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我沒有孩子,但我亂入了BB展 - 20240512 - 副刊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副刊

封面

同場加映:我沒有孩子,但我亂入了BB展

【明報專訊】育兒是一件大事,對政府來說關乎社會勞動力,對家庭來說是傳宗接代、生活和意義的重心,對商家來說則是龐大的商品和服務市場。這件大事並非人人參與,世界大概可分成兩類人:育兒的人,不育兒的人。

作為沒有孩子的人,這件事於我事不關己,但自從有親戚朋友懷有小孩,我旁觀了小孩和媽媽同時誕生。為表心意送份禮物,我去了BB展——一個有些圈子毫無感覺,另外一些人視為盛事的母嬰產品展銷會。我發現逛一次BB展,既看到港式育兒的物質基礎和觀念,也見到母職身分如何被形塑。

商家邀入會 迷你倉招租

常說近來消費市道差,又說港人不願生育,但BB展光亮的會場呈現相反的景象,這裏氣氛興旺,有排隊付費的人龍、一人拖喼一人推嬰兒車的爸爸媽媽。無論是準爸媽還是新生爸媽,都在這裏掃貨攞着數。

育兒究竟需要多少物品?我找不到歷年BB用品的統計,但我相信肯定隨時代發展愈來愈多,愈來愈精細,而BB展正是嬰兒物質世界的大觀園。我沒有孩子,來到BB展真有種「劉姥姥入大觀園」的感覺,各種五花八門的嬰兒產品目不暇給。統計BB展的推薦產品和其他資料,發現新生兒衣食住行的物品至少有80項,單是餵奶就要準備口水肩、哺乳巾、奶泵、儲奶袋 、奶瓶、配方奶、奶粉盒、暖奶器和奶瓶消毒鍋等物資,可見生兒育女不單帶來新生命,還帶來物品的堆疊、家居空間的佔領。那怎樣才能多一點空間?沒想到,BB展內竟有迷你倉公司對準這個痛點,以「給孩子多一點成長空間」招徠,有點好笑,也有點港式諷刺。

大概因為大多BB物品需重複購買,BB展是大型個人資料收集現場,商戶希望你先出賣資料入會,後成為忠誠的「現金奶牛」。掃二維碼、登記會員、拿贈品近乎是每個攤位的指定動作,力圖將你納入他們的日常推銷範圍。我參加過書展、婚展、美食展、家居展,還沒見過其他展覽的商家如此樂此不疲地招你入會,力推社群營銷。有趣的是,入會也跟性別分工密切相關 ,媽媽往往是預設入會的家庭成員,如很多奶粉商都設「媽媽會」。當然不是所有商戶都謝絕男性入會,但我在一個攤位上聽到有爸爸投訴商戶不歡迎他入會。像我這樣的男性填資料入會,也經常被問:「媽媽呢?媽媽今日沒來呀?」

英文教材過萬 指紋測先天優勢

在眾多育兒物品前,港府新政2萬元生育獎勵金相信不算好花。前些年拿到消費券,很多人藉機買高單價產品,在BB展有哪些高單價產品呢?我一開始以為是BB車、BB牀、BB汽車座椅這些大件貨,來到現場才知道教育、醫療和金融產品才是大宗。一套盛惠過萬元的卡通人物英文教材,媽媽懷孕6個月就可以聽,據說這時期就已是「勝負的關鍵」。職員推銷時還展示教材的神奇效果:BB原在牀上又哭又鬧,學習機一開,瞬間安份守己,笑逐顏開。

另一家英文線上課程則供3歲人兒入讀,每星期小孩可與外籍老師說英文,40節課7500元左右,職員推銷的賣點是「老師均為經驗豐富的英美澳加教師」。我一聽不以為意,後來職員補充:「我們不像其他機構,請很多菲籍人士和黑人,我們的老師保證來自英美澳加。」原來魔鬼在細節,White supremacy和種族歧視早就暗藏在孩童的英文教育中。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身體健康,茁壯成長,BB展也是很多醫療機構進駐之地,提供敏感源測試、疫苗加強套餐和臍帶血等服務。前兩個項目索價幾千至過萬元,臍帶血則高達五六萬,廣告更稱「人一生之中,只有一次儲存臍帶和臍帶血的機會,你豈能錯過?」這些醫療項目是否必要因人而異,大概很多時家長都為求安心,覺得做多比做少好。所謂「窮有窮養,富有富養」,這句話在醫療服務上尤為明顯。同樣地,初生嬰兒的保險也是悉隨尊便,豐儉由人,我知道保險世界強調「盡早投保」,但沒想到嬰兒呱呱墜地就可月供幾千元投保,一出生就被資本主義的金融化世界接住,多麼有保障。

