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沾黏是什麼?一次了解腸沾黏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 康健知識庫

什麼是腸沾黏?

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腹腔手術後約有93%的病人會出現沾黏。腹腔手術後的腸道沾黏最常見,常使用簡稱為腸沾黏,多發生在腸道跟腸道間或腸道與腹腔壁上的腹膜。一般開刀後2~6週是最容易發生腸沾黏的時間點,之後發生率會逐漸降低。

腸沾黏最主要的造成原因是手術,人體腸道在正常情況下不易發生沾黏,腹腔手術後會讓腸道的潤滑層因接觸到外界而讓潤滑功能變差,術後就容易引起腸沾黏。個人體質例如蟹足腫也是影響沾黏的因素之一。臨床上醫師也逐漸使用微創手術來降低感染風險,目前也有防止沾黏的醫療貼布,主要能改善腸子與腹膜的沾黏問題。

發生腸沾黏後,腸子無法正常蠕動,尤其是小腸腸道間的沾黏最為顯著,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腸阻塞而影響小腸供血。腸沾黏常見症狀是腹痛、脹氣以及便秘,診斷時以影像學檢查為主。輕微的腸沾黏可禁食一段時間,輔以藥物治療,若無法改善則需開刀,但開刀後仍有機會造成二次沾黏。

腸沾黏症狀

腸沾黏大部分的症狀是腹痛、脹氣及便秘,而當出現腸阻塞時,症狀會轉趨嚴重,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便秘、腹脹,甚至無法排便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感染性疾病,有可能引發高致命風險的敗血症

腸沾黏治療

  1. 症狀治療:腸沾黏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根據不同病人出現不同的症狀來進行治療,病人手術後若出現無法排氣、噁心、嘔吐等症狀時,醫師通常會先嘗試禁食一段時間,搭配藥物使用來改善腸子中的壓力,觀察是否能夠改善症狀,如果症狀無法改善,就需要動手術。
  2. 手術治療:一開始可用先簡單的引流手術試圖改善腸內的壓力,假如無法改善,則需要手術切除沾黏部位。手術治療的缺點在於開第一次刀時若發生腸沾黏,那麼開第二次刀時同樣也有機會發生腸沾黏。

腸沾黏照護重點

  1. 一般來說,很難從飲食或運動來預防腸沾黏,手術後若能儘早下床活動,幫助排氣以及進食,都有利於術後恢復。
  2. 術後的生活,運動是必需的,可協助腸胃正常蠕動。
  3. 飲食上需要注意減少攝取有可能會產氣的食物,例如:豆製品、奶製品、高油脂、碳酸飲料等。儘量不要攝取高纖飲食,同時最好要細嚼慢嚥,補充足夠分,降低食物殘渣的產生。
  4. 平時可多吃些益生菌,避免腸胃產氣。

腸沾黏進展

這是一種醫療症候,透過檢查才能得知,所以沒有明顯的進程發展。

腸沾黏併發症

腸沾黏會引起那些嚴重的併發症:

  1. 術後腸阻塞:意指第一次手術切除沾黏區域後,傷口癒合時再次發生沾黏現象,需再進行一次手術切除。
  2. 腹內膿瘍:手術後可能會出現腹內膿瘍的併發症,需執行膿瘍引流並以抗生素治療,不然有可能引起更加嚴重的敗血症。

腸沾黏常見致病成因

  1. 手術:手術後的沾黏,修補癒合傷口時會產生疤痕組織,這過程中會有很多得細胞及細胞成分參與其中,例如:白血球、纖維母細胞或纖維蛋白都會參與其中。這些成分雖有助於傷口癒合,但也會引起沾黏的問題。
  2. 體質:是否會發生腸沾黏也和體質密切有關,有些人即使做過多次手術仍然不會發生,也有些人僅一次手術就發生腸沾黏,尤其是有「蟹足腫」體質的病人特別容易產生沾黏,因為容易產生疤痕組織。
  3. 其他成因:腸子還會因為一些特殊狀況而發生沾黏的問題,包含:特殊的發炎狀況導致腸壁受損、使用特定藥物、癌細胞出現轉移時、放射治療癌症時等。

腸沾黏好發族群

  • 動過手術
  • 蟹足腫病人

腸沾黏預防重點

  1. 建議平常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不要暴飲暴食,才能維持腸道暢通。
  2. 飲食建議則與一般觀念不同,應該要減少食用高纖食品,如柿子、蔬菜的根莖部等。
  3. 除非必要,儘量少動腹腔手術,或手術儘量選用內視鏡技術,縮小傷口的面積,降低沾黏的機會。
  4. 目前一些新的醫療器材能降低沾黏的機率,例如:防止沾黏的貼布,可與手術的醫師充分溝通,依據自己就醫預算做出合理的選擇。

腸沾黏診斷方式

腸沾黏目前常見的檢查方式主要為影像學的診斷,包括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及X光檢查等方法可以協助檢測。

腸沾黏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 腸沾黏是怎麼得到的?
  •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 腸沾黏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腸沾黏,照顧者應該知道:

  •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疾病發生部位

可能發生在小腸、大腸、腹膜間。

看診科別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 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康健文章

常見問題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