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抄中國作業行不通,印發展經濟還必須解決這仨問題… - 新浪香港

純抄中國作業行不通,印發展經濟還必須解決這仨問題…

來源:觀察者網

編譯 |王嬌楊

審核|張謙和

編輯 |楊春雪 穆禕璠

編者按

執政十年間,莫迪政府帶領印度經濟從世界第十騰飛至第五,許多印度人堅信自己將迎來富裕的新時代。然而,印度的增長模式卻存在「涓滴不足」問題——貧富差距仍在加大,低收入者很難翻身。該問題背後,是印度面臨的需求不足、勞動力短缺和地區發展不均衡等挑戰。對此,印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如直接發放福利金和基礎設施投資,但上述舉措的成效仍需時間檢驗。本文認為,要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印度無法單純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其仍需要解決上述三項根深蒂固的問題。南亞研究小組特此編譯此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經濟學人圖源:經濟學人

反對黨國大黨議員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批評當前印度的增長模式是「源流已盡」的「涓滴經濟學」。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經粗略估計,從2000年到2022年,印度前1%最富裕階層所擁有的財富份額從33%增長至41%,使該國成為世界不平等程度第二高的大國,僅次於巴西。印度不僅僅存在「先富未能帶動後富」的「向下涓滴不足」問題,還存在未能讓低收入者成為經濟增長源泉導致「向上涓滴」同樣匱乏的困境。

印度經濟有三個相互交織的缺陷:貧困(意味著需求不足)、勞動力不足、增長收益的地域分佈不足。印度在通過再分配減少貧困影響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缺陷所帶來的痛苦,其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見圖表)。但是,經濟增長要想持久,就必須解決這些根深蒂固的缺陷。

首先是需求不足。雖然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70億美元,但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只有6000萬,還不到總人口的5%。過去十年,印度人均消費年增長率僅為2.5~3%。

圖源:經濟學人圖源:經濟學人

國內需求不足時,顯然應該通過出口來滿足國外需求。與中國的崛起相比,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因此本應成為一個向所有國家出口的製造業巨頭。但事實並非如此,印度未能成為世界製造中心,部分原因在於其太多的廉價勞動力不具備技能,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德里智庫Prosperiti的布瓦納·阿南德(Bhuvana Anand)指出,印度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僅限於國家層面。而土地和勞動力方面的法規屬於邦層面的事務,大部分都沒有觸及。這與當時中國崛起為出口強國的改革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非常靈活。即使在今天,印度也有法律規定,如果工廠在冊員工超過100人,解僱工人必須獲得國家許可。莫迪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波納姆·古普塔(Poonam Gupta)說,科技行業的表現之所以如此優於製造業,原因之一是它受到的監管要少得多。

此外,正如拉古拿姆·拉詹和羅希特·蘭巴在最近出版的《打破模式》一書中所言,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世界,其他國家不再能夠簡單地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車間,製造業變得更加自動化。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從中獲得力量,這反過來又促進了世界的去全球化趨勢。這對印度有很大幫助,因為「中國+1」政策可能對印度有利,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帕萬·戈恩卡(Pawan Goenka)是一名退休商人,他領導著一個先進製造業政府委員會。他表示,與中國的出口商相比,如今印度出口商在成本方面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他將這種差距細分為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如電力)、其他國家對印度出口產品徵收的關稅,以及相關企業缺乏規模。他說,「所有這些」「都在被努力解決中」。

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於物流,而政府可以在貿易方面有所作為。莫迪領導下的政府曾一度對貿易協定望而卻步,但現在正在尋求籤訂一些貿易協定,希望能削減農產品、汽車和紡織品出口的關稅。

由於這類措施需要花費一定時間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政府也為14個行業的企業(包括外國企業)製定總額達260億美元的生產激勵掛鉤計劃(PLI),以鼓勵出口商。然而,由於迄今為止PLI只發放了10億美元,因此部分輿論對該計劃持懷疑態度。

、生產電子元件

電子產品成為了一個亮點。2023年,蘋果公司傳出消息,計劃到2026年將印度的iPhone產量(當時約佔全球供應量的7%)提高到20%;據報導,目前該佔比已達到14%。Google很快將開始在印度生產Pixel手機。蘋果公司的信心表明,只要向外國公司開放,印度在高科技產品領域就有競爭力。然而,這尚未改變印度的整體發展軌跡。印度在全球製成品出口中所佔份額保持穩定,企業投資和外國直接投資尚未起飛。

第二個不足是,出口市場的不景氣限制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就業市場疲軟,而人口結構又加劇了這一不足。印度一半以上人口在25歲以下,每年有1000萬人加入勞動大軍。這本該是經濟的福音。但遺憾的是,這並沒有創造出相應的生產性就業機會。

要瞭解問題的真實嚴重程度並不容易,尤其是對婦女來說,因為她們的勞動力參與率特別低。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南塔·納格斯瓦蘭(Anantha Nageswaran)在最近的一篇專欄中指出,隨著家庭從農業中轉移出來,收入增加,人們應該預期女性會退出市場工作。事實上,2023年盧保經濟學獎的部分獲獎成果就表明,隨著國家的發展,女性勞動力的參與率會呈現出一條「U型曲線」,先下降後回升。然而,雖然這一現象的適用範圍很廣,但印度的參與率似乎遠低於其他國家(見圖)。這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但也有一些簡單的因素,如限制性勞動法、許多邦禁止婦女上夜班,等等。

此外,很難看到可能推動這種變化的農業轉移。印度農業吸納就業的比例仍然高達 43%,高於2019年的41%。2022-23年的數據表明,自2012年上一次調查以來,農村地區的實際消費平均每年僅增長約3%,城市地區的實際消費平均每年增長2.4%。

第三個不足是各地區的表現各不相同。班加羅爾等南部城市與南歐一樣富裕,北部部分地區則像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政府正在努力幫助貧困地區,這讓貢獻了大部分稅收的富裕地區非常惱火。一些貧窮的邦正在吸引投資,然而在過去十年中,最南部7個邦與其他21個邦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已從35%增至50%。南部的5個邦儘管人口不到印度總人口的20%,但卻擁有印度66%的服務出口和30%的外國直接投資。

二、行動起來

有跡象表明,邦之間的競爭正在刺激一些貧困邦的投資。與其同時,大規模移民也是有必要的。印度有1億臨時移民,他們在富裕地區工作並向家鄉彙款。然而,移民攜家帶口的長期流動似乎太少,不足以彌補貧困邦較高的出生率。

印度已經找到了緩解部分問題的辦法。政府為大多數貧困家庭提供了銀行賬戶,直接向這些家庭發放福利金。2023財年,政府已經通過這種方式發放了450億美元現金(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

此外還有無數其他計劃。莫迪在二十國集團會議上的助手阿米塔布·康特(Amitabh Kant)說,「我們已經建造了4000萬套住房,足夠澳州每個人居住;1.1億個廁所,足夠每個德國人一個;為2.53億公民提供自來水,足夠巴西所有人使用。」包括眾多邦一級的計劃在內,印度部分地區實現了增長,其餘地區得到了補償。貧困率(2017年的門檻為每天2.15美元)從2000年的40%下降到了現在的13%。預期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下降。

2014-18年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爾溫德·蘇巴拉馬尼安(Arvind Subramanian)指出,新的福利設置涉及「私人物品的公共提供」。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中,公民將自己購買煤氣,政府將專注於教育等公共產品,私人消費和出口將推動經濟增長。對於上述三方面的不足,政府已經開始行動。

本文編譯自The Economist網站2024年4月22日文章,原標題為India‘s leaders must deal with three economic weaknesses,原網址為https://www.economist.com/special-report/2024/04/22/indias-leaders-must-deal-with-three-economic-weaknesses

本期編輯:楊春雪 穆禕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