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網路銀行可以這樣搞!去鬧吧阿里網路銀行,把這裡鬧得天翻地覆吧!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原來網路銀行可以這樣搞!去鬧吧阿里網路銀行,把這裡鬧得天翻地覆吧!

導讀:

2008 年馬雲那句「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豪語言猶在耳,阿里巴巴何時正式進軍銀行業,牽動中國金融業的敏感神經。

這幾天,中國媒體又傳馬雲已經提出設立網路銀行的申請。沒兩天,阿里巴巴又如過去幾次一樣忙著澄清:沒這回事!不管阿里巴巴和中國央行之間到底談到什麼程度了,阿里巴巴一直鴨子滑水,在網路金融創新服務上深度布局,一旦拿到銀行身分,對傳統金融業的衝擊絕對會非常大。

本文作者熟悉中國金融產業環境,在《36 氪》發表系列文章,回顧阿里巴巴金融中「阿里小貸」發展歷程、阿里巴巴為什麼這麼想要獲得網路銀行的資格,以及阿里巴巴獲得網路銀行後的優勢有哪些。

  • 阿里小貸怎麼開始的?

阿里小貸是阿里巴巴金融的重要一部分。回顧阿里小貸的發展歷程,它的基礎可追溯到 2002 年「誠信通」的成立。

阿里小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數據積累期(2002~2007 年):阿里巴巴通過「誠信通」、淘寶等產品積累原始商戶數據,為小貸風險管理打好基礎。

阿里巴巴在 2002 年 3 月推出「誠信通」業務,針對會員的國內貿易提供服務。阿里巴巴把會員在阿里巴巴的交易誠信記錄展示在網上,幫助誠信通會員獲得採購方的信任。2004 年 3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誠信通」指數,用以衡量會員信用狀況,成為阿里巴巴信用評核模型的基礎。同時間在 B2C 端,淘寶規模大幅增長,為阿里巴巴累積大量消費者使用數據。

經驗積累期(2007~2010 年):阿里巴巴與中國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深入合作放貸,同時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數據庫以及一系列風險控管機制。

2007 年阿里巴巴與建行、工行合作先後分別推出「e 貸通」及「易融通」貸款產品,服務中小型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相當於銀行的銷售管道和訊息提供者,幫助銀行評估信用風險的同時,也拉了一堆潛在借貸者。但是小電商業者大多還是達不到銀行的門檻,據說建行和工行也沒有從阿里這邊拉到特別多的大單。2008 年,阿里巴巴又推出網商融資平台,雲集來自 400 多家國內外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 2000 多名風險投資人。

這些都是它在貸款領域的初步嘗試。

獨立發展期(2010 年至今):2010 年阿里巴巴開始自建小額貸款公司,以小微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2011 年,阿里巴巴中斷與建行、工行的貸款合作,獨立發展。

2010 年及 2011 年,阿里巴巴先後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分別為 6 億及 10 億元。阿里小貸正式成立,開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寶或阿里巴巴上的電商企業放貸。隨後,阿里小貸做了很多輪資產證券化項目,擴充貸款額度(編按:後文有解釋)。2013 年 7 月與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的證券化項目獲批准,將在交易所掛牌交易。

  • 阿里小貸的商業模式

阿里小貸的註冊資本兩家公司合起來只有 16 億元。根據中國央行與銀監會共同下發的《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的錢,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 50%。這樣等於是限制了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它只能最多放出 16 x 1.5 = 24 億元。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公開數據,我們可以推算阿里小貸在 2013 年上半年累計放貸 500 億。我們做個簡單的除法:500 除以 24,我們可以大致推算出這 24 億一共滾了 21 次,也就是平均貸款週期只有 1.25 週。這麼短的貸款週期可能有兩個解釋:一是貸款週期真的很短,大多商家都只是把貸來的錢用於超短期周轉;二是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遠不止 24 億元。

