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指山到冼拿河:用天籟激活民間外交 - 新浪香港

從五指山到冼拿河:用天籟激活民間外交

    從海南島五指山偏遠的學校唱到巴黎冼拿河畔的13區劇場,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因為唱歌越走越遠。

    ①②:五指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③④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攝

    演出廳里擠滿了人,台下金髮碧眼的嘉賓好奇地打量著舞台上來自東方的孩子們。法國當地時間5月4日,明快悠揚的童聲迴蕩在巴黎13區劇場。一場中法青少年音樂交流會在這裏舉辦,18名來自海南島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的孩子身著民族服飾,用中法雙語演唱原創歌曲《把五指山唱給法國》,一時,掌聲如潮。

    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孩子們用清澈的聲音征服聽眾

    這個合唱團絕對不是一個一流的合唱團:它才組建1年半,成員年齡在7-12歲,開始有人甚至連簡譜都不認識。

    孩子們絕大多數是黎族和苗族,居住在五指山深處的水滿鄉,這裏的熱帶原始雨林覆蓋率達89.13%,黎族苗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95.8%,還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4年前,這個鄉才實現全面脫貧。2022年8月,音樂老師在學校進行多輪挑選,才勉強湊出高、低兩個聲部的合唱團。

    音樂老師在進行挑選時,會讓他們清唱一首歌,他們唱得最多的是黎族經典歌曲《久久不見久久見》《撿螺歌》,還有在學校學到的《歌聲與微笑》《送別》等。

    今年1月,中法建交60週年紀念日前夕,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盛裝演唱錄製MV《把五指山唱給法國》發佈在網絡上。3月,在巴黎舉辦的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的重要活動——「你好!中國陽光海南」海南旅遊推介會上,播放了合唱團錄製的MV。

    法國巴黎法中友好協會副主席利亞齊德·本哈米看了MV之後說:「孩子們唱的大山,是象徵中法兩座文化相望的山。這是兩種文化通過兒童的視角在互相瞭解,讓我們深受感動。」

    今年4月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式向五指山市發出邀約,希望合唱團於今年5月初赴法參加中法建交60週年活動。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排練,效果卓著——法國觀眾對小朋友們的表現讚歎不已。現場法國觀眾葛文多蘭·史葛說,他們的歌聲非常動聽,通過他們歌聲里對五指山的描繪,讓他產生了對中國、對海南、對五指山的嚮往,他也想來中國看看。

    11歲的領唱王茹涵是團里的「元老」。她告訴記者,《把五指山唱給法國》歌詞中的畫面,自己再熟悉不過,她從小生活在水稻梯田之中,是喝著山泉水長大的。王茹涵出生在水滿鄉方印村,家距離學校5公里,上學是爸爸開三輪車接送。

    五年級的王銘建住在什甫村,爸爸當保安,媽媽在家務農,父母不在家時都自己做飯,從小就會用煤氣罐。

    2015年,王茹涵家的總收入為六七千元。「幾乎沒什麼收入,茹涵爸爸在外打工,我在家煮酒,生活挺辛苦的。」王茹涵的媽媽王麗梅告訴記者,當時的屋很破爛,家裡的地面是沙土地,一到下雨家裡就擺滿了五顏六色的臉盆。

    2016年精準扶貧工作進入脫貧攻堅時期。各級政府重視農村危房改造,王茹涵家的房子也在政府補貼下完成了改造。「我現在住的房子政府撥款4萬塊呢。」王麗梅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政府每年會下發扶貧雞鴨鵝,讓貧困戶自己飼養長大,再拿到政府提供的扶貧愛心集市上售賣。2022年,王茹涵家的純收入達到了54125元。

    現在,王茹涵已經有了自己的房間,還買了專門學習的桌子。「茹涵學習都認真了。」王麗梅說。

    老師在合唱團里挑選赴法成員時,王茹涵十分興奮,「唱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她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歡唱兒歌,媽媽發現了她的天賦,就慢慢地教她那些黎族歌曲,「媽媽的黎歌唱得非常好聽」。

    「她可能遺傳了我的基因,愛唱歌愛跳舞。」王麗梅說,王麗梅現在是毛納村「1867」(五指山主峰海拔1867米)歌舞隊的成員,她也鼓勵女兒參加各種歌舞活動。在自己外出表演時,她也會帶上女兒。

    合唱團的成立一舉多得

    最終,王茹涵與其他17名學生被老師選中,進入赴法表演名單,他們全部來自五指山市水滿中心學校。

    水滿中心學校是一所純黎族和苗族子弟的小學,共6個年級,12個教學班,現有學生240人。現任校長是郭海濤,他於2023年9月剛調入這所小學。

    郭海濤告訴記者,合唱隊的創辦得益於五指山市全面開展「三進校園」(黎歌、黎舞、黎服)。2021年秋季學期實施「雙減」政策,合唱團被納入課後服務的內容每天開展活動,市文化館將全市非遺傳承人根據各學校的需求派到學校開展非遺現場教學,學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手把手、面對面地教授本校的老師,再由本校的老師帶孩子們跳竹竿舞、織黎錦苗繡、唱黎歌,每天完成系統的、專業的訓練。學校根據課後服務給合唱團社團的老師每課時75元的勞務補貼。課外服務老師每節課的報酬75元,部分來源於五指山市的財政補助,其中建檔立卡戶等「六類學生」補助標準為600元/學期,非建檔立卡戶120元/學期。不足部分由學校向非建檔立卡戶學生家長收取,每節課兩元,本學期共向每名非建檔立卡戶學生家長收取240元,不會給家長帶來負擔。

