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趣的同源词系联结论?

关注者
31
被浏览
12,637

4 个回答

(本篇只局限於上古漢語同源詞。)

一、“樹立”義、音*ŊET(疑組月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文字中「埶」像人雙手持草木、栽種於土上之形,義爲“種植”。

《說文·丮部》:「,種也。《書》曰:我埶黍稷。」

這個{埶}*ŋets與表示“設立”的{設}*ŋ̊et是一組同源詞,它們的核心都是“樹立”。

古漢語中{勢}*ŋ̊ets的意義比較寬泛,有“形勢”、“權勢”等諸多意義,不過從詞源[1]看,{勢}最早其實就表示“所設之物”,人之所設就是權勢,天地之所設就是形勢。

《韓非子·難勢》:「吾所爲言者,言人之所也。」

古人把“測量日影的桿子”稱爲{臬}*ŋe̠t,「圭臬」就是指測日影的儀器,後常用來比喻“法度”。因爲使用時桿子要被“埶”在地上,故名{臬}[2];這個詞又作「槷」。


二、“收藏”義、音*TSAŊ(精組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表示“收藏”的{藏}*dza̠ŋ自古是個常用詞,引申之,人們把“儲藏東西的地方”也稱爲{藏}*dza̠ŋs[3],變平聲爲去聲,也就是“寶藏”的{藏}。

後來這個去聲詞引申表示“內臟”的{臟}*dza̠ŋs,就像“府庫”的{府}也引申表示“臟腑”的{腑}。

“倉庫”的{倉}*tsʰa̠ŋ也與之同源[4]


三、“堅硬”義、音*KI[∅,K,Ŋ](見系脂質真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堅}*ki̠ŋ與{硈}*rkʰi̠k、《方言》的{鍇}*rki̠、{鑙}*ki̠是一組同源詞[5]

《說文·石部》:「,石堅也。」
《方言》卷二:「,堅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吳揚江淮之間曰。」

「吉」也常常表示“堅實”的意思,也記錄的此詞族的詞,如:

〔吉圭〕堅實的圭。花東286:丙卜:惠瘳吉圭爯丁〔吉金〕堅實的青銅。〔吉石〕堅實的石。秦懷后磬:「天君賜之釐(賚),澤(擇)其吉石,自乍(作)□(造)殸(磬),氒(厥)名曰懷后。」〔吉玉〕堅實的玉。詛楚文·湫淵:「又(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瑄)璧。」《山海經·西山經》:「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糈用稷米。」


四、“大”義、音*(K)RA[∅,Ŋ](來組魚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訓中{良}*raŋ有“大”的意思。

〔良魚〕大魚。《毛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毛傳:「良魚在淵,小魚在渚。」

用爲程度副詞、相當於“很”的{良}就是從這類“大”的意義引申出來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默然久。」

這個詞與{京}*kraŋ同源,同訓的{路}*ra̠s、{夏}*ɡra̠ʔ、{景}*kraŋʔ也與之同源。

《爾雅·釋詁上》:「,大也。」
丘之高者曰「京」,囷之大者曰「京」,麃之大者曰「麖」,水產物之大者曰「鯨」,力之大者曰「勍」。[6]

表示“大車”的{輅}*ra̠s、“大盾”的{櫓}*ra̠ʔ也是如此。

出土材料中的「魯」就常常表示“大”的意思,也記錄的此詞族的詞,如:

〔宖魯〕大;同義複合詞。史牆盤:「宖(宏)魯卲(昭)王。」〔魯休〕大美。伯姜鼎:「白(伯)姜日受天子魯休。」師望鼎:「朢(望)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魯福〕〔大魯福〕大福。啟卣:「用匄魯福。」戜者鼎:「用匄偁魯福。」梁其鐘:「降余大魯福。」〔魯命〕大命。逑盤:「膺受天魯令(命)。」

張良之所以名「良」而字「子房」,也可能就是同取“大”義[7]


