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方誌 行貴州|重要歷史文獻中的貴州身影 - 新浪香港

讀方誌 行貴州|重要歷史文獻中的貴州身影

古玩收藏界流傳著一條重要的定價規則,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往往意味著潑天的富貴,比如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鑒,以13字銘文估價輕鬆過億。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之前能流傳下來的文字都有莫大的信息附加值。作為歷史著述的標杆,西漢的《史記》常常十來字就是一個國數百年的興衰,一句「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讓多少專家學者為夜郎的各種懸疑辨析解謎。即便蔡倫之後兩三百年,重要歷史文獻中的文字依然金貴。編著於南北朝的《後漢書》,對蔡倫這個重量級IP的記述不足300字。而與蔡倫同時期,一位從「蠻荒地區」亂入的貴州人尹珍,則在《後漢書》中佔有50餘字的篇幅。   

作為現在已知第一個有確切文字記述的貴州人,有關尹珍的內容首見於東晉的《華陽國誌》。學界有觀點認為,《華陽國誌》是現存最早的地方誌著述,貴州最早期的先賢就是咱地方誌在寵著。《華陽國誌》對尹珍的描述與《後漢書》差異不大,其事蹟主打一個逆天改命。尹珍字道真,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在一個叫毋斂的地方。關於毋斂的考證相對明確,一說在今獨山縣、荔波縣一帶,一說在正安縣、道真縣一帶。尹姓是當地的大姓,作為一個生長在大戶人家的精神小夥,尹珍心中滿是星辰大海。由於立誌成為一個學霸,在家鄉接受初等教育後,尹珍遠赴中原繼續深造。

華陽國誌(資料圖片)華陽國誌(資料圖片)

當時的貴州與經濟文化較為繁榮的中原地區山重水隔,遠行一趟不是旅遊而更像是渡劫。漢代文字記述少,先看1400多年後的王陽明先生擺個慘。王陽明剛被貶謫到貴州修文,身邊三個隨從水土不服全部病倒,陽明先生悉心照顧外加心理疏導,才度過了適應期。後來一位京城來的官員和兩個隨行途經修文,借宿一晚後沒走多遠,因瘴癘侵襲而客死異鄉。陽明先生將三人安葬深感悲痛,寫下一篇《瘞旅文》:「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嚐一日之慼慼也.」他就是靠強大的內心在免疫瘴毒。

貴陽市陽明祠內的陽明書院(林浩 攝)貴陽市陽明祠內的陽明書院(林浩 攝)

當時貴州地面上的危險不止於此。明朝在現今的清鎮市附近設有威清衛,是個屯軍的機構。據1991年出版的《清鎮縣誌》記載,萬曆五年(1577年),猛虎竄入威清衛,血洗當地,造成300餘人死傷。在團夥作案的老虎面前軍隊完全被碾壓,這就是貴州歷史上的著名的威清虎案。直到1957年,貓跳河下遊地區還發生過老虎襲擊村寨,造成40多人死傷的事件。雖然秦朝開始在貴州北部、西岸一些地方修建「五尺道」、漢代築有「南夷道」,但在尹珍的時代,穿行於貴州山野的確是一場高危挑戰。

在來到京師洛陽後,尹珍拜在頂級學者許慎門下。從心理分析角度,尹珍應是社牛型人格,並無偏遠地方來到大城市的侷促。而尹珍此來的千辛萬苦讓大師許慎非常感動,於是形成良好的雙向奔赴。在更早的春秋時期,孔子也是長途跋涉從山東曲阜來到洛陽,以學生身份問道老子,儒家思想行之將至。時值東漢,儒學已經成為中原地區的主流文化,不通四書五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以《說文解字》享譽天下的許慎因博通五經,被讚為「五經無雙許叔重」。尹珍得這位名師傳道授業,加之自己的勤奮努力,終至學有大成。永初元年(107年),28歲的尹珍在最應該任性的年華告別大城市的鮮衣怒馬,返回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貴陽市扶風山下的尹道真先生祠(林浩 攝)貴陽市扶風山下的尹道真先生祠(林浩 攝)

從中原的視野,西南地區在很長的歷史週期都是蠻荒之地,儒家文化的浸潤道阻且長。1999年出版的《正安縣誌》記載,尹珍學成歸來,在家鄉手建草堂三楹,設館教學。取「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寓意,將學堂命名為「務本堂」。《後漢書》評價:至此南域始有學焉。羅素曾說:「無論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作為中原文化的首要傳播者,尹珍是貴州歷史上最有排面的鄉村教師,尤其在明清時期,從《貴州通誌》《遵義府誌》等官修誌書到眾多學者的個人著述,都將尹珍奉為貴州教育的鼻祖。嘉慶二十年(1815年),貴州巡撫曾燠為其題聯:「北學遊中國;南天破大荒。」1941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從正安縣劃出一部分轄地,設置以尹珍之名命名的道真縣。

正安縣務本堂(林浩 攝)正安縣務本堂(林浩 攝)

作為勵志楷模,尹珍在73歲時又拜學者應奉為師,繼續求學之路。據說漢昭帝劉弗陵曾講,用人還是要用讀書人。尹珍一路求學講學,非常符合漢代當朝者的用人導向,尹珍在古稀之年被任命為尚書丞郎,後官至荊州刺史,是總攬一方大權的重臣。以讀書而改變命運的尹珍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中原文化在貴州的培植遠不是依靠一個卓越的尹珍就可以完成。王陽明先生到貴州時,常在微醺於老鄉的米酒之後,感慨民風淳樸但開化不足。明清時期,中央政權愈發重視貴州的教育,從1413年貴州建省前後到明末,貴州共建官學約80所。清代,官學、社學、義學、書院、私塾比明代更有發展,於是貴州的「七百進士六千舉人」震撼登場。清末,李端棻、嚴修等進步人士廣泛傳播維新思想,貴州支持變革的潮人輩出。

貴州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融並非單向度,豐富的貴州本土文化也顯示出自己的特色,侗族大歌、苗族蠟染、清水江文書等都是代表。北桑治時,貴州一支千餘人的使節團入朝,其文藝表演隊在桑治太宗面前跳起本土蘆笙舞,一人吹笙,數十人以足頓地為節,聯袂宛轉而舞,一時嗨翻全場進而火遍京城。彷彿當前舞遍全球的科目三,貴州靠一支魔性的舞蹈實現一次完美的文化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