除了醫療機構的檢測,BB展也有被質疑為「偽科學」的大腦皮紋測試,據說只要花千元採BB指紋,就能得到「孩子使用說明書」,有助了解孩子的先天優勢和適合哪類型學校。聽起來既像廟街算命風水,又像今期流行的16型人格,信則有,不信則無。

推紮肚纖體服務 媽媽「服美役」

在BB展裏,還有很多產品和服務面向媽媽,如雞精、孕婦裝、護理按摩、月子餐、上奶湯水等。我尤為始料未及的是各種醫美服務,從消除妊娠紋、改善膚色到紮肚纖體,推廣廣告所說的「產後超越產前」,這些服務也是BB展內較高單價的服務。

本來女性已常常按主流定義的審美,節食減肥美白「服美役」,沒想到媽媽十月懷胎後,還被鼓勵迅速回到「服美役」的隊伍。我不禁感嘆,做人媽媽真艱難。成為母親是艱難的身體經驗,不但要在約40周內謹遵醫囑,控制和監察身體異動,還要隨着胎兒成長,面對荷爾蒙變化、小腿抽筋、靜脈曲張、腳痛、肩頸痛與腰痛。到終於熬到頭,媽媽要馬上進入另一種身體規訓:女性的身體一方面被期待結婚生子,另一方面被要求永續經營自己的美貌身形。

在BB展會場中,很多「靚媽」明星成為美容公司的廣告大照片,以羨煞旁人的姿態呈現「青春常駐、纖細如故」的形象。然而,這些漂亮的明星也在販賣孕後媽媽的容貌焦慮。在主流審美中,分娩後的媽媽脂肪累積、大肚子、乳房下垂、膚色有變,被視為女性吸引力下降,美容產業於是趁虛而入。本來生育後的身體三個月左右便能慢慢恢復,有些紮肚商家就以瘦身和恢復完美體態的名義介入。孕後媽媽私密處或有膚色變化,商家就推出「粉嫩養色術」,聲稱可「回復少女粉嫩」。借用曼恩(Kate Manne)說法,這些美容公司其實非常「厭女」,她們打着「讓媽媽重拾自信」的旗號替父權管秩序,要求女性符合某些審美規範,表現出女人該有的樣子。換言之,她們是以美麗之名的「厭媽」!

當然不是所有媽媽都認同此說,但BB展的美容廣告正反映出,當代香港母職的理想形象被塑造成第一輪班工作賺錢,第二輪班照顧孩子和做家務,還包括第三類勞動——美學勞動。女性生育後要投入資源和努力,維持自己的美貌身形,令自己「看起來沒生過孩子」,一旦無法滿足這三種期待,很可能被視為「不夠好」,這個世界對母親真是苛刻呀。

《別教出混蛋》重孩子言行

經過兩小時的物質和視覺衝擊,離場前我累到要坐在講座區休息。我想不到買什麼BB禮物,但看着袋中的各種小贈品,已經湊夠一個禮物套裝,也就沒回頭買東西了。此時講台正有嘉賓分享playgroup錦囊,大概講怎樣玩playgroup能啟發孩子潛能,提升各種能力。我想起一本很喜歡的書,叫How to Raise Kids Who Aren't Assholes(中文譯名:別教出混蛋!),書裏討論了一些很重要但沒出現在BB展的育兒課題。

這本書講述如何教育下一代不要霸凌、厭女、種族歧視、自私,培養孩子善良慷慨的特質。如果我們的社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多着眼孩子的言行舉措,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人願意生育下一代呢?

文、圖˙艾迪

美術•劉若基

編輯•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