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止戈为武”?

每次和人谈起武,武德,都会被扯一通“止戈为武”,心生疑惑,止戈是如何被慢慢误解的,现在人们又是如何接受这个设定的?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谢谢。
关注者
511
被浏览
303,34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通俗點說,因為更加正能量啊……

武:【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本義持戈前行,後義止戈為武可視為其一類反訓,如香臭,廢置,亂治。引一點訓詁學介紹:

钱锺书 《管锥编·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

一般認為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他在《尔雅·释故下》“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下注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又于同篇“徂、在,存也”条下注云:“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曩,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方言》“苦,快也”郭注)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尔雅疏证》卷三下)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通”,“义相反而实相因”;他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不可悉数”。

类似的现代口语例也有的,表面相反义可在语境识别区分,如

向别人道谢时收到的回复。一个是我说‘谢谢噢’,他说‘不客气’;另一个是我说‘谢谢噢’,他说‘客气啦’。为什么‘客气’也是‘不客气’,‘不客气’也是‘客气’呢?

第一个回复“不客气”,是“你不要客气”,一个祈使句;

第二个回复“客气啦”,是“你客气了”,一个陈述句,但其表达功效是一个隐性祈使句,即你不要客气,所以两句的意思一样。

类似反训的例子还有“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差一点”和“差一点没”,“碰巧”和“不巧”,“一会儿”和“不一会儿”……

其實不僅僅漢語有這種現象,外語也有類似例子,如所謂自反詞 auto-antonym ,即一形两反义:

"Black" can mean "good for the economy" (as in Black Friday) or "bad for the economy" (as in Black Tuesday).

"Cleave" can mean "to cling" or "to split apart."

"Off" can mean "activated" / "beginning to make a noise" (e.g. "The alarm went off") or "deactivated" / "ceasing operation" (e.g. "The alarm turned off by itself").

"Screen" can mean "to show" or "to conceal”.

"Let" can mean "allow" or "prevent" (Hamlet says, "I'll make a ghost of him that lets me."
——Wikipedia

dust the bookshelves:將灰尘从书架上扫落
dust the cake with icing sugar:在蛋糕上撒糖粉。

上述例如dust 既可表掃掉灰塵,也可表撒上粉末,是一種自反詞 auto-antonym,類似漢語的反訓。

有效训诂學中将這種反训包括auto-antonym都纳入「境义」训诂的一种,作为中国文化或思维的特征表示,类似的还有所谓的尊称避讳文化也是「境义」思维的体现,即充分利用语境的规范群以释放能指的灵活性,有机会再另讲可先参考


刘淇《助字辩略》:“其训释之立反六:曰正训,曰反训,曰通训,曰借训,曰互训,曰转训。正训如‘仁者人也’是也;反训如‘故’训‘今’是也……”


回到本題,“止戈為武”的出處背景詳細介紹高讚 @王若枫 都說了,楚莊王應該知道武之本義,為何偏偏這裡要反訓,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文字學愛好者以為是楚王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其實還是顧小失大,當然也因為這裡稍微特殊一點對武反訓義沒有另外明確造字,如治于亂,香于臭,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武的止部恰好发展出了停止的引申义(某种意义上也是本义脚趾的引申义前行的反训),故可看做其引申義,而武可称为自反训字。漢字中有多少个自反训字?姑且作为有效训诂學的一个习题留答。

為了今人對反訓更容易理解,舉個最近時事例子,美國剛發生的物業糾紛華人被十一槍射殺案,

個人討論中就專門用醜國,讀者語境中會自然反訓理解出美國義,為何我這裡要用反語,是不明白美之義麼?楚莊王其時也類似,他想表達與武本義也即下臣建議炫耀武力相反的思想,就借字形的可延拓特征進行了反訓定義,此為觸類旁通,真正學出來的範例,後人不懂古人用意的還一味糾結在本義訓詁上,乃知其一不知其二。(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偽書或所載為編撰者言等等不在討論範圍內)