五、“大”義、音*WA[∅,Ŋ](云組魚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這些同源詞有:{俁}*ŋwaʔ、{吳}*ŋwa̠、{⿱大瓜}*kwa̠、{訏}*(r)w̥a,和{皇}*wa̠ŋ、{王}*waŋ等:

《說文·人部》:「,大也。」
《說文·大部》:「⿱大瓜,大也。」
《爾雅·釋詁》:「,大也。」《方言》卷一:「,大也。中齊西楚之間曰。」
《方言》卷十三:「,大也。」又:「,大也。」
《說文·王部》:「,大也。」
《廣雅·釋詁一》:「,大也。」

這些比較虛的“大”引申出了表示“自大”的{夸}*rkʰwa̠、“大話”的{誇}*rkʰwa̠、{詡}*(r)w̥aʔ:

《廣雅·釋詁一》:「,大也。」
《說文·言部》:「,大言也。」《漢書·揚雄傳上》:「尚泰奢,麗誇詡。」顏師古注:「,大也。」


六、“大”義、音*PA[T,N](幫組月元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書中的{般}*ba̠n有“大”義。

《方言》卷一:「,大也。」郭璞注:「〔音〕般桓〔之般〕。」《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這個詞與同訓的{昄}*rba̠nʔ、{廢}*pats、{}*pət同源。

《爾雅·釋詁上》:「,大也。」《毛詩·小雅·四月》:「爲殘賊,莫知其尤。」毛傳:「,大也。」
《說文·大部》:「,大也。」

表示“大船”的{橃}*pats應該就是因其大而得名。

《說文·木部》:「,海中大船。」


七、“道路”義、音*[L,R]A[∅,K](以來組魚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表示“道路”的{途}*la̠與{路}*ra̠(k)s是同源詞。

同訓的{旅}*raʔ、{魯}*ra̠ʔ、{唐}*l̥a̠ŋ亦與之同源。

《爾雅·釋宮》:「,途也。 」郭璞注:「途即道也。」
《廣雅·釋詁三》:「,道也。」曹憲無注。
《爾雅·釋宮》:「廟中路謂之。」


八、與“道路”有關、音*L(I)U[∅,K](以組幽覺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道}*lu̠ʔ是一個常用詞。“道路”可以產生很多意思,如完成某件事的路子就是“方法”、人們心中存在的道就是“法式”,人生走過的時光之路就是“經歷”等等。

古漢語中的{迪}*li̠uk、{繇\猷}*l(i)u也有“道”一類的意義(如“方法”、“道理”等),這些詞與{道}同源。

《爾雅·釋詁下》:「,道也。」《爾雅·釋宮》:「,道也。」《方言》卷三:「,道也,東齊或曰。」

上聲的{道}變爲去聲,派生出了表示“引導”的{導}*lu̠s[8];{迪}不止有“道路”的意思,同樣也有“開導”的意思,今依然在用的「啟迪」的「迪」就是用的這個意思;表示“引導”的{誘}*luʔ也與它們同源[9]

《尚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啟後人。」孔傳:「開道後人,言訓誡。」
《爾雅·釋詁下》:「,進也。」

“引導”與“誘導”的核心是一樣的,都是“使人走上某種道路”的意思。訓“詐”的{猷}*l(i)u就是一種“誘導”。

《方言》卷十三:「,詐也。」

古人將“捕鳥時用活鳥誘導同類鳥的裝置”稱爲{㘥}*lu,即得名於其“誘”的特點[10]

“道路”除了會派生出“引導”(=“使人走上某種路”)的意思,還會產生“遵循”(=“走上某種路”)的意思。如表示“履行”的{蹈}*lu̠s、{由}*liu。

《穀梁傳·隱公元年》:「道則未也。」陸德明釋文:「蹈,履行之名。」
《廣雅·釋詁一》:「,行也。」《論語·雍也》:「行不道。」《孟子·公孫丑上》:「隘與不恭,君子不也。」


