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 生存威脅 | WWF Hong Kong


 
© Samson So

生存威脅

棲息於珠江河口的中華白海豚相當獨特:該處既是中國最多中華白海豚聚集居住的地點,亦是全球其中一個海上交通最頻繁、污染最嚴重的水域。發展活動導致棲息地消失、環境惡化,令棲息於此的中華白海豚面對嚴峻的生存威脅。

海豚在香港聚居於西面海域,原本範圍已不算遼闊,面積有限,自90年代中期,更有逾1,400公頃面積之水域因填海而消失,不但直接令海豚失去生境地,更影響該區其他魚類生長,導致海豚的食物供應減少。另外,無止境的挖泥、傾土、大興土木,持續不斷的海洋及聲音污染,愈來愈頻繁的交通等,都威脅著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

早於2000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已制定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及行動計劃,但除了進行長期監察外,其他措施少有付諸實際行動。舉例說,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雖名為「海豚保護區」,原本應是保護計劃的主要部份,但該區仍有發展項目進行,保護成效有限。此外,海岸公園內仍然准許領有許可證的商業捕魚活動,海豚因此要與漁民競爭食物,海岸公園因此未能為中華白海豚創造有利的生存條件,提供食物。

縱使如此,至少三個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仍未獲得任何法定保護。

香港及珠江河口的中華白海豚正備受以下威脅︰ 1. 沿岸發展令生境地消失
中華白海豚一般在近岸水深不超過十米的淺水處覓食。過去以至即將進行的大規模填海,如赤鱲角機場、港珠澳大橋和第三條機場跑道等工程項目,都令海豚重要的生境消失,令牠們要遷移到較遠的、可能是不太合適的生境。沿岸蓬勃發展,更直接擾亂牠們的繁殖、生長及覓食等。填海工程亦可能干擾,甚至中斷海豚的遷徙通道。

2. 水質污染
挖泥期間,海水內沉積物數量會增加,令魚鰓更易堵塞,減慢魚類生長速度,及阻礙魚卵及幼魚的生長。魚類及甲殼類動物是海豚的主要食物,因此沉積物增加會導致海豚的食物減少,影響了海豚的食物鏈。挖泥亦會令水裡的溶氧濃度降低,導致魚類死亡,遂令中華白海豚的食物供應減少。

現時於沙洲東部,及未來於大小磨刀以南的海上污泥卸置設施所進行的污泥傾倒活動,會影響附近一帶的生態,危害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污染物的有機氯及重金屬等,會溶解到海裡去,繼而在中華白海豚體內積聚,成為牠們的潛在健康隱憂。

中華白海豚亦受珠江河口區的污染困擾。不過,水質污染對中華白海豚的整體影響,仍有待更多研究作確定。

3. 海底的聲音污染
海豚依賴回聲偵測距離,進行獵食、溝通及定位。與聲納原理相似,海豚發出聲音,並依靠聲音反射,判斷同伴、魚類及其他物件的位置。海底工程有時會使用撞擊式打樁(南丫島南部的風力發電機組將採用此方式興建),這類聲音會擾亂海豚對聲音的判斷,有機會導致死亡。

海上交通愈來愈頻繁,亦會令中華白海豚接收回聲更困難,令牠們難以用聲音溝通。船隻發出的高噪音,可令牠們受到騷擾或傷害,改變生活習慣及使用聲音的方式。

4. 意外撞向船隻
填海令海面更窄,加上香港的海上交通愈來愈頻繁,每日有多艘高速客船穿梭香港、澳門及珠江三城市,令海面更覺擠迫。自1999至2009年,香港西部海域的交通流量,增加了1倍。現時高速客船的行線,正橫越大嶼山附近、主要的海豚生境,海豚被船隻撞傷的機會大增。有時,在中華白海豚的鰭上、身體上,可見到疤痕,這些疤痕有可能是由螺旋槳造成的。

5. 過度捕魚
現時,在香港並無規例或管制,限制漁獲數量。海裡魚兒數量逐漸減少,由觀察魚獲亦可略知一二,以往本地魚獲,以大條、生長期長、高價值的魚為主,現時則以細小、生長期短、低價值的魚佔多。除過度捕魚外,部分漁戶使用的捕魚方法,令漁業未能持續發展,例如拖網捕魚持續破壞海床生態。魚的數量減少,即海豚的食物減少。
 
© Adam Minu
赤鱲角附近釣魚船
© Adam Minu
關於海豚擱淺
大部分擱淺海豚,死亡原因不明,部分可能因為被捕魚工具纏住、被船隻撞傷或因環境污染而死亡。死亡的主要是年幼或初生的海豚。

以下是2000至2009年中華白海豚的擱淺數字︰
2000 10
2001 8
2002 7
2003 14
2004 10
2005 13
2006 5
2007 17
2008 10
2009 8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 Alan Leung
中華白海豚
© Alan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