除了循環貸外,阿里小貸的貸款期限一般在 30 天到 12 個月。雖說蠻多店家的貸款只是用於短期周轉,但 1.25 週畢竟還是太短了。

其實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遠不止 24 億元。

首先,阿里小貸所在的杭州及重慶的地方金融辦出台鼓勵政策,滿足一定條件後,來自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可以達到資本淨額的 100%。這樣阿里小貸的放貸規模就可以達到 32 億元了。再回歸到《指導意見》原文:「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資本淨額​​的 50%。」也就是說,阿里除了註冊資本及來自銀行的融資外,阿里小貸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融資,例如信託融資、證券化甚至上市。

雖然在 2011 年底銀監會曾口頭通知部分信託公司謹慎對待與小貸公司的合作,但阿里還是突破重重壓力,在 2012 年通過與山東信託合作進行至少兩次融資。在此補充說明一下,信託其實也屬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在會被計算在那 50% 裡。在此以阿里巴巴和東方證券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為例解釋一下:

對於阿里小貸來說,它的貸款就是它的資產之一:這個貸款是別人欠它的錢,早晚要還的,而且還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借貸人定期還本金和利息) 。

於是阿里小貸可以在券商的幫助下,把它的資產打包成證券,賣給投資者(綠色箭頭),獲得現金。這個打包成證券的過程,就是證券化。證券化的過程中,券商需要成立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 or SPV)來操作這個過程。投資者由此可以獲得貸款產品的收益權。

而後借貸人定期還給銀行的本金和利息,在券商和它成立的特殊目的載體扣除手續費之後,就變成了投資者的收益(藍色箭頭)。

阿里小貸通過這整個過程獲得了現金,而這些現金可以用來對中小型電商進一步放貸,增加放貸規模。

如果阿里可以一直將其貸款證券化,其實融資數額並沒有實質上的上限。不過根據《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證券化申請週期最長可達兩個月,其實還是會限制整體貸款規模的增長速度的。

小貸公司甚至可以採取更極端的方式:上市!

最近吳江市鱸鄉農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mmercial Credit Inc.)在納斯達克上市就搞得紅紅火火的呀,成功募集了 900 萬美金之餘,上市沒幾天股價就幾乎翻倍了。(話說這傢伙只有 22 個員工,而且這英文名是有多坑爹啊……)

  • 阿里小貸要做銀行,還有困難

但回歸當前的監管環境,阿里小貸確實是不大可能做銀行呢。

主要的依據是《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了「貸款調查應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採取現場核實、電話查問以及信息諮詢等途徑和方法。」這樣等於是扼殺了阿里大數據的優勢。被除去武器後赤手空拳的阿里,即使申請了銀行牌照,也很難和其他大銀行一決高低。

那麼,面對增長的瓶頸,阿里該怎麼做?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回歸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投資與融資。

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於是便有了投資需求(存款也是投資的一種)。缺乏資金的人需要融資,融資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目前阿里金融在不斷想方設法滿足這兩個需求——通過餘額寶等產品滿足投資需求,通過阿里小貸等滿足融資需求。但阿里的投資與融資產品各自為政,並沒有好好聯繫。

於是阿里開始在外搬救兵:把貸款打包成信託產品、證券化,用來滿足部分(高富帥)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但這座橋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不是阿里的橋,而是信託、券商或基金子公司搭起來的橋;其次,投資者的門檻普遍較高,不符合阿里一直以來貫徹的為屌絲服務的精神。

阿里是時候建自己的橋了。

第二座橋:借力小伙伴們

沒錯!面對著如此多的中小企業貸款需求,阿里可以藉助集體的力量!建立 P2P 平台!(編按:個人對個人借貸)

在這也不詳述 P2P 的幾種不同類型了,就簡單以陸金所為例吧:陸金所充當一個融資平台。有借錢需求的人在平台上發布信息。陸金所會負責風險控制,篩選掉風險大的項目。有投資需求的人可以在平台上借款給對方,收取高利率回報(基準利率的 140%),由平安集團下屬的擔保公司做出百分百擔保,考慮到平安的規模,這樣的投資接近零風險。

