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家人一起待著的地方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全家人一起待著的地方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
Photo Credit: Unsplash

在全家人一起待著的地方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

文/高原美由紀;譯/陳靖涵

有的人會說「家裡沒有屬於我的空間」。

這樣不但內心無法休息,也會不想回到那樣的家吧?

我們很常聽到改變了空間格局或布置後,總是因為工作晚歸的丈夫變得會早點回家的故事。

說到容身之處,或許有人會覺得「只要在客廳或餐廳有沙發或椅子就好了吧?」但事實並非如此。

家人一起生活時,每個人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一名經營建設公司的男性說他「就算回到家,也會有種不安的感覺」,於是我進一步詢問,他說家裡有沙發也有餐廳。

可是工作完回到家後,沙發總是被其他家人占據。

他露出有點落寞的神情說:「因為沒有我坐的地方,我都會一個人坐在餐廳的椅子上。」想必他一定覺得無法放鬆。

我在孔雀法則說過男性有著看重榮譽的特點,而且會想要有適合作為自己地盤的地方。我給他的建議是請他購買喜歡的單人座椅子,然後把那張椅子當成專屬的容身之處,也就是在家人齊聚的沙發附近,打造一個隨時能自由待在那裡的個人歸屬。

我希望客廳是屬於全家人的空間。就算兄弟姊妹間有時會搶座位,但我期待至少能避免有人沒進到家庭的小圈圈裡。

容身之處不只是物理上的空間。

它也具有心靈歸屬的意義。重點在於是否具備「能在做自己的情況下安心地放鬆休息」「自己的存在被認同,覺得『我可以待在這裡』『這裡是屬於我的地方』」的舒適感。

如果家人中有人不覺得客廳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很容易發生動不動就躲回自己房間,或是在外面吃喝玩樂,不太願意回家的狀況。

那樣一來不只對話的頻率會減少,感情也會漸漸變得疏遠,大家各過各的生活。

就以孩子來說,不是有獨立的房間作為小孩房就好,孩子和家人們待在一起時也會需要其他屬於自己的容身之處。

最好是孩子在客廳時有他固定會待著的地方。

我會在〈第4章〉再做詳細的說明,這部分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方式。它會讓孩子產生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被當作重要存在對待的意識,進而形成他的自我肯定感,促成他內心的安定。

家不只培養了家人間的關係,也養育了我們的心靈。


※ 本文摘自 《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原篇名為〈提高自我肯定感的「容身之處」法則〉,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