後許慎說文也推崇此訓,很多人又來批許胡說八道,前面類似回答個人建議站在許慎的背景及身份來理解,現代文字學音韻學更接近科學范式,強調客觀本義逻辑,但傳統更強調道德 政治 教化。所以古人是否胡說八道暫不論 所述訓詁小學都主要為大學服務 用於實踐 不像今人 學問是學問 生活是生活 傳統學術现在很多只作哲學文科一類看待 哪种治學方式更好就見仁見智,更多討論見

再引其中部分強調一下: 按傳統訓詁,止戈為武一類常被判錯解或牽強附會一類,但在有效訓詁中此類解讀恰恰是豐富發展文字生命的方式之一,精神類似數學的解析延拓。好的有效訓詁應是考據解讀的合理拓展補充。引古文角相关讨论,可明有效训诂學之玄科兼备特性

《说文》「武」「信」一类会意说 皆非其字本义解 然许夫子果不知之 如後人以为乃其誤耶

非也 此今人明小學而不明大學之道也 古人作述 授业解惑其一 传道明德其二 今人学术重前而略後 故常取小而失大 太史公作史记 孔子作春秋 皆兼顾一二之例 许说文亦然 若以今之客观标准论评古人 实失其要也 此亦为有效训诂所重 读古書 有是山 非山 亦山之境 循序渐入 方达吾丧我也

有效训诂學某种意义上是传统文字學的拓展,其目的之一也在于发展传统学术,与时俱进。

戈在止上 持戈前行為武一解以戈為本,止戈為武則將止按停止引申義解,可為其拓展以止為本,各取所需,並不衝突,类似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创作就与作者无关了,读者赏析理解再创作也可赋予原作引申或新义,造字也一样,武字本义和後世合理的拓展义可并存作为其更完整的解读。這種現象其實在概念定義中相當常見,认识是发展的,因此定义也是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同一概念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观点态度对于反映这些事物的概念,也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定义。事物是多种性质、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对于反映这个事物的概念也就可以作出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整体可称为有效训诂的一种表示。中國文化的定義與邏輯討論見

所以強調一下,不同于西語以詞記音,中文造字就是一种概念的定义或暗示或比喻,本義訓詁可看做理解造字初義,但同樣概念的認識深度是隨著發展或語境可能螺旋上升,武之本義僅僅是一種客觀描述定義,而楚子給出了其更深入的適合表達其思想的政治定義可看做本義的一種反訓或引申。仍然以數學打比方,矩陣源于線性方程組求解,作為一種線性變換定義,後在學習群的時候則可更深入認識到矩陣可構成最基本的一種群表示,兩者並不衝突。

武字背後的概念通過新的解讀定義得到了升華,並合于現代軍事的基本意義,因此是一種合理的有效訓詁而非通常認為的牽強附會。况且止戈为武的定义对後世的影响更大,如敦煌卷子S.2658《大云经疏》所载:

按《推背置》曰:'大蓄八月,圣明运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佞人来朝龙来防,化清四海,整齐八方。''大蓄八月'者,言神皇临朝是酉年,故云'大蓄八月,圣明运翔'也。止戈者,武也。昌者,昌盛也。

因此,训诂不仅仅看文字或音韵,还需要结合语境历史与文化理论各方面因素,这个意义上说狭义训诂是与文字學音韵學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学科。

因此,不是每种不合文字學或音韵學及历史考据解的训诂都简单的归为望文生义就弃之不理,好的个性或深度训诂也属于有效范畴将被吸收发展作为丰富文字生命力的方式,類似的區別問題可參考詩詞的化用與抄襲,某種意義上前者也屬於有效訓詁,後者不是。類似的以前很多學者或愛好者認為許慎錯誤的地方都是因為沒有理解到位其說文體系,再舉一例,基本沒一個人答對或認識到問題實質,簡單的認為許慎牽強附會就忽略不究了,

反而一些真正需要考據歷史本義的問題往往淺嘗輒止,類似

有效訓詁學與傳統訓詁的區別可參考

同時也要注意不是任意的個性理解發揮都能稱為有效訓詁,區別參考











编辑于 2023-03-23 12:43・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