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痛傷口而非政治語言!學者籲勿忽視白色恐怖共同記憶才能創造台灣共同體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慘痛傷口而非政治語言!學者籲勿忽視白色恐怖共同記憶才能創造台灣共同體

  • 時間:2024-05-15 22:5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慘痛傷口而非政治語言!學者籲勿忽視白色恐怖共同記憶才能創造台灣共同體
Y's Day青年日以「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不同世代如何記憶白色恐怖」為題,與青年朋友探討新世代的歷史記憶建構。圖左起汪怡昕 林芳如 周婉窈 董思齊 魏筠 張嘉恩 陳俐甫。(台灣智庫提供)

隨著台灣轉型正義工程的持續向前,以及本土政權的延續執政下,許多青年世代逐漸把台灣過往的悲痛的歷史看作是藍綠政治攻防的語言,而或許也淡忘519是行政院核定的白色恐佈紀念日。對此,多名學者呼籲青年朋友,白色恐佈是台灣歷史的痛,是大家都必須正視的一段歷史,唯有了解過去的國家暴力,才能異中求同、避免錯誤,共同打造台灣共同體。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在519白色恐怖紀念日前夕,於15日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以「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不同世代如何記憶白色恐怖」為題,與青年朋友探討新世代的歷史記憶建構。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於活動開場時提到,轉型正義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是巨大的歷史工程,需要透過歷史教育和公民討論來逐步前進,在台灣卻因為政治因素而仍有許多未竟之業。董思齊說,週三青年日強調不同世代間的相互理解及合作,其中歷史記憶的傳承是相當重要的工程。在白色恐怖已過去32年的今天,面對一群生長在民主自由時代的年輕人,我們該如何將其實距離不遠的歷史講述給青年,讓他們清楚認知到這段黑暗的歷史不能再重演,是台灣非常迫切的課題。

青年世代漸視白色恐怖為政治語言

董思齊用實際數字來說明記憶傳承的急迫性,他表示2000年出生的嬰兒今年都已經要滿24歲,可能都已經出社會了,這些青年朋友出生在第一政黨輪替後、本土政權執政的時期。對他們來說,發生在1991年以前的白色恐怖,僅僅是出現在課本、老師的隻字片語及政治人物的政治攻防中,不要說記憶傳承,實際上青年可能還會對這樣的話題非常反感。

董思齊表示,行政院已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台灣公民社會的齒輪也開始轉動,民間力量正在發酵。唯有透過共同的努力及行動,才能對抗這個善於遺忘的世界,讓台灣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成為一個歷史傷痕癒合的生命共同體。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提出一個重要問題:「臺灣只要自由民主就夠了嗎?」現在臺灣支持「維持現狀」的人愈來愈多,但所謂「維持現狀」卻可能是偷懶的選項,讓我們無法積極思考,「臺灣要如何成為正常的國家?」

Y's Day 青年日在519白色恐怖紀念日前夕,與青年朋友共同探討紀念白色恐怖的重要性.(圖:台灣智庫提供)

台灣集體歷史記憶面臨危害

周婉窈說,臺灣最大的悲哀,就是黨國統治集團從來不曾了解這塊土地,只是將黨旗變國旗、軍歌變國歌。其實黨國在所謂「中華民國」大陸上的時間,遠不及臺灣,卻對臺灣人的集體歷史記憶危害甚深。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如何改進中華民國的憲法、國防和外交,讓臺灣能真正成為臺灣人的臺灣。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自由路上藝術節策展人林芳如認為,推動轉型正義、讓臺灣成為「好國好民」的關鍵,是民族記憶、歷史感、和人權價值。轉型正義不只是過去式、更是未來式。有些人誤以為,轉型正義就只是「翻舊帳」,但其實我們能藉由真誠地認識歷史,與同代人溝通討論,將正義的價值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邁向更美好、更理想的未來。

《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指出,對於臺灣歷史,除了「忘記或是害怕想起來」,還有更可怕的是「根本沒興趣知道」。轉型正義的基礎是記憶,如果沒有記憶,就沒有感情,更別提「共感」。因此《國際橋牌社》從企畫開始,就以40歲左右的臺灣青年為主體,希望「由青年製作、給青年觀賞、讓青年感動」,傳播跨時代的情緒共感,找回臺灣人失去的記憶。

有轉型正義才能了解過往反抗者的貢獻

桃園市議員、謝聰敏教育基金會董事魏筠說,60年前彭明敏、魏廷朝、謝聰敏等臺大學生,就已提出清楚的臺灣認同和「自救宣言」,但黨國威權政府害怕人民說出自己的心聲,因此導致「白色恐怖」。魏筠分享,政治受難經驗的特色就是「檢討受害者」,如果沒有轉型正義的過程,告訴大家政治倡議者的主張和貢獻,那麼就會讓社會大眾誤以為勇敢發聲是錯誤的、挑釁的,活該受罰。

臺大社會系學生、行動山棧花總召張嘉恩分享青年視角下的「白色恐怖」,起初這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名詞,後來才透過「太陽花運動」和「香港青年反送中」這兩波社會運動,讓青年切身體會到何謂國家暴力。張嘉恩邀請大家,一起參與講座、觀賞影視作品,跨出同溫層,更加了解臺灣人的歷史,一起打造臺灣共同體。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直言,「關心轉型正義的人,都是利他、能同理他人苦難、擁有良知良能的人。」陳俐甫分享自己的政治啟蒙和受害經驗,自從上大學訂閱《南方》雜誌後,他被列入「黑名單」,連教授都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自己的問題,只好在回研究室的路上快速說兩句。現在臺灣史已是逐漸成形的專業領域,了解臺灣的途徑愈來愈多元,青年朋友更可把握機會,深入認識臺灣的過去,創造臺灣的未來。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