    郭海濤說,在2021年課外服務剛開課的時候,家長還有很多顧慮,現在基本上學校一將相關通知發出,費用很快就能收齊。現在學校每天都開設課後服務,課後服務以課業為主,社團為輔。郭海濤認為,「雙減」政策是對素質教育的縱深推進,並進一步促成了學校「小而美、美而精、精而優、優而特」的辦學定位。2021年,在中共海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的高力被派往五指山市水滿鄉擔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他一直在琢磨怎麼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整體振興。高力將目光放到了當地特有的黎苗文化上。

    通過調研,海南省委外辦、五指山市以及水滿鄉鄉村振興工作隊決定成立一個童聲合唱團。高力認為成立黎苗童聲合唱團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一來可以弘揚民族特色文化,二來說不定能帶動當地的旅遊業發展。

    合唱團的團員選誰好呢?高力想到了當地的唯一一所小學——水滿中心學校,那裡幾乎都是黎苗族的孩子。為此,他幾次跑到學校和校長溝通。高力的想法得到了校長的讚同,在多方合力下,事情總算正式開始了。

    高力的兒子高明洋在水滿中心學校讀四年級,他也是合唱團成員之一。高力對此次兒子在法國的表現感到很欣慰。

    「之前是我‘威逼利誘’讓他進合唱團的。」高力告訴記者,當時報名的人很少,他就想著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作個表率。慢慢地,人多了起來。

    隨著兩位老師的上課次數不斷增加,高力知道,經費問題必須要解決了。起初的經費由毛納村村企海南一八六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以下簡稱「村企」),有時高力自己也會貼點進去。就這樣東拚西湊,才勉強應付合唱團的開銷。

    2022年年底,合唱團登上了五指山市重要活動「雨林時光」讀書分享會的舞台,這群孩子開始得到廣泛關注。之後,五指山市一次性下撥了32萬多元的支持經費,高力心裡壓著的石頭終於輕了幾分。

    孩子們越來越「火」,演出次數越來越多,演出舞台也越來越大,培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

    家長不由得擔心頻繁的培訓會耽誤孩子們的學習。對此,高力多次聯合學校與家長召開座談會,並與學校一起承諾,因演出耽誤的課程都會找空餘時間補起來。幸運的是,他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

    劉旻和楊純在海南合唱界小有名氣。自2022年8月合唱團成立起,他們就定期從海口市趕往水滿鄉教孩子們唱歌。

    初到學校,劉旻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選人。劉旻從孩子的音色、對聲音的敏感程度、五官條件等方面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綜合考量,勉強湊出了一個合唱團。

    「有的孩子不敢唱,害怕、緊張,聲音也不是十分好。」劉旻說,但考慮到孩子的培養空間廣闊,他決定試一試。

    面對孩子文化、音樂素養水平雙低的現狀,劉旻決定從基礎開始。他從呼吸、共鳴、發音通道、咬字吐字、唱歌的韻律等最基礎的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音樂就是正確的方法加不斷練習。」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通過一遍遍練習,劉旻發現,這些孩子越唱越好了,聲音越來越統一,更重要的是唱歌的熱情也日益上漲。

    這次去往法國,在車上、飛機上,孩子們只要有空就在唱歌。「我被感動了。我在剛來的時候就跟他們說過,我一定帶他們出省,帶他們出國。」劉旻說,這次演出能給他們打90分,基本符合他對他們的期望。

    陳慧的心也感到暖暖的。陳慧是水滿中心學校的二年級語文老師,兼任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團長。此次法國行,陳慧作為帶隊老師需要維持整個團隊正常運作。在陳慧忙於監管整個合唱團時,年僅8歲的王蕭茹還會主動「監管」她的物品。

    「只要我去管紀律了,她就會幫我拿好我的東西,所以這次去法國,我的東西從來沒有丟過。」陳慧笑著告訴記者。

    海口市距離五指山市水滿鄉有近200公里路程,劉旻和楊純平常主要是週末來上課。合唱團的日常管理任務就落到了陳慧的肩上。每週二、週四下午4點半放學後到晚上6點,合唱團會集中在水滿中心學校,進行日常訓練。

    民間交往最自然最有親和力

    從法國回來後,孩子們都表達了對法國的喜愛之情。

    「盧浮宮里有好多寶貝,我去法國的時候也拍照了,跟我在快手裡看到的一模一樣。」王茹涵說。

    「他們真的長得跟我在影片里看到的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好高,有一個叫亞歷山大的比我高一個頭。」高明洋說。

    「他們那裡的東西很好吃,我喜歡吃,希望什麼時候可以再去一次法國。」王合緣說。

    劉旻說,民間的交往是最自然、最有親和力、最能拉近距離的。黎苗族的獨特服飾引來了許多法國人駐足觀看,法國寶麗聲童聲合唱團的家長給合唱團成員做了豐盛的當地美食,中法雙方合唱團成員還交換了禮物……作為「回禮」,法國寶麗聲童聲合唱團計劃今年10月將會赴華演出。

實習生 羅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