九、“釋放”義、音*LA[∅,K](以組魚鐸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表示“釋放”的{舍}*l̥aʔ後來作「捨」。

《說文·手部》:「也。」

這個詞與{釋}*l̥ak、{赦}*l̥aks本來就是同源詞。


十、與“聲音”有關、音*LEŊ(以組耕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上古漢語中,表示“聲音”的{聲}*l̥eŋ與{聽}*l̥e̠ŋ是同源詞,聲音就是耳朵所聽之物。{聽}*l̥e̠ŋ也與{聆}*re̠ŋ同源[11]

表示“樂石”的{磬}*kʰɫe̠ŋs是由其能發聲而得名的。古文字以“石磬”之形造了「声」字(「殸」的左旁),後來才有了「聲」字,字源與詞源是反過來的。

{聖}*l̥eŋs所指的核心是“多聞善聽”,這個詞與{聽}{聲}音義關係極其密切,前人論之已詳。正是因為“聖人”們多聞善聽,因此多擁有極高的智慧、能力出眾。到後來,人們將“聖”上升到德行的程度,指品德高尚者。


十一、“光明”義、音*WEŊ(云組耕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書中表示“光明”的詞很多,其中以下耕部詞是一個詞族:{熲}*kwe̠ŋʔ、{耿}*rke̠ŋʔ、{烓}*kʰwe̠ŋ、{榮}*wreŋ、{熒}*we̠ŋ、{炯}*kweŋʔ/gweŋʔ 等。

《說文·耳部》引杜林說:「,光也。」《廣雅·釋詁四》:「,明也。」
《方言·卷十二》:「,明也。」郭璞注:「口類<熲>反。」
《爾雅·釋詁》:「,光也。」
《釋名·釋言語》:「,猶熒也。熒熒,照明貌也。」李善《文選》注引《廣雅》:「,光也。」
《說文·火部》:「,光也。」


十二、“光明”義、音*(P)RAŊ(來組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漢語中表示“明亮”的{亮}*raŋs、{朗}*ra̠ŋʔ是一組同源詞[12]

《爾雅·釋言》:「也。」《說文·月部》:「,明也。」
《後漢書·蘇竟傳》:「雖昧必。」李賢注:「,明也。」

諸葛亮,字孔明,即是「亮」「明」同有“光明”義。

這些詞可能與{明}*mraŋ本身就是同源詞;{炳}*praŋʔ與{明}是同源詞[13]

《廣雅·釋訓》:「炳炳,明也。」《廣雅·釋詁四》:「,明也。」

這些聲母有流音成分的陽部詞也可能與{陽}*laŋ同源,不過表示{陽}可能與“播揚”之類的意義有關。

《說文· 部》:「,高、也。」


十三、與“哭泣”有關、音*(K)RƏP(來組緝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哭泣”的{泣}*kʰrəp與{淚}*rəps>*rəts是同源詞[14]

古文字的「眔」就象眼睛中流出淚水之形,是{泣}、{淚}這組同源詞的初文[15]


十四、“重複”義、音*LƏP(以組緝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疊}*lə̠p與同訓的{襲}*sləp、{沓}*lə̠p是同源詞[16],它們都有“重複”、“重疊”一類意思。

《玄應音義》卷九引《蒼頡篇》:「,重也。」
《廣雅·釋詁四》:「,重也。」
《莊子·田子方》:「適矢復,方矢復寓。」成玄英疏:「,重也。」

《說文》云:「,數飛也。」{習}*sləp這類“多次”的意義也來源於“重”chóng。

古文字中有一字作「衣」中有「衣」之形,就是爲“穿衣加服”的{襲}*sləp造的。

《禮記·內則》:「寒不敢,癢不敢搔。」鄭玄注:「謂重衣。」

“反復說話、說個不停”就是{譶}*lə̠p,「譶」字從三「言」,就是爲這個詞造的;這個詞又作「沓」。

原本《玉篇·言部》引《蒼頡篇》:「,言不止也。」
《說文·曰部》:「,語多沓沓也。」


十五、“登”義、音*[L,R]ƏŊ(以來組蒸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書中的{馮}*brəŋ有“登”義,這個詞與{凌}*rəŋ、{乘}*mləŋ、{騰}*lə̠ŋ是同源詞[17]

