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卡行动_百度百科

断卡行动

清理整治涉诈银行卡、电话卡行动
收藏
0有用+1
0
断卡行动是为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依法清理整治涉诈银行卡、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行动,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该行动。 [3]
“断卡”即是斩断犯罪分子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会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还会用来进行网络贩毒、网络赌博,而这些钱大部分都是通过买卖的银行卡走账,难以追查和打击。 [11]
自2020年10月全国“断卡”行动开展以来,公安部指挥各地公安机关先后开展四轮集中收网行动,向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
2021年6月,两部门部署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 [5]
2023年以来,深圳地区反电信网络诈骗形势整体向好,深圳银行卡“断卡”线索同比下降约50%;占全国“断卡”线索总量的比例,较2022年降低约1.6个百分点。深圳地区2023年3-7月涉案资金降幅、新开户即用于诈骗的占比、涉案账户中对公账户比例等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16]
中文名
断卡行动
开始时间
2020年10月10日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决定自10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 [4]
2021年6月,工信部、公安部发布通告,部署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工作,明确凡是实施非法办理、出租、出售、购买和囤积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相关人员,自通告发布之日起,应停止相关行为,并于2021年6月底前主动注销相关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 [5]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当前行业治理难点和群众痛点,近期联合公安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通告》,指导电信企业建立高风险电话卡“二次实人认证”制度,集中对公安机关通报的涉案电话卡、高风险电话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进行了系统清理整治,着力切断电信网络诈骗通信渠道。自今年5月以来,首批依法关停公安机关通报的涉案电话卡6055张,处置涉案关联互联网账号18552个,组织对1536.17万张“睡眠卡”等高风险电话卡进行了二次实人认证和处置,有力打击了各类违规办卡、养卡屯号行为。从公安机关通报看,近期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立案数据环比下降了14.3%,案件持续高发的势头到了一定遏制。 [7]
2021年7月16日下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针对小米移动电话卡实名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严肃约谈了小米移动主要负责人。 [8]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要求小米移动:一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认真学习全国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电话用户实名制和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实施意见》、《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实施规范》等政策文件的学习,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代理渠道管理,切实把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三是要增强为民意识,高质量回复信访核查函,以高质量回复倒逼高质量整改,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8]
2021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长图公布近期“断卡”行动进展。据悉,在“断卡”行动中,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行业风险整治,督促银行、支付机构清理长期不动户、“一人多卡”、频繁挂失补换卡等异常银行卡14.8亿张。根据公安机关移送涉案账户线索,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逐户倒查涉案账户及关联账户,中止大量涉诈账户业务。严查支付领域涉诈违规问题,对130余家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开展专项检查,暂停620家银行网点1至6个月开户业务。 [10]
2023年11月13日,公安部近日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起草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坚持分级惩戒、过惩相当,对于因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惩戒期限为3年;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惩戒对象,惩戒期限为2年 [18]

简介

播报
编辑

行动简介

“断卡”行动断的是哪些卡
(一)手机卡:既包括我们平时所用的三大运营商的手机卡,也包括虚拟运营商的电话卡,同时还包括物联网卡。
(二)银行卡:既包括个人银行卡,也包括对公账户及结算卡,同时还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
为什么要“断卡”
(一)危害特别大。“实名不实人”的“卡”,很可能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贩毒、网络赌博等犯罪。据统计,每年网络赌博流出的资金就达万亿级别,难以追查和打击。
(二)时机成熟。2016年9月开始,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银行以及最高检、最高法出台了多个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文件、法律解释。
有哪些“断卡举措”
(一)打击
1.开卡团伙:利用管理漏洞为大批量开卡提供便利的“内鬼”
2.带队团伙:诱骗或者组织他人开办电话卡、银行卡的团伙
3.收卡团伙:接收带队团伙手机卡、电话卡的团伙
4.贩卡团伙:接收卡,并层层贩卖赚取差价的人员
(二)整治
1.重点地区:“涉案”两卡的开办地、户籍地;“涉案”两卡的中转地
2.重点行业:金融行业,主要包括各银行网点、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讯行业,三大运营商、虚拟运营商,也包括代理、线上渠道等
(三)惩戒
1.惩戒“两卡”违法失信人或单位
2.对出租、出售、出借、购买银行卡的,暂停5年内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和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不得开立新账户。
指哪些卡:断卡行动中的“卡”是指哪些卡。 [3]

重要提示

01妥善保管
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等,不借给他人使用;不随意丢弃刷卡交易凭条;不向任何人发送带有银行卡信息和支付信息的图片等。
02有效防范
不点击短信、网络聊天工具或网站中的可疑链接,不登陆非法网站;慎扫不明来历二维码;不轻信陌生电话;使用资金较少的银行卡用于网络支付等。
03及时报警
如个人相关信息泄露或银行卡被盗刷,应尽快挂失银行卡,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有关证据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案件调查。 [3]