集體的力量總是偉大的。且從市場和它自身兩個角度分析下它的可行性吧。

市場的話,最最重要還是監管因素。

雖然重慶前不久整肅了 P2P 行業,但只要注意不要越線,P2P 行業還是可以生存的。據媒體報導,相關部門在國務院的主導下在 8 月初組成了調研小分隊參觀了陸金所(也參觀了阿里),小分隊的同志們對陸金所的業務模式和風控表示了肯定。既然陸金所模式被肯定了,發揮中國互聯網精神——「借鑒」就行了嘛。未來法規環境也必定逐漸成熟,政策性風險其實不大。

監管方面沒有問題了,我們再看看需求。在中國,有盈餘資金的人多如滿天繁星,看看陸金所每次發產品搶都搶不到就可以明白了。而缺資金的人也不少,各地小貸公司的快速成長便是最好的證明。這塊餅足夠大,目前的 P2P 企業的發展速度還不足以吞下整塊餅。

分析完市場因素,再看看阿里的自身因素。大數據用於風控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在此也不必多說。

此外,餘額寶的成功經驗也可為互聯網投資打下好基礎——對客戶的教育成本下降了。餘額寶客戶都懂得上網投資了。雖作為遲來者無法享受首發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但有前車之鑑作為參考對阿里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財富。前文提到阿里可以藉鑑陸金所的模式。阿里旗下也有擔保公司,如若照搬陸金所模式本息全額擔保,那肯定也可以和陸金所一樣火爆。

建立 P2P 的概念固然是好,但阿里旗下的商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只有 30 億元左右的擔保額度,如果效仿陸金所擔保制度,這也將限制阿里 P2P 業務的發展規模。阿里需要第三座橋。

第三座橋:借力大夥伴們。對的,大夥伴指的就是銀行們!

阿里可以把這個平台再擴充一下,把大夥伴們的「投資需求」(在這裡稱為「放貸需求」更為恰當)也兜進來,服務中小企業們。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早在 2007 年阿里就和工行及建行在這方面進行了合作。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合作並沒有持續下去。目前也有類似的商業模型出現,比如前不久剛拿了紅杉一大筆錢的融 360,還有同類型的好貸網、易貸網等。阿里之前和工行和建行合作其實只是選錯了對象。雖然國家一直在鼓勵銀行發展中小企業業務,但四大行們的服務對象大多為大型企業,和阿里的服務對象重疊度比較低。而且工行、建行不屑於阿里的風控手段,仍採用自己繁冗的審批流程,協同效應並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但現在時機已經接近成熟。

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阿里除了可以找像民生、中信這類專注中小企業業務的銀行外,還可以藉助城商行、農商行的力量。城商行、農商行專注中小企與「三農」貸款,與阿里的融資客戶重疊度較高。再者,阿里旗下阿里雲與支付寶近期密謀的「聚寶盆」計劃準備為國內區域性銀行輸出雲計算服務能力,為未來進行融資平台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開端。

其次是阿里小貸可用其控制風險的成功經驗作為推行平台的賣點。小於 1% 的不良貸款率,可是大部分區域性銀行可望而不可及的。

至此,阿里的三座橋構建完畢。

  • 阿里巴巴如果擁有網路銀行資格,會發生什麼事?