《廣雅·釋言》:「,登也。」《荀子·宥坐》:「數仞之牆而民不踰也,百仞之山而豎子而游也。」
《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天池,絕飛梁。」薛綜注:「凌,升也。」
《釋名·釋姿容》:「,陞也,登亦如之也。」《毛詩·豳風·七月》:「亟其屋,其始播百穀。」毛傳:「,升也。」
《呂氏春秋·孟春紀》:「天氣下降,地氣上。」

傳說中的“螣蛇”即是因其能“騰”,故名{螣}*lə̠ŋ,又作「騰蛇」。

《說文·虫部》:「,神蛇也。」

古書及出土材料中有一些表示“升”的「力」,也是記錄的此詞族的詞(或讀爲{陟}[18],實非。)

《楚辭·天問》:「禹之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臺桑。」清華竹簡一《金縢》:「武王,成王猶幼在位。」清華竹簡三《說命上》:「縢降庸。」


十六、“登”義、音*TƏ[K,Ŋ](端組職蒸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除了前所云“登”的詞族,上古漢語還有一個韻部同而聲母稍異的詞族,其詞如{登}*tə̠ŋ、{陟}*rtək、同訓的{德}*tə̠k。

《爾雅·釋詁》:「,陞也。」
《說文·彳部》:「,升也。」虞本《周易·剝》:「君子德車。」

「陟」字本身就取象於二「止」登升階梯之義。

火氣上升即爲{蒸\烝}*təŋ。

《國語·周語上》:「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土膏其動。」韋昭注:「,升也。」
《論衡·自然》:「下氣上,上氣降下。」

這些詞在以前的同源詞字典中已經被提及過了[19],但沒有與前一個詞族在聲母上分開。更早的漢語中姑且不論,在上古漢語前中期*T-與*L-的界限還是相當分明的,故這兩個詞族應當分開。

{升}這個詞的聲母有些難以判斷,其在中古書母。中古書母在上古有多個來源[20],而{升}可能來源於其中的上古以組(*L-)或上古端組(*T-),分別為*l̥əŋ或*stəŋ,對於不同上古聲母,分別歸入*LƏŊ或*TƏŊ的詞族。待考。


十七、“中”義、音*TU[K,Ŋ](端組覺冬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書中的{督}*tu̠k有“中”的意思,這個詞與“中央”的{中}*rtuŋ是同源詞[21]

《周禮·考工記·匠人》「堂涂十有二分」鄭玄注:「分其旁之脩。」賈公彥疏:「名中央爲者,所以督率兩旁。」
《太玄·周》:「植中樞,立慮也。」司馬光集注:「,猶中也。」

中醫裡講的“督脈”就是由於其在背中央而得名的。

古人把衣背中縫也稱爲{裻}*tu̠k。

《國語•晉語一》:「﹝晉獻公﹞使申生伐東山,衣之偏之衣,佩之以金玦。」韋昭注:「在中,左右異,故曰偏。」

作為名詞、平聲的{中}*rtuŋ,派生出了表示“達到中部”、去聲的{中}*rtuŋs[22]


十八、“信”義、音*RAŊ(來組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漢語中的{亮}*raŋs有“誠信”的意思,這個詞又作「諒」。

《爾雅·釋詁》:「,信也。」《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君子不,惡乎執?」趙岐注:「,信也。」
《方言》卷一:「,信也。」郭璞注:「音亮。」《禮記·內則》:「朝夕學幼儀,請肄簡。」鄭玄注:「,信也。」

“信”一類的意義常伴隨“確實、誠然”的用法,「允」、「誠」即如此。{亮/諒}也產生了這種用法:

王符《潛夫論·慎微》:「哉斯言!可無思乎?」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不於上皇之世。」

表示“確實”的{良}*raŋ也與此同源。

《史記·趙世家》:「諸將皆以爲趙氏孤兒已死,皆喜。」


十九、“裂解”義、音*TAŊ(來組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古代有一種名爲“磔”的酷刑,是以車分裂人體,其得名就來源於{磔}*rta̠k這個詞;這個詞較早是用來表示一種古代祭祀名,祭祀時要將牲畜肢體分裂、張開,其核心都是“裂”。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九門攘。」孫希旦集解:「,磔裂牲體也...磔牲以祭國門之神,欲其攘除凶災,禦止疫鬼,勿使復入也。」《史記·封禪書》:「狗邑四門,以御蠱菑。」司馬貞索隱引《月令》注云:「,禳也。」
《說文·桀部》:「,辜也。」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甲謀遣乙盜殺人,受分十錢,問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論?當。67」《荀子·宥坐》:「吳子胥不姑蘇東門外乎!」楊倞注:「,車裂也。」

這個詞又作「矺」,這是個雙聲符字:

《史記·李斯列傳》:「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司馬貞索隱:「音宅,與『磔』同,古今字異耳。磔,謂裂其支體而殺之。」

這個詞與同樣有“裂開”義的{坼}*rtʰa̠k、{柝}tʰa̠k是同源詞

《說文·土部》:「 (),裂也。」《淮南子·本經訓》:「天旱地。」
《說文·木部》:「 (),判也。」

它們也與我們熟悉的{撦}*tʰaʔ是同源詞,這個詞後來作「扯」,至今依然在用。

《廣雅·釋詁三》:「,開也。」

{屠}*da̠也是一種宰殺牲畜的方式,也用來表殺戮,其核心也是割裂以殺之。

《逸周書·程典》:「牛羊不盡齒,不。」《逸周書·周祝》:「國覆,國事,國孤,國,皆若之何?」孔晁注:「,謂人分裂也。」《楚辭·天問》:「何勤子母。」王逸注:「,裂剝也。」


......


(感覺這個回答以後可以作爲同源詞筆記慢慢寫

参考

  1. ^W. H. Baxter,L. Sagart.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2014:30.
  2. ^思路見:裘錫圭.試釋殷墟卜辭的“槷”字.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輯).中華書局,2018:8.
  3.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商務印書館,2015:727-730.
  4.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369-370.
  5.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341-342.
  6.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7. ^张良,字子房;子房是什么意思? - 布之道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84968/answer/915258876
  8.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商務印書館,2015:155-159.
  9.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商務印書館,1999:44-45.
  10.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商務印書館,2015:149-151.
  11.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325-326.
  12.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358.
  13.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商務印書館,1999:100.
  14. ^W. H. Baxter,L. Sagart.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2014:134.
  15. ^陳斯鵬.“眔”爲“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256-261;陳斯鵬.卓盧古文字學叢稿.中西書局,2018:41-50.
  16.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596.
  17.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253-255.
  18. ^陳劍.結合出土文獻校讀古書舉隅//首屆新語文學與早期中國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6:33-38.
  19.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商務印書館,1999:77-80.
  20. ^白一平.“埶”“勢”“設”等字的構擬和中古sy-(書母=審母)的來源.簡帛(第五輯),2010:161-178.
  21.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608-609.
  22.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商務印書館,2015:258-259.