各地情况

播报
编辑
2021年3月份,昆明市公示首批惩戒电诈帮凶名单614人,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或支付账户,且被用于电诈犯罪造成损失的失信用户,仅保留1张银行卡,5年内不得新开账户、暂停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从惩戒结果来看,名单中614人,5年内禁用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 [1]
2023年5月22日,据安徽警方消息,为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手机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安徽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断卡”行动第二十七批联合惩戒名单。本批联合惩戒单位和人员共2148个,均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关联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涉案银行支付账户、电话卡、互联网账号等实名登记人或单位。 [14]
2022年以来,青海公安机关开展“断流”“断卡”等系列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电诈案件14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911名。 [15]

行动成果

播报
编辑
2021年5月,据央行公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4.61亿户,同比增长10.43%,增速同比下降1.64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9户。 [1]
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全国公安机关会同检察院、法院、通讯、金融等部门联合开展“断卡”行动,共打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1.5万个,缴获涉诈电话卡373.3万张、银行卡56.6万张,惩戒“两卡”失信人员17.3万名,整治违规行业网点、机构1.8万家,从源头上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 [2]
2021年至2021年6月,工信部部署开展“断卡2.0”专项行动,集中清理涉诈电话卡5682万张;人民银行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清理整治涉诈银行账户2.8亿个;中央网信办全力加强网络技术反制,封堵涉诈网址55万个。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源头治理,严防涉诈人员外流作案,严防形成诈骗窝点,强力清除涉诈黑灰产,坚决铲除诈骗犯罪土壤。 [2]
2021年8月3日,上海警方成功捣毁一个以免费送礼物骗取实名登记手机卡的犯罪团伙,抓获以管某为首的5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电话卡1500余张。 [9]
2023年10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以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造成财产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4%、20.5%。
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各地公安机关持续强化打击力度,深入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缉捕电信网络诈骗集团重大头目和骨干387名;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一批重大案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围绕境内打击,持续组织开展区域会战、专案攻坚、集群战役,密切与各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引流推广、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等犯罪团伙,坚决切断犯罪关键链条,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 [17]

法律法规

播报
编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出售、出租、出借银行卡或支付账户给犯罪分子使用,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如果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

银行规则

播报
编辑
中信银行
2020年12月25日,中信银行发布《关于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及个人开立多个结算账户的公告》,针对个人长期不动户,账户余额低于10元(含)以下及同一客户在银行持有一百个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个人结算账户进行过清理工作。2021年4月份,再发《关于开展存量个人账户清理工作的公告》,此次主要针对的是超出规定数量的I类、II类和III类卡。 [1]
工商银行
2021年5月,工商银行发布《关于清理长期不动个人银行账户的通告》表示,2021年7月起将对用户长期不用的个人银行账户(借记卡和活期存折)开展清理工作。 [1]
光大银行
2021年5月,光大银行公告称,会对个人睡眠账户、长期不动账户开展清理,重点从一人持有4张以上该行I类卡的情况开始梳理。此前,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也均发布清理存量账户的公告。其清理范围包括“一人多账户”和“长期不动户”。 [1]

电话会议

播报
编辑
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高度重视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多措并举持续整治重点业务和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技术手段建设,支撑配合公安机关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以来,信息通信行业充分发挥技术手段作用,持续加大电话卡治理力度,累计拦截涉诈电话7.3亿次、短信15.5亿条,处置涉诈号码1865万余个,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近100万条,协助劝阻受害用户293万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6]
会议对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突出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全面构建行业反诈工作体系。一是健全部省两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协作配合机制,完善部、省、企协同的行业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统一联动、责任明晰、机制畅通、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二是坚持技管结合、以技管网,统筹调度全行业反诈技术资源,提升部省两级反诈平台能力,强化重点业务技术监管能力建设,构建起全国一体化的技术防控体系。三是严肃落实责任,强化电话卡、物联网卡等重点业务风险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坚决从根源上堵住行业问题漏洞。四是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涉诈线索分析能力,压紧压实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安全管理责任,巩固深化反诈长效治理机制。
针对当前行业治理中最为紧迫的电话卡、物联网卡管理问题,会议要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以更为严格的精准治理措施,更加深入地推进“断卡行动”:一是建立完善“二次实人认证”、快速停复机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异常卡监测发现,着力清理整顿“睡眠卡”、“静默卡”、“一证多卡”、虚拟运营商存量卡等高风险号卡;三是加大对涉诈互联网账号及网上涉诈信息的关联处置力度;四是通过强化绩效考核、优化调整考核指标、建立挂牌整治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企业反诈责任体系。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负责人魏亮表示,当前,“赌博杀猪盘”、“刷单贷款”、“投资理财”等诈骗行为频繁发生,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依然严峻。据公安机关统计,2020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0.8%和121.2%。诈骗形势依然严峻,且呈现以下新趋势新特点:一是诈骗手法不断翻新,据统计,2020年监测发现新型诈骗手法300余种,其中购物类、贷款类诈骗较为多发,占比分别达40%、30%。
二是技术对抗性日益增强,“猫池”、GOIP等技术工具被犯罪分子大量运用,“杀猪盘”等典型诈骗手法存活周期长,且涉及婚恋交友、即时通讯、资金支付等多个业务平台,让用户防不胜防。
三是互联网诈骗形势严峻,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诈骗呈现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移趋势。统计,去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5%以上是通过QQ、微信实施,30%以上是通过支付宝转移赃款。
四是有组织犯罪猖獗,涉诈窝点从境内转移到境外,倒卖电话卡和网络账号、盗取贩卖个人信息、制作销售网络黑客工具等黑灰产业链不断升级,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贯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组织犯罪链条。