產品 Product

國外存款產品比國內稍微多點,但不大適合目前的監管體系及市場環境(比如某些產品是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設計的)。貸款的話也很難有什麼創新的花樣。某些國家 / 地區的銀行是可以做證券經紀的活兒來幫客戶買賣股票、債券什麼的,在國內這個工作是券商來承包的,銀行也插不了手。

立足我國國情,個人覺得阿里可以在理財產品、保險及基金代售這方面做做差異化(當然存貸款也要抓,兩手都要硬)。餘額寶的成功案例已經充分說明了一個設計得好的理財產品能讓整個市場都為其買單。據媒體報導,截至 9 月 5 日,餘額寶規模已接近 500 億,天弘基金藉此或成為中國最大的公募基金。

除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產品的延伸——服務。阿里由電商平台起家,當然比跋扈的大銀行們更了解客服的重要性。卓越的服務可以很好地彌補網點的不足。

價格 Price

對於銀行來說,價格就是利率。這也是我在文章開頭就感慨阿里的行動速度大出我意料的最主要原因。縱觀國際最佳實踐,網路銀行在吸收存款的最常用戰略就是降價——對於銀行來說,等同於提高存款利率。

而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前不久貸款的利率終於自由化,但最最關鍵的存款利率上限(目前是央行基準利率的 1.1 倍)仍沒有放開。目前中小行大多都以 1.1 倍基準利率來吸儲,大行則利率低一點。在利率未市場化的前提下,阿里在存款價格上也無法進一步下降,並不能充分發揮 Direct Banks 的高息攬儲策略。

要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需要有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鋪墊。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存款保險制度可能於年內公佈。

阿里的行動這麼迅速現在看來也不盡然是壞事:一是網絡銀行的審批不可能一時半會批下來,說不定批下來的時候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完成;二是就算很快批下來了利率市場化還未完成,暫時沒有價格優勢,先積累用戶和口碑獲得首發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以國際上的 Direct Banks 的做法來看,一般不會採取全面降價的策略:主打的拳頭產品會有比較高的利率來吸引儲戶,甚至會有開戶送現金的促銷活動;但其他產品則保持標準價格,以維持盈利性。

營銷 Promotion

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是具備優勢的——淘寶和天貓每天那麼多流量,外加新浪微博的助陣,還有各大媒體的報導來免費宣傳,阿里網絡銀行想必可以如餘額寶一般,在短期內受到極大關注。

另外有一點我想提的,是社交網絡上的營銷。社交網絡的活躍者其實大多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比較高,也比較容易接受 Direct Bank 的概念。微信銀行之類的本是必不可少的渠道,但騰訊鐵定不會讓阿里銀行進駐。阿里買下新浪 18% 股份在這個時候便體現價值了。

在此分享一個有趣的案例:德國的 Fidor Bank AG。它有一個產品叫做 FidorPay Account,存款利率是由 Facebook 上 Like 的個數決定的,Like 的個數達到某個數字,利率就會往上調。有趣吧?阿里也可以藉鑑一下,設計一款產品,在微博有 100 萬人轉發,利率就會翻倍。

渠道 Place

網路銀行並不是必然沒有實體分行的。依照不同國家 / 地區的當地法律,通常是以旗艦店的形式出現的。

Capital One 360 在美國有個比較特別的做法——咖啡廳。除了角落裡的 ATM 機和銀行有點關係外,其他和星巴克好像沒什麼不一樣。好吧,重點來了!這裡的咖啡師都是 Bankers!這些 Bankers 會在送咖啡的時候和你聊上兩句,看看你在金融方面是不是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你可以詢問他們怎麼理財怎麼配置資產,他們便會推薦最適合你的產品和服務。

除了 ​​旗艦店外,總得有個地方讓客戶可以取款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 ATM 網絡合作。在中國,就只能求著銀聯開道了…… 但前不久支付寶線下 POS 業務似乎和銀聯搞得不是很愉快,再者銀聯股東大多都是大銀行,這條路似乎有點艱難。但阿里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 與用於支付寶充值的網點進行合作。

根據支付寶網站介紹,便利店,郵局,藥店等支付寶合作網點覆蓋了北上廣深等 25 個大中城市,共計 10 萬餘個網點。如果監管方面允許,阿里銀行的網點數將比任何一家銀行都多!

(轉載來源:36 氪 1, 2, 3;圖片來源:HowardLake,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