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表現支撐產險需求 產險業2024保費將成長8%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中華信評)14日在其公布的一篇標題為「2024年台灣產險業信用趨勢」

的圖表報告中指出,台灣持續提升的經濟表現應可在今年為產險業穩定的保險需求提供支撐,對汽車險、旅平險與火險固定需求將在未來兩年帶動保費成長,預估將從去年接近2,500億元的保費收入,成長到接近2,700億元,成長率約達8%。

根據中華信評的報告顯示,2023年產險業的直接簽單保費收入成長率接近11%,簽單保費收入近2,500億元,而2024年仍有溫和成長空間,好轉的總體經濟情勢應可為穩定的保險需求提供支撐,並帶動保費收入成長,保費收入成長率約8%。

中華信評首席分析師王珮齡指出,去年相較於今年成長率高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於過去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新車交貨有遞延效應,造成去年的新車購買率增加,因而提升汽車險銷售,今年則是回歸正常水平。

二是去年再保成本上升,這部分的成本轉嫁到商業險種的價格,火災的增加也讓市場認為商業險需調整價格,三是後疫情時代的影響,解封後國人瘋出國旅遊,使得去年產險業的保費收入優於往常。王珮齡提到,今年部分商業險種還有尚未反映真實價格的部分,估計產險公司會在近一、二年內把價格提高,藉此反映風險與成本。

此外,中華信評在報告中指出,新法規與法規指引的通過有利於產險業循序漸進地發展。王珮齡補充說明,過去防疫保單因為有許多遠距投保狀況,過程中有保險經紀人代簽、較晚回覆給產險公司,造成客戶與產險公司之間的矛盾與糾紛,而法規明定保經的責任,能有助於避免這部分糾紛;其次是產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期間強化壓力測試,並設定單一產品的風險上限,即確保產險公司的資本可承受其最大風險。

三是由於過去電動車損率高,但與一般汽車的汽車險保費相同,造成產險公司不願冒險承保,電動車汽車險的法規準則可依據區分一般汽車及電動車損率,依此做風險定價標準,以保障承保能量;四是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將所有潛在的巨災風險都納入考量,像是今年底之前納入因恐怖主義、疫情與信用擔保可能產生的最大損失,涵蓋風險較全面,2026年接軌時,產險公司需提準備金,幫助產險公司體質更強健。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DRAM報價壓不住!這檔擁龐大低價庫存 看旺到年底
航海王起風了!貨櫃小弟萬海Q1賺爛 不是長榮 行家點名4檔更狂
台積電ADR暴衝 台股穩了?謝金河逆風拋1變數 點名2檔AI鏈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