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熙:「經濟轉型」是認真討論嗎?——香港未來路向的4個問題 - 20240516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羅健熙

羅健熙:「經濟轉型」是認真討論嗎?——香港未來路向的4個問題

【明報文章】兩周前我在本版文章〈官民缺互信 管治陷困難〉(2024年5月2日)中,簡單討論了特首提出的「經濟轉型」論。該文提出一些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是特首那句說話是不是代表政府已決定不再走從前那條路了?「轉型方向是什麼?社會有什麼需要配合,要什麼樣的技術和人力資源?這些轉型,需要與社會討論嗎?」

十分無奈的是,對於這個對香港而言如此重要的議題,而特首嚴肅、正式的回應,我竟然疑惑究竟他是不是認真的?還是只是打發傳媒、隨便說說的即場應對而已?或許是因為近年聽了太多說得很「大」的論調,但發覺原來政府的「大」跟自己所想不同。例如「香港已回到世界舞台中心」、「人氣財氣」或其他新創詞彙等。〈官〉一文中也有說道,不論中西方學說,都十分重視政府得到人民信任,「民無信不立」,也見諸這個少少的無奈與疑惑。

回說正題。最近本版其他作者的文章,都對香港未來路向提出一些必須留意的問題。例如林緻茵在前日〈一小時生活圈成形 香港有什麼要適應〉(2024年5月14日)一文,除了發出「假如香港正在轉型,我們正轉往什麼方向」這相同的疑問,也對未來內地個人遊旅客來港的消費模式,是否如過往般可以帶動經濟提出了問題。她同時以港人「到內地接受牙科服務,牽涉的就是香港牙科人才規劃,以及專業人士的生計問題」為例,指出整個社會形勢轉變,對這些牽涉更複雜的產業結構或人才培訓方向帶來的新問題。

呂大樂教授則於上周〈從香港旅業轉型 到城市未來路徑〉(2024年5月10日)文中,討論了「北上消費」的社會背景和香港與內地城市的異同轉變,認為「以過去大家都熟悉的模式來估算未來旅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很可能會出現顯著的落差」。他也認為香港社會有迫切性去討論未來發展路徑。

兩位學者、研究員認為社會需要討論未來發展路向,我是舉腳贊成的。承接他們的討論,我也希望提出一些我認為十分重要的、方向性的問題供政府思考,也給社會討論。

政府是否仍重視「由下而上」參與

第一,是「由下而上」還是「由上而下」?近幾年在社會各範疇,我都留意到一些由下而上的架構,被由上而下的取而代之。由公屋互助委員會被取消、兩級議會產生方法的轉變、大學校董會的組成,到近日社工註冊局改組等,都看到一些由持份者選舉產生的比例縮減,改由政府較能掌握控制的委任人員取代;原有委任的人員中,亦由過往較多元化的持份者可獲委任,慢慢變得好像要對政府高度認同才會被委任(最明顯例子是地區「三會」成員)。

對這些改變,政府自有其解說,而它們亦未必每個都會討論社會議題方向,但整體氣氛對市民投入參與公共事務,有很大影響。政府是否仍重視「由下而上」的參與?

有何方法「留人」?

第二,是「挽留人才」或「吸納人才」的方向。近年大量港人移居他處,政府卻沒有一些可以引人討論的挽留人才措施,對市民離港沒有深究,甚至好像有點愛理不理、要走就悉隨尊便的感覺。我的圈子中,移民情况仍未消退,不少是過去幾年安頓好其他事務才準備出發。而可以移民的當然是比較有資本、有經濟能力的一群,很多是正值壯年的各行各業中堅分子。除了移民,外資及其僱員也有不少離港轉到其他地區。

政府會否、有何方法吸引他們留下來?現在吸納的「人才」能夠填補那些位置嗎?他們以港為家,還是只視香港為再往外闖的踏腳石?

「背靠祖國」與「倚靠祖國」的差異

第三,是「背靠祖國」還是「倚靠祖國」?兩者的差異非常巨大。我在本版文章多次提及,香港政府給市民的印象是,很多時事無大小好像都會向北看。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市民當然看到,但市民也絕對不希望香港變成一個好像沒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城市。

「自由行」政策是十分具體明顯的例子——只要旅客人數下跌,就好像習慣了向國家提出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來打救。20年下來,看看香港政府、旅遊業界對香港旅遊賣點消亡的後知後覺,及亡羊補牢的措施,就知道由「背靠」變「倚靠」的壞影響。而旅遊業只是其中一例。香港未來是否、又如何自強?

香港需要多「國際」?

第四,香港要保持多少「國際化」?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都三番四次強調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官員也持續說着這論調。我一直認為,北京對港的大部分事務(特別是經濟發展)都是方向性的,具體執行操作由香港政府處理。那麼,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方向,香港需要多「國際」呢?現在香港的社會氣氛、開放多元包容程度,與其他「國際大都會」比較是怎樣呢?政府的處事手法、透明度、對外發言的措辭、向外招商的目的地,是否有助維持「國際化」?在中西方競爭衝突愈加激烈的環境中,香港要如何自處?

關於香港未來如何發展,需探討的問題多不勝數,因篇幅有限暫時只能列出以上4項,是我認為重要和比較關注的範疇。不過無論民間如何討論,好像都沒聽到政府有什麼回應,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亦無甚端倪。近年鮮有聽聞政府官員與學者專家交流,但我深信很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都對社會有深刻觀察,亦願意與社會分享他們的觀察所得。若來來去去都只找同一班學者給政府意見,就可能忽略了其他專家的想法。

主導權永遠在政府手上,是否需要開展這些討論?是否鼓勵社會就這些事情給政府意見?會否創造更好的土壤,讓民間自發力量可以放心參與這些討論和研究?特首在早前記者會上說「經濟轉型」,究竟政府是認真探討過還是隨便說說,就只能等待政府的行動來說明。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