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診斷與慣性識別(麥煒和醫生) - 明醫網

鑑別診斷與慣性識別(麥煒和醫生)

[2015-03-03]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電視劇《醫神》經常引用的便是前者,主角們首先會收集患者的詳細病歷,繼而推算出一切的可能性(即是dDx),再根據病情的吻合程度、病症的或然率、診查結果等等將其逐一排除,直至收窄到正確的答案。傳統上,醫學院教授的便是鑑別診斷法(所以醫學生開口埋口也是「排除」這個、「排除」那個),不過,到了臨牀實戰,大部分醫生卻會轉而採用捷思法。

鑑別診斷是醫學邏輯的訓練,學生也可從過程中認識各類疾病,故此,不少同學甚至執教的也會對鑑別診斷十分執着;然而,課堂營造的環境與典型病例未必反映病房的實際情況。在醫學院畢業試,誰愈能拋出多個dDx來解釋病情,誰的得分便愈高,是高材生;但到面對真正的病人,dDx 拋得愈多,便代表你錯得愈多和愈迷失,這便是理論與實踐的分別。

假如將鑑別診斷比喻為地毯式轟炸,捷思法便是導向飛彈。為免目標溜走,軍方往往要依賴有限的情報來策劃導彈攻擊;處理急症時,醫生也只能掌握個案部分重點(而非像鑑別診斷那樣整體的評估),便要配合直覺和經驗,在短時間內作出合理判斷。很多時,醫生處理的也是曾經閱歷過或相似的情況,由於我們已大概知道個案重點所在,所以便懂得應該收集哪些資料、省略哪些步驟,實行「飛站」和直踩到目的地。

捷思法有很高的運作效率,所以特別適用於病人流量極大的公立醫院(也可能是人手與工作量失衡下唯一生存之法),但是,當過度依賴直覺和慣性識別而非全面思考,警覺性便會因而下降,尤其曾靠走捷徑嘗過甜頭的,更會變得信心爆棚、自以為是,不知不覺間已墮進了各種認知陷阱(Cognitive biases,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這課題),遲早造成失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