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間,中芯國際披露的招股書中,罕見地共有六家券商承銷:其中海通證券、中金公司作為中芯國際的聯席保薦機構(主承銷商),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國開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則擔任中芯國際的聯席承銷商。在公開的招股書中,也透露出中芯正研發中的先進製程。

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擬發行股份不超過16.8562億股,擬募集資金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中芯國際申報材料獲受理前,科創板申報大軍中擬募資最多的是中國通號的105億元(後超募0.3億),這也意味著,若中芯國際發行成功,其將取代中國通號成為科創板「募資之王」。

放眼全球晶圓製造市場,第一梯隊為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中芯國際與聯華電子、格羅方德目前處於第二梯隊,並且公司正處於追趕先進製程的過程中,隨著聯華電子與格羅方德於2018年先後宣佈退出12奈米以下先進技術的研發、暫停7奈米製程的開發,中芯國際在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節點中的競爭者正在減少。

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14奈米先進製程的營收占比已達到1.3%,招股書透露,其第二代FinFET製程的研發正在進行之中。此次科創板IPO公司擬投入80億元的募集資金投入「12 英寸晶片SN1項目」,以滿足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12英寸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至14奈米及以下。

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四大項目構成,分別為:積體電路晶圓代工、光罩製造、凸塊加工及測試以及其他,其中積體電路晶圓代工最為外界所熟知,前述項目也是中芯國際報告期內的主要營收來源,報告期內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5.94%、89.30%及 93.12%。

積體電路晶圓代工收入按製程製程劃分又可以分別成熟製程製程和先進製程製程,記者瞭解到,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提供0.18微米技術節點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企業,目前公司已經開發了0.35微米至14奈米多種技術節點,應用於邏輯製程、特色製程等技術平台。

報告期內,中芯國際55/65奈米產品占比分別為20.65%、22.34%及 27.30%,0.15/0.18微米產品占比分別為35.46%、38.56%及 38.55%,另外公司將14奈米和28奈米產品收入合併計算,占比分別為8.12%、6.19%以及4.32%。

中芯國際高層也曾表示,在未來幾年中,將開始看到自己掌握技術的收入。

招股書顯示,公司已經相繼完成了28奈米HKC+製程及第一代14奈米FinFET製程的研發並實現量產,第二代FinFET製程的研發也在穩健進行中。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在短時間內實現28奈米到14奈米的技術跨越中,公司首席執行官梁孟松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招股書裡對其介紹較為精簡,不過其個人擁有逾450項專利,曾發表技術論文350餘篇,在入職中芯國際前曾在台積電任職。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擁有控股子公司37家,持有股份或權益的參股公司共26家,其中中芯上海、中芯北京、中芯天津、中芯深圳、中芯北方、中芯南方系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重要的經營主體屬於重要控股子公司。

進一步來看,中芯上海分別擁有1條12英寸產線和1條8英寸產線,其中12英寸產線定位於先進製程研發平台,目前主要專注14奈米 及以下技術節點的研發生產,另外中芯南方的一條12英寸產線同樣用於14奈米及以下技術的研發生產。

上述重要控股子公司中,包括中芯北方、中芯南方、中芯深圳等尚處於虧損狀態,對此中芯國際解釋稱,中芯北方和中芯深圳運營時間短,尚處於折舊高峰期、客戶及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影響;而截至 2019 年 12月31日,中芯南方仍處於開辦期,其運營的12英寸先進製程產線處於試生產階段,因此報告期內形成了一定虧損。

需要注意的是,在積體電路晶圓代工領域,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能力是衡量企業技術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在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時間上,台積電處於領跑狀態,其早在2011年就實現了28奈米產品的量產,2016年實現10奈米產品的量產,2018年實現7奈米產品量產,目前尚無其他晶圓代工企業能達到前述7奈米量產水平。

14奈米製程落後最先進7奈米製程兩代,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完成14奈米產品的量產,不過格羅方德於2018年8月宣佈將無限期地暫停 7奈米 LP製程的開發,以便將資源轉移到更加專業的14奈米 和12奈米 FinFET節點的持續開發上;聯華電子同樣在2018年宣佈退出1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市場。

上述事件對於正在突破先進製程的中芯國際而言,意味著在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節點,將面臨更少的競爭者。

高昂的研發費用是阻礙晶圓代工廠進行製程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成功,此次募集的200億資金中,將有40%(80億元)用於12英寸晶片SNI項目、20%(40億元)用於公司先進及成熟製程研發項目儲備資金。

另外在今年5月,大基金Ⅱ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Ⅱ注資中芯南方,通過注資,中芯南方註冊資本將由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中芯國際也將加快引進先進製造製程及產品。

其中在市場需求方面,根據IC Insights,中國IC設計全球市場市占達到了16%,而IDM和整體IC市場市占占比很低,造成了大量IC設計公司的晶圓代工需求外溢。

上述研報認為,本土晶圓代工能力與IC設計公司晶圓代工需求嚴重不匹配,其中提到「以2017年為例,..........,中國晶圓代工需求中,又有16%需求被台積電等廠商滿足,留給本土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華潤上華、華力微、武漢新芯和上海先進等的代工需求約370億。然而,本土晶圓代工廠有近一半產值由為外資IC設計公司代工獲得,因此實際滿足本土IC設計公司代工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

該研報指出,中芯國際的重要國內客戶包括海思半導體、格科微、兆易創新、紫光展銳、中興微電子等,均為在行業內增長潛力較好,具有較高景氣度的半導體公司。隨著國內IC設計公司的需求不斷增長,中芯國際有望開拓更多國內客戶並長期保持下游較好的用戶需求。

據瞭解,中芯國際來自大陸區的收入貢獻從2010年的29%增長到2019年的59.4%,收入複合年增長率為20%。

報告期內,中芯國際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 52.74%、40.91%及 40.61%,而來自美國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則在逐年降低,分別為40.01%、31.61%及 26.36%。

值得注意的是,從產能角度看,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中芯國際產銷率分別為93.99%、98.49%以及97.59%;產能利用率則分別為86.72%、91.77%和93.99%。

報告期內,中芯國際年產能(約當8英寸)分別為5,289,113 片、5,393,219片及 5,482,475 片,中芯國際對此也坦言,其處於產能規模瓶頸,尚需進一步提升產能,提高市場佔有率並更好地滿足終端市場需求。

文章來源:新浪科技
#晶圓代工 #三星 #台積電 #全球 #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