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怎麼辦?如何預防?常見的細菌、食物一次瞭解|天下雜誌

點這邊,看更多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相關內容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怎麼辦?如何預防?常見的細菌、食物一次瞭解

北市發生疑似食物中毒案,造成多人送醫並出現2名死亡案例。民眾若是遇到食物中毒怎麼辦?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呢?黃軒醫師整理出常見的致病微生物和食物,帶您一次看。

食物中毒-腸炎弧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根據台灣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於2022年全年共計有57件,共1,707人驗出細菌性食物中毒。

一項本土的研究顯示:依病原微生物統計,以「腸炎弧菌」引起的中毒案件數最多(60案,478人),其次為「仙人掌桿菌」(46案,1,982人)及「金黃色葡萄球菌」(41案,902人)。

而依以供膳之調查統計:「營業場所」案件數最多(48.8%),其次是學校(23.1%)與自宅(12.9%),可見外食是最容易食物中毒的地方。

整理一些衛福部資訊,供大家參考: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在台灣,民眾常因食用生蠔或未經煮熟之甲殼類等「海產食品」或在烹煮過程中受到腸炎弧菌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Salmonella)

台灣每年可能超過30萬例個案感染沙門氏菌,但根據官方數據,通報率低於1%。主要易受感染影響的有: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還有: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約25%的人和動物的皮膚和鼻黏膜裡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它能產生導致食物中毒的「毒素」。

常見的食品為受污染之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等。

廣告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仙人掌桿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帶菌率可高達20~70%。

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的外觀都正常。

那些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作為主食之「米飯」等澱粉製品,更需注意容易受到仙人掌桿菌汙染風險。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由於肉毒桿菌,只能在沒有氧氣及低酸性(pH > 4.5)的食物生長,因此,凡食品屬低酸性且無空氣,即有可能使之生長,產生致命的毒素。

包裝食品

那些低酸性的食品有肉類、豆類、蛋類等。沒有空氣的包裝食品有:罐頭及真空包裝食品。

醃漬食品

香腸或醃漬食品的底層,也屬沒有空氣的狀態。這些食品,就容易茲生肉毒桿菌。

廣告

為防止食物中毒,重要的措施包括

  • 確保食物充分煮熟
  • 避免交叉污染
  • 妥善存儲食物
  • 保持廚房衛生

對於易受食物中毒影響的高風險族群,如嬰兒、兒童、老年人、孕婦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我們仍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如果疑似發生食物中毒

  1. 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
  2. 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不可冷凍),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
  3. 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病患,應在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

參考資料:衛福部食藥署

(本文經「黃軒 醫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決戰減碳時代!2050年淨零排放,一起迎接永續新世代|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