难度更高了,可是精彩程度就一定更高吗?比如,第二季姐姐们的初舞台的呈现是不是就不那么可爱了?是不是选队长选队员就完全成了结果导向?是不是姐姐们会过早地破解游戏规则?

不敢想,也不想想了。最后,真的希望姐姐们不是夏日限定,是来日方长。

后记:

这篇文章起草于六公播出之后,但是在看完成团夜直播后,只能陷入深深的困惑。罢了,船终于靠岸,浮华落幕,可是新的航线再次展现,你,我,她们,又将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