這個回答是對 @布之道 答案[1]的補充。[0]

一、-ɻ-和-w-的交替

四、“大”義、音*(K)RA[∅,Ŋ](來組魚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五、“大”義、音*WA[∅,Ŋ](云組魚陽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首先我們發現漢語的{寬}{廣}可能也是這個詞族的成員,這十分重要。

注意這兩個詞族之間呈現二等-合口的交替,這不是個例:

比如明亮:*(K)R[A,E]Ŋ [1]

這些詞都在苗藥語中有反映:[2][3]

其實仔細觀察苗瑤語,還能找到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Ratliff認爲原始苗瑤語的*Pj-會在勉語中變成*Pw-,並且會使金門話擦化成f(v)[4],比如
Weera Ostapirat 將這些字搆擬為軟腭化的輔音Cˠ[2],用來解釋這些不尋常的現象。

我們用原始苗瑤語*klˠ和*glˠ來解釋以下同源詞


我們注意到,原始苗瑤語*klˠ經常和古漢語*kʷ對譯,而*kl經常和古漢語的二等字有關係(例如狗,PHM*klu,皎,PHM*klow)[2]


注意到苗語還有這樣一個詞:


一般認爲這和上古漢語的{舌}*mlat 有關。注意到瑤語-j-和苗語的-l-,我們將其搆擬為PHM *mlˠ。注意到*m是漢藏語表達身體的一個常用前綴[5],於是我們有舌*m-lat,自然,我們想到上古漢語{曰}*wat和{話}*wrˤath,於是我們確定這種流音-圓唇的交替在其他聲母中也是確實存在的[3]

所以儘管不管是{光}還是{夏}漢藏語中都有不少疑似同源詞[6]不排除這些上古漢語表示{大}的詞是從苗語{wide}中分別借入的可能。

二、流音后*a和*u的交替

“道路”義、音*LA~RA(K)(以來組魚鐸部)的上古漢語同源詞族

這個詞族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簡單。注意到{道}這個字,上古漢語*lˤuʔ,和以上的詞只差一個元音,呈現*a和*u的交替。(注意到這裏的非三等標記,這很重要[4])這在漢語裏並不是孤例。注意到:

稻 *lˤuʔ

稌tʰˤo(X)<-l̥a(ʔ)

這裏也出現了a和u的交替。考慮稻子可能不是上古漢語的固有詞匯,一般人會認爲這是一個南方來源的詞匯。原始苗瑤語裏有這個詞:(Ratliff的*mbl我認爲是*ml,由表示生物的m前綴和基本聲母l組成)

注意到原始苗瑤語的詞會在苗語(方言1-7)中失去韻尾,那我們就不能排除{稻 }(*lˤuʔ)和{稌}(tʰˤo(X)<-l̥a(ʔ))是分別從瑤語和苗語中借的詞。

同樣的,我們在苗瑤語中發現這樣的詞:(注意,Ratliff的*kl我認爲是*kr,和漢語來母發生關係)

這説明詞族{道,路}可能和{稻,稌}經歷了相同的過程。


注記:

[0]圖片裏表格從左到右的語言依次是:黔東,湘西,川黔滇(白苗),川黔滇(馬山),川黔滇(羅泊河),昌東,巴哼,勉,金門,標敏,藻敏。

[1]有人可能把它分成兩個詞族,但是注意到{光}{耿}等詞的存在,我們只能認爲:要麽這兩個詞族依然有關係,要麽每個詞族裏都有-ɻ-和-w-和-ɻw-的交替。

[2]相反,苗瑤語的*kr,pr等反而對應漢語的來母字(Re:閩語清鼻音)[3]

[3]同時具有流音和合口性質的說*l̥ot->l̥-wat也非常可疑

[4]沙加爾認爲苗語更有可能是漢語發生ˤu->au的音變后借入的[7]。注意到上古漢語可能沒有*ou,所以如果近似的韻母借入上古漢語的話不排除進入了幽韻。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622243/answer/1713254393
  2. ^abIssu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Affiliation of Proto-Miao-Yao,Weera Ostapirat 2016
  3. ^ab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1242698/answer/1703680014
  4. ^Ratliff 《Hmong-Mien language history》
  5. ^Baxter, Sagart《Old Chinese:A New Reconstruction》
  6. ^數據來源:STEDT https://stedt.berkeley.edu/~stedt-cgi/rootcanal.pl
  7. ^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