相关评价

播报
编辑

误冻问题突出

据《证券日报》报道,日前山东、北京、海南等地多家银行都加大了对银行卡的风控措施,对可能涉及非法买卖、出租、出借银行卡,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转账洗钱服务的账户,采取了冻结银行卡、限制转出额度等措施。一些账户余额较低且三年没有发生交易的账号也被冻结 [12]
这些“断卡”措施在防范打击电信诈骗、洗钱犯罪的同时,也给不少人正常使用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多不便 [12]
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因为经常半夜网购或者吃夜宵,被银行认为夜间频繁小额交易涉嫌洗钱,需要去银行柜台提交资料证明每笔银行流水的合法性。有些因为收到配偶转账后马上还信用卡账单,也被认为有大额快进快出的疑似非法交易,需要自证合法性。还有很多人的网银转账额度被限制在几千元,很多金额稍大一些的业务都无法办理,如果想提额,就需要到银行柜台去办理,同样需要准备很多资料,有些甚至只有回开户行才能处理 [12]

升级并广泛封锁

另外,现在要新开设银行账号也很不容易,尤其是要开通一类账户,除了提供身份证之外,还必须填写开通理由,提供工作证明、收入流水、纳税证明等一系列证明。这给普通人享受金融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2]
对于这些限制,银行给出的理由是因国家“断卡行动”而设置的风险控制措施。但根据2020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断卡”行动部署会的要求,“断卡行动”针对的惩戒对象是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售、出借、购买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及相关组织者以及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惩戒措施包括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不得新开立账户等 [12]
根据上述会议的要求,“谁开卡,谁负责”,对被用于非法活动的银行卡和电话卡,开卡银行和运营商要承担责任。现在有很多人被限制转账额度或者被要求提供资料自证清白,是否符合“断卡”行动的要求?其名单到底是由公安机关认定还是银行自行认定的?银行是否存在为了逃避责任而自行加码、向用户转嫁风险的现象? [12]

存在法律争议

银行根据国家规定对银行卡交易加强监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牺牲普通人享受金融服务便利的权利。对于通过大数据分析排查出的“疑似非法交易”,银行有必要再进行更审慎的审查,对于确实有违法嫌疑的,应该提交给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通过法定程序作出处理决定。银行自行认定客户的交易“涉嫌非法”,并要求客户提供资料来自证清白,否则就冻结客户账户、限制客户资金转出,超出了其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权限,违反与客户达成的金融服务合同的约定,涉嫌侵犯客户的合法权益 [12]
事实上,银行可以采取更多的手段对交易进行分析,而不需要让客户去自证清白。比如对于配偶转账后马上还信用卡而形成的大额快进快出交易,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多笔进账的来源是同一个人,而出账的方向则是还信用卡。这样的交易并不符合洗钱的资金进出模式。还有因为网购、吃夜宵等形成的夜间频繁小额交易,应该从收款一方进行管理。各银行之间应该共享其经营性收款账号的信息,对向这些经营性的收款账号转账的记录进行专门的分析,只要符合其通常的收款模式,就不应对其转账的客户进行限制。如果各支付机构对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性收款码采取像个人收款码一样的免费政策,鼓励个体经营者改用经营性收款码,就能够更容易分辨此类交易 [12]
“断卡行动”中,银行对客户账户的监管应该更加精细,对客户账户采取限制性措施应该更加谨慎,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银行不能随意限制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更不能对用户合法的资金使用随意施加限制 [12]
金融行业资深专家苏筱芮建议,银行适当精简和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未来线上渠道交易限额在短期内预计仍将持续,但中长期不排除银行会通过提升风险控制及金融科技水平,在业务风险防范与